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珍
[摘 要]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在職高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是語文學科的題中之意,同時也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結合職高語文教學現狀,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探討了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關 鍵 詞] 職高;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14-01
情感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內容。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課程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具有突出的情感教育功能。素質教育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能力的發展,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的體驗,把滿足社會需要與滿足個體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因此,在職高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是語文學科的題中之意同時也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這樣,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加強學習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塑造學生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情感教育在職高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職高學生多為初中階段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原因,存在著各種情感問題。在職高課程體系的各個學科中,語文蘊含著最為豐富的情感因素,具備實施情感教育的突出優勢。在職高語文教學在實施情感教育能夠充分發揮語文學科陶冶學生思想情操、浸潤學生心靈感悟的重要作用,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促進語文課程改革和課程目標的實現。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不僅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情感溝通的媒介,透過飽含感情的文字,語文學科能夠更好地作用于學生心靈,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同時,對職高生來說,他們畢業后多數要走向職業崗位,直接面臨社會和就業的考驗,語文教學和情感教育的結合能夠使學生在語言的積累和感悟中接受優秀文化的洗禮,不斷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進而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二、職高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策略
(一)以職高語文教材為載體滲透人生必需的情感教育
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素材,很多名家名篇蘊含著與人類個體密切相連的情感元素,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所必需的情感力量。語文教學要緊緊把握教材中的“情”,傳遞人生必需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接受情感的洗禮,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深刻剖析各種文學作品中的真實情感,并將其傳遞給學生,為青少年的情感培育注入必需的情感元素。其次教師要準確定位情感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的體驗,與作者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要在廣泛查閱和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再次語文教師還要準確選擇情感教育的切入點,結合職高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飽含情感的語言文字去打動學生的內心,通過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
(二)以職高學生專業為基礎滲透職業特色的情感教育
在職高教育中,職高語文是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基礎的工具性學科。因此,職高語文教學應突出職業特色,結合職高學生的專業特點設置教學內容,滲透具有職業特點的情感教育,促進職高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首先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職業道德、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素材,在教會職高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讓職高學生掌握待人接物、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基本原則,為職高學生日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語文教師還要注重引導職高學生的情感態度,灌輸正確的職業觀。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設置相關內容的語文教學活動,積極培養職高學生愛崗敬業、正直誠信的思想觀念,為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依托灌輸與時俱進的情感教育
語文是一門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文學科,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傳統的語文教學內容和教材中的語文知識,還要關注當代社會生活,體現時代精神,為學生灌輸與時俱進的情感教育。因此,職高語文教學應積極拓展時空范圍,開展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使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為語文教學注入時代元素。例如,開展以走近大自然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講述自己與周圍的事物發生的故事,組織學生發現身邊的美和自然的美,在親近自然、享受自然中感受愛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人文精神。
總之,情感教育是職高語文教學應承擔的重要職責,同時又在職高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職高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功能,積極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促進職高學生的健康發展、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慧.淺談職高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2):81.
[2]袁麗紅.職高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下),201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