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關 鍵 詞] 幸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新視野
[中圖分類號] B8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099-01
教育實踐中我們常聽學生說:“我已經很用功了,可是老師和爸媽也都沒表揚我。”同樣,筆者也發現近年各校越發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學校開設了心理咨詢室,配備了沙盤,購進了各種心理測量的量表,對問題學生做個體咨詢或團體輔導;教師也特別關注有心理困擾、學業障礙的學生,很多學校要求心理學教師要具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證”,這些做法究竟是否妥當?學校心理教育應當是關注“發展”還是關注“矯正”?關心“全體”還是關注“部分”?究竟我們需要的心理學教師是“心理咨詢師”還是“學校輔導師”?
筆者認為,關注“積極心理”,運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學生,鼓勵學生,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方向。
一、概述
心理學不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也是關于教育、愛和成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心理現象作出新的解讀。主張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把重心放在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幫助人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主張通過培養或擴大個體的積極力量而使個體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可見,積極心理學以研究人的幸福為中心,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優秀的因素入手,關注每個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品質和美德,然后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待一切現象,不斷地激發個體自身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由此而獲得幸福的生活。
由此,筆者認為學校教育應關注普通人而不是少數人,學校的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幾個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參與,需要班主任、學科教師的共同參與;學校教育關注的重心應從問題學生到一般性學生;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生活的幸福感。學校教育定位為幸福教育而不是問題教育,“為了每個個體的終身幸福而教育”成為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學校教育教學中有機滲透積極心理學策略
積極心理學強調,時常保持積極的情緒,“學會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樂觀地面對未來”是個體終身幸福的鑰匙。如何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讓自己和我們的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學會幸福呢?筆者認為教師在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會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學會快樂
快樂指的是人們內心一種愉悅的、高興的、放松的情緒狀態。保持快樂的方法很多,如保持健康,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快樂的心情、充分的休息、適度的運動、遺忘令你不快樂的事,原諒令你不快樂的人。對教師而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獲得快樂,保持快樂的方法知識就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嘗試。
(二)發掘并培養學生擁有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種種消極的話,如“煩死了”“不可能的”“完蛋了”“沒希望了”等,也許說這些話的人只是一時發泄,或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他們自己并沒意識到這些話對他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事實上,這些語言給他們帶來消極的暗示,通過潛意識影響到他們的思維和行動。因此,向往樂觀的人一定不要讓消極的語言影響了自己的積極性,盡量不要說消極的話。當你覺得很累時,不要說“今天真是累死了”,可以說“忙了一天,現在可以放松了,真令人高興呀”;當遭遇失敗時,不要說“我真笨,又失敗了”,而是說“這次雖然沒有成功,但我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多對自己說積極的話,多對自己說“我行”“我真棒”“我覺得很快樂”等。漸漸你就會發現自己真的變成那樣了。
筆者認為,教師在學校教育中要有機滲透培養學生“積極地思維方式”、善于“換個角度看問題”、善于“積極地歸因”;善于“采用積極的語言方式”。同樣,筆者以為,培養學生具備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三)用積極的視野看學生建立積極的評價體系
對教師而言,經常對學生豎起你的大拇指,用積極的態度看待發展中的學生,重視學生自我成長的經驗、尊重學生的付出和努力,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和情感,經常用積極的詞匯鼓勵學生,建立尊師愛生、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的輔導,探求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的幸福感,同時開展生涯輔導,讓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提升學生的積極思維,發展學生的積極品質,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師的教育價值。
總之,學校教育應定位為幸福教育而不是問題教育,學校教育關注應當是普通學生而不是少數學生,學校心理教育應當是關注“發展”而非關注“矯正”,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和幸福感。推進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化,建設和諧幸福校園,應當是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學校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