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 作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學生寫作興趣低,講評無成效,課堂無生機。談談從一節作文講評課得到的啟示。
[關 鍵 詞] 作文教學;語文素養;想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57-01
上課鈴聲響了,我們來到計算機班(職高班),參加每周星期二的公開課教學。只見教室的黑板被豎著分成了三塊,每塊上方寫著幾個不成書法的大字(學生寫的),依次是“我來診治”“我來品”“我來誦讀”。聽課老師坐定后,只見兩個學生走上講臺,開講了。女同學評說:“這節作文課,我們來講評《觀〈恰同學少年〉有感》這篇作文。第一環節——我來診治,請將小組內同學作文中的錯別字或使用不當的字詞寫在黑板上。”幾分鐘之后,已有同學上黑板將小組整理的錯別字寫在了黑板上。主持人請“火眼金睛”者上黑板改正。一會兒工夫,黑板上已有許多的同學在改了。然后,主持人帶領同學們一起進行了訂正。其間,有一個詞大家爭執不下,在一旁冷落了大半天的李老師(這節課的授課者)微笑著走上講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解決完了字詞問題后,進入了第二個環節——我來品評。男主持人問同學們:“評價一篇文章應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同學們各抒己見,主持人進行了總結:“一是詞語運用,二是段落結構,三是感情表達,四是中心明確,五是字跡工整。現在請各小組商議評選出最美的文章。”同學們進入作文的評改過程中。兩位主持人也進入了小組的活動中。李老師在各小組中穿行著,時不時和小組的學生商討著什么,看他們手舞足蹈的比劃,又像在為什么爭執著。15分鐘后,女主持人走上講臺,說道:“現在進入第三個環節——我來誦讀。哪一個小組先來?”一個同學站起來,放聲誦讀了《我與毛澤東》。掌聲響過后,主持人說:“請另外幾組的同學說說這篇文章中值得點贊的句子或你最感動的部分。”學生踴躍發言后,主持人接著說:“下面我們聽聽小組給出的評價”“我們小組對這篇作文給出的評語是……”“下面我們聆聽xxx同學的文章——《恰同學少年》”……六個小組選出的優秀作文,依次由原創者進行了誦讀,并聽取了同學對文章的評價、贊美等。最后主持人請李老師總結點評這節課。一直默默在一旁關注著課堂進展的李老師,再次微笑著走上講臺,暢談了自己對這部電視劇的感悟,表揚了同學們在這節課上的表現,并請評選出的優秀作文的作者將文章抄寫好貼在學習園地中的“恰同學少年”欄目中。課在同學們自由喜悅的氛圍中結束了。幾天后,我去查自習時,看到墻上已貼好了學生的作文。回想這節作文講評課,雖是公開課,但樸實不做作,沒有過多的表演成分,實實在在地體現了教育的真諦,實現了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為學生搭建發展平臺。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作文教學對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是個挺大的“坎”。雖說是高中階段的學生,但作文不是三言兩語,就是重復啰嗦的敘述,或有人總是感覺沒什么寫的。如何讓學生作文有話可說,讓習作講評有所收獲,一直是困擾許多語文老師的難題。但在這節作文講評課上,我沒有看到中職課堂中學生一些不良課堂行為的發生,每個學生都是忙碌的、有目標的。無論是改閱他人的文章,還是小組討論,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學生真正體驗到成為學習主人的自豪感、成就感,從而激起他們探究、汲取知識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講臺上昔日威嚴的老師已經變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她在學生爭執、困惑時進行引導、點撥;課中參與學生的討論與探究;結束時,對學生的上課表現進行肯定,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了表揚,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習作有話可說,內容充實。老師的微笑感染著每一個學生,帶給他們一個好心情。沒有指責聲,沒有謾罵聲,有的是充分肯定的掌聲和贊美聲。學生課堂上的發言也就更積極。學生顧慮少了,課堂氣氛活了,思路也就開了。有了學生的全方位參與,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黑板上不成書法的大字、主持人不夠標準的普通話和不太流暢的主持語組成了課堂環境,學生暢所欲言,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三、讓語文素養在實踐性學習中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中曾指出“實踐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這節課上,無論是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是人文素養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少年毛澤東及小伙伴們“悵寥廓,誰主沉浮”的遠大理想;“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堅定信念;“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方字”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學生激動不已,熱血沸騰,也激勵著學生奮發向上,好好學習,來日報效國家。
學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能力。積極創建有特色的課堂教學,讓孩子們茁壯地成長,是教師的責任和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肖杰平.營造輕松學習氛圍 構建快樂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6,15(15):213-214.
[2]郭敏嘉.重視語文綜合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3(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