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張泉
[摘 要] 閱讀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在新課改和核心素養培養的雙重背景下,如何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以古詩詞為例,試從言的品味、意的感受、蘊的把握三個層面闡述批注式閱讀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踐,旨在讓學生在獨立的閱讀探究中,自覺積累,自由感悟,自主學習,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關 鍵 詞] 批注式閱讀;中職語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72-02
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太樂觀,相對懈怠、被動,尤其對古詩詞的學習更加沒有興趣,感覺枯燥、乏味。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職業所必備的語言理解能力、思維審辯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核心素養,批注式閱讀教學方式無疑順應了新課改形勢發展的需要,也為中職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地找到了一種途徑。
批注式閱讀教學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學生、教師以及文本三位一體綜合運用,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體閱讀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對文本的重點、難點、空白點等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后用符號或文字進行批注,最后進行反饋、交流、點評。
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實施批注式閱讀,更是有益的嘗試。從某種意義上說,批注式閱讀層層遞進,可以矯正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許多弊端,給語文教學帶來一泓源頭活水。為培養學生的批注閱讀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借助三種形式,從三個層面加以分析說明。
一、言的品味,體會語言文字的凝練傳神,觸及作品的細處
在批注式閱讀中首先是從文本的物質外殼——語言入手來解讀文本,這是批注式閱讀的第一層級,也是引導中職學生批注閱讀的第一步。因此,要鼓勵學生從細處入手,充分體會其中的傳神之處,找準關鍵詞。
例如,我在教學李白的《將進酒》時,采用理解式批注的方式,即布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事先找出本詩中的關鍵詞,結合對作品背景的了解,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揣摩,找到屬于自己的理解、感悟,并進行合理評價。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將預習階段做的批注進行交流和展示,還是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如有位學生找了一句“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該生認為這個“愁”字有矛盾的地方,理由是初讀全詩感覺大氣磅礴,充滿著豪邁之情,但到詩末出現萬古愁,有些費解,但又轉念一想,或許詩人李白在借酒澆愁,抒發人生的失意,或許在“愁”字的背后有著許多難言之隱。應該說這個學生抓這個“愁”字是非常成功的,我在充分肯定該生的個體閱讀成果后,順勢引導學生將李白“人生易老,壯志難酬,圣賢寂寞”的三大愁緒提煉了出來,自然流暢,水到渠成。
其余作品中此類例子很多,比如《靜女》第一章“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寫的是男子與女子約定在城墻的角落見面,結果到了城墻的角落,心上人卻沒有出現,男子急得抓耳撓腮,徘徊不定。“搔首”與“踟躕”這兩個詞非常傳神,形象地展現了男子焦急不安的神情,一個淳樸、癡情、厚道的主人公形象呼之欲出。再如杜甫的《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一句,聯系全詩內容,老婦為了家中男人不再被抓走,自己擔起責任,和酷吏一起走,一個“獨”字蘊含著酸楚與無奈,也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官吏的無情。因此,抓住關鍵詞加以批注,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也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意的感受,感悟意境的獨特美感,直抵作品的深處
意象是作者用以傳達感情并暗示思想的藝術生命,在批注閱讀中一定要注意領會文中的意象從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命脈。意境是指意象的精心組合,蘊含著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境界,它蘊含著動人的生活激情、精辟的生活哲理、深刻的藝術美感,在批注式閱讀中要把握文本的美妙境界。一般古詩中的意象都有特定的比喻義,例如“明月”常常寄托親人朋友之間的相思之情,“流水”往往比喻離愁,在指導學生批注時,重在感悟,這是引導中職學生進行批注閱讀的第二步。
例如,《采薇》是一首表現戍邊生活的著名詩篇,表達的是守邊戰士戍邊與思歸、愛國與念家的苦悶矛盾之情。教學時,我讓學生采用感悟式批注,披文以入情,找出最具畫面感的章節和句子進行批注,調動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情趣,與文本對話,將最具創造性的批注寫出來,然后交流和評價。不少學生選擇了最后一個章節,一段歷來被傳誦的寫景佳句。其中一個學生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和“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兩句作了重點批注,認為“楊柳”和“雨雪”兩種意象代表了兩幅不同的畫面:一個是楊柳低垂,清風拂面,另一個是雨雪紛飛,寒風凜冽。這兩幅畫表達了不同的心情,離開家鄉時的依依不舍,回家路上的艱難與苦悶。很顯然,這個學生通過批注閱讀,已經將本詩的意境初步感悟出來了,同時教師再適時點撥,畫面中含蓄雋永的意境之美就不難體會了。
再如柳永的《雨霖鈴》,以凄涼的秋景來表達詞人仕途失意和戀人分離雙重痛苦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是抒發離別之情中的佳作。“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本詞中融情于景的佳句。“柳”與“留”是諧音,暗示著留下來,這與《采薇》中的“楊柳依依”有異曲同工之妙,“風”意味著悲涼,“月”象征著離愁,詞人把楊柳、風、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呈現出了一種孤獨、凄清而又無奈的意境。所以指導學生批注時,應該從意象入手,尤其是那些情景交融的句子要重點關注,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然后加以組合、比較、分析,古詩詞的意境美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
三、蘊的把握,參透詩詞的深刻內涵,走向作品的遠處
意蘊是指文學作品中的理性內涵,是作品內在的靈魂和精神。俗話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要善于從細節入手,采用聯想式批注和拓展式批注,挖掘古詩詞的意蘊,尤其要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找出文本中的空白點、豐富點、疑惑點,加以聯想、拓展,讓文本更具張力、感染力,甚至也可以對作品主題形成新的認識,逐步走向作品的遠處,這是引導中職學生使用批注閱讀的第三步。一般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批注:
(一)運用聯想,搭建通向詩詞意蘊的橋梁
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利用學生對“月”這種意象相對比較熟悉的情況,要求他們運用聯想式批注,結合生活體驗,挖出其中的意蘊。在眾多批注中,無疑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為關注,有學生寫道:“這句話太有哲理了,月的陰晴圓缺是自然規律,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不完美,不如意,或許才是常態。想到自己,我頓悟了。”應該說這是非常不錯的例子,蘇軾對月懷人,一度有怨恨和愁苦,但作者并沒有沉浸于此,而是話鋒一轉,通過豐富的想象,從自然規律中找到了答案,表達了他對人事的達觀,以及對未來的希望。面對作者為自己找到的解脫,我們閱讀時也會受之感染,把自己以往的痛苦與困惑釋然了。通過本文中產生的聯想,聯系我們自己,這種意蘊的獲取,已經遠遠超越了作品本身。
(二)探討“留白”,合理拓展,體會詩詞意蘊的豐富性
文學作品的“留白”藝術在古詩詞中比較常見,有對文本的拓展和延伸,也有對文本言外之意的暗示。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運用拓展式批注法,對原有信息加以整合,補出文本中的空白點,通過拓展和延伸,挖掘出超越文本的內容,進行文本的再創作。
如教學白居易《琵琶行》時,我讓學生尋找這首詩中哪些地方讓人意猶未盡,然后作批注。在交流時,有學生提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耐人尋味,“青衫濕”說明詩人白居易為琵琶女的琴聲所折服,為其苦楚的身世而憐憫。我在充分肯定這位學生的想法后,引導學生繼續拓展,能否從“青衫”兩字入手,查閱資料,尋找這句詩中的弦外之音。課后,不少學生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到“青衫”是黑色單衣,古代官職降低的服色就是這種顏色,白居易由原先六品贊善,由于小人的讒言,被皇帝貶為九品司馬,仕途不順,人生失意,所以從“青衫濕”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凄切悲涼的情緒,琵琶女的琴聲和遭遇無疑引起了白居易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就不言而喻了。
除此以外,古詩詞中的空白藝術還表現在多方面,如王維《桃源行》中“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從視覺的角度留白,描繪出了幽深、奇特的山景;白居易《琵琶行》中“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從聽覺的角度留白,襯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藝的精湛;陸游《游山西村》中“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從意境的角度留白,詩人沒有正面寫和村民的情誼如何深,卻處處能感受詩人與村民的深情厚誼。古詩詞的空白藝術理解起來相對較難,教師在教學時要多點撥、啟發,這樣,學生在批注閱讀時有些難題會迎刃而解。
總之,在批注式閱讀中,要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提取信息、提升思維、獲得審美體驗,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創新,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既豐富了知識,開拓了思路,又提升了思維品質,加深了審美鑒賞體驗,為中職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前提。當然,鑒于中職學生學情的特殊性,教師在實施批注式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要求不宜過高,給學生批注閱讀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引導和啟發,還要及時反饋和評價,共同交流、探討,這樣才能使批注式閱讀真正體現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孫立權.語文教育民族化的一個嘗試:批注式閱讀[J].東疆學刊,2005(1).
[2]楊晉夫,司正權.中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初探[J].語言文學研究,2010(5).
[3]張岳鋒.批注式閱讀教學給中職語文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J].中學教學參考(上旬),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