王欽國
[摘 要] 近年來,網絡教學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校的重視,成為教學改革的潮流和趨勢。信息化教學能力也已經成為中職教師必備的核心能力。基于多年來擔任網絡互連課程教學任務,結合實踐,提出一點心得,希望能對改變中職課程的教學現狀有一定的作用。
[關 鍵 詞] 信息化環境;中職;泛雅平臺;網絡互連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74-01
一、突破教師資源瓶頸,創建優質課程資源
教育以學生為本,創建課程資源自然也要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課程資源的難易度自然也有所不同。為了能創建出適合本人教學班的課程資源,本人曾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把自己授課的教學PPT和所有實驗操作過程全部翻錄成有聲視頻上傳到泛雅平臺,但本人才疏學淺,對一些特別專業的知識點理解不夠透徹,在給學生使用一個學期后,對部分講解的視頻不滿意。于是和一些同事交流后,決定對不滿意的知識點采用網絡上的優秀公開課,于是本人利用一段時間瀏覽了本課程在網絡上的大量公開課進行改進,同時把優秀的公開課全部下載并對知識點進行剪輯,本人覺得這種方式對快速建設優質課程資源是非常顯著有效的。當然教師還是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能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要創建屬于自己的優質課程資源,集中力量建設自己的特色學科。
教師要突破自身的瓶頸,創建優質課程資源,更要將此課程以視頻、直播等更直觀更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盡快地掌握知識,而不能簡簡單單地把PPT和Word等教學內容上傳。學校要建立完善的獎勵和考核資質,既要獎勵那些優質課程,同時也要去除那些“僵尸”課程,還學生一片干凈的網絡空間。
二、突破傳統培養模式,因材施教,自由發展
在創建優質課程資源條件下,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不再是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
上課前教師可以根據教育大綱、教學內容收集相關資料上傳到平臺;課堂上教師發布教學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任務的理解掌握情況,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自主探索、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解決的辦法;然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并得出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上課方式可以充分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向知識的探索者轉變;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重點解決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從而避免了以往課堂上已經掌握了知識的學生無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知識的學生又無所適從的被動局面。這種方式最善于解決目前班級授課制中的分層次教育問題、個性化教育問題。在信息化環境下允許一部分學生先行一步,使學生因材施學成為可能,教育效率必將得到大幅度提高。這正是班級授課制前提下,信息化的最強生命力之所在。
目前本人在泛雅平臺上開設的網絡互連課程共80多個視頻,播放時間大多控制在5分鐘左右,每一個視頻都有相應的習題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把握學習的進度,能者多學,可以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其實重要的并不是讓學生牢記知識完成習題,而是要將知識用于生活、用于社會,讓學生學習知識后可以方便現在的生活,可以適應將來的社會。
三、建設在線教學平臺,提高效率,保證質量
教學質量是課程的生命線,通過泛雅課程資源中心建設,實現在線教學管理,可以有效加強對教師教學的監督,加強對學生學業的考核。
就網絡互連課程為例,本人的課程包含教學視頻80個,理論題目480個,實驗題目20個。教學視頻大多數是自己錄制,少數是網上剪輯的優秀公開課,做到一個知識點一個視頻;理論題目主要來源于江蘇省網絡組建技能大賽的理論題庫,取其精華,而且每個知識點都有自己的文件夾,便于看完一個視頻就考核一個知識點;實驗題目也是根據每個知識點設計的。然后可以根據每學期的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也保證了學習質量。
現在的泛雅平臺并不是最好的,但功能越來越完善。平臺上提供了題庫的快速導入導出、作業和試卷的發布、自動批閱和手工批閱、討論話題、作品點評等模塊,這些都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方便教師對學生的成績管理。本人在平臺上的成績管理主要由五部分組成,分別是視頻10%、訪問次數10%、作業40%、課堂互動20%、線下20%。視頻和訪問次數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完成學習內容;作業是開放的,可以循環答題,主要是為了學生做錯題目后可以糾錯;課堂互動是上課時學生必須主動上臺講解解題思路和完成題目,這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主要是用來鍛煉學生的社會能力;最后的線下主要是常規的默寫任務,每個實驗結束,學生都必須默寫出所有實驗的代碼,這個要求是最高的。
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職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給所有教師提供了一種提升自我、掌握知識和智慧的新方式。作為一名中職計算機教師,更應該把握前沿技術,改革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讓學生成為社會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冀國強.基于課堂派的高效課堂信息化教學模式探究[J].職業技術,2017(16).
[2]郝丹.國內MOOC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