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廣州市普通高中男生普遍存在引體向上成績較差,存在體能弱項這一情況,在廣州市A中學高二級第一學期課程中開展為期16周的體能弱項提升實驗課。在選項課程中加入以鍛煉背闊肌、上臂肱肌等引體向上相關肌肉群的“15min體能弱項練習”,實驗顯示,實驗對學生及格率的提升效果較好,及格以上層次由占比16.7%提升至60.0%,但對于優良率的提升作用尚不明顯。普通高中適度開展“選項+體能弱項”的課堂及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的同時保證體能水平不掉隊,有利于學校在國家學生體質測試中整體及格率、優良率的提升。
關鍵詞:引體向上 提升策略 普通高中 廣州市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b)-0011-03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日益普及,給大眾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社交、補習、閱覽這些過程都可以在網絡上實現了,但電子網絡也充斥著各種不良的信息,對青少年誘惑力巨大,由于家長、學校監管的缺失或不足,他們大量課外時間被用在電子產品上面,戶外體育活動時間減少,體能變差且存在弱項,在體質測驗中表現為女生立定跳遠和男生引體向上得分率最低,特別是男生引體向上,平均得分遠低于國家及格標準,且有將近1/3同學不能得分,較國家優良標準差距較大。
由于目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仍是“智育”為主,高考對于學生體能素質的要求幾乎是“零門檻”,國家學生體質測試又僅對及格率做出要求,所以,家長、學校在巨大升學壓力下對于學生的體能狀況難言重視,或者將學生的體能狀況都依賴于學校體育課課堂的效果。而反觀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他們的教育更重視學生體育實踐能力以及全面發展,設立高中體育必修學分課程,重視俱樂部和課外體育,建立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體育檔案”[1,2]。國內專家也提出應該在選項教學的同時注重體能練習,保證練習負荷,注重學生體質的不斷提升[3]。
1 體能弱項
體能弱項,是個體在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體能項目中低于評價標準的表現的統稱[4]。體能弱項存在于個體或群體中,以單項或群組形式出現。
通過廣州市普通高中學生的體能弱項調查,筆者認為,重視學生體能弱項,正視高中男生引體向上與國家標準的差距,開展“體能弱項提升計劃”,對于男生引體向上相關肌肉群進行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是目前高中階段學校體育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在學校開展提升男生引體向上次數的體能練習課堂實驗,補上學生體能最弱的一環,無疑將是提升學生整體體能水平及體質水平的突破口。
2 引體向上標準分析
2014年教育部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上報數據一致性進行抽查復核,高中的數據一致性僅為20.2%[5]。而數據的差異從測試方面來講,標準尺度把握寬嚴不一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標準中,雖對于引體向上的成績標準有明確的等級劃分,但是對于引體向上的動作標準卻沒有詳細的指導意見[6]。動作規范不統一,是造成測試成績出入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只有統一引體向上動作規范,對于練習提高才有準確的指導意義。手的握法、動作向上幅度、動作還原程度、是否有不合規借力都會對測試的嚴格程度產生直接影響,這些也是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最難把握的一點。
通過走訪調查廣州市體育教師、專家,大家認為,引體向上的動作規范可以是:雙手正握單杠,直臂懸垂開始,向上頭部整體超過單杠計完成一次,之后還原到起始動作,以此循環,過程中除雙手握杠以外身體其他部位不能觸及任何物體,時間到或落地時測驗結束。
3 引體向上相關肌肉群及練習方法分析
引體向上主要依靠手臂肌肉群和背部肌肉群實現,正手握杠和反手握杠等方式動用的肌肉群又有差別。正手握引體向上主要依靠背闊肌、上臂肱肌來完成向上引體動作,而肩部群起到支撐的作用,腰腹力量在向上引體和動作還原過程中能夠控制身體擺動幅度,穩定身體重心,前臂肱橈肌和手肌肌群則保障雙手握緊單杠、身體能夠持續保持懸垂動作。
學校體育課堂中,無器械的體能練習無疑是最簡單易推廣的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走訪調查廣州市內體育教師、專家,確定適合普通高中課堂的練習方法,如表1所示。
選用練習方式主要以克服自身體重、助力減難、重復練習、間歇練習為主。徒手操熱身完成后,進行15min的引體向上相關肌肉力量練習,達到增加引體向上次數的目標。
通過表2設定的練習單元計劃,進行15min的體能練習,根據練習內容和學生疲勞程度調整練習密度。初始練習時,每項練習3~4組,靜態練習時間在30s~1min,動態練習10~15次;學生掌握情況良好時,可以適當延長每組練習時間或練習次數;每次課練習至少兩個內容。
4 實驗結果分析
在廣州市A普通高中進行為期16周的男生引體向上實驗課程,高二級田徑選項一班為實驗班,高二級田徑選項二班為對照班,每班30人,實驗班每節課增加15min體能弱項練習,對照班正常田徑理論、技戰術學習,根據開課前診斷測試、5周、9周、16周4次測試數據對比可見,實驗班成績提升較大。
由表3可知,實驗班總體成績顯著提高,對照班成績提高幅度不大,實驗班較對照班進步更加明顯。5個成績檔次中,實驗班第十六周終結測驗較第一周診斷測驗,0~2次無成績級別學生人數減少8位至0位,即所占總人數比例減少26.7%;不及格減少5位,占16.3%;及格增加11位,占36.7%;良好和優秀各增加1位,各占3.3%;及格以上層次由占比16.7%躍升至60.0%。
對照班按照正常的田徑選項課堂進行,在5個成績檔次中,第十六周終結測驗較第一周診斷測驗,0~2次無成績級別學生人數減少3位,即所占總人數比例減少10.0%;不及格減少3位,占10.0%;及格無增減;良好增加1位,占3.3%;優秀減少1位,占3.3%;雖學生整體成績有提升,但及格以上層次占比無變化。
總之,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表明,沒有堅持專門引體向上體能弱項訓練的對照班成績提升幅度較小,主要依賴于身體肌肉力量的正常增長。而實驗對學生引體向上提升效果較好,特別是對學生及格率的提升影響較大,但對于優良率的作用尚不明顯,需要調整每次練習的負荷和延長總練習期限以觀后效。
5 結語
5.1 普通高中課堂選項課中應加入體能弱項練習
普通高中的選項課堂,應改變以專項理論、技術、戰術作為教學重點的方式,將體能弱項的提升計劃融入選項課堂,變成“選項+體能弱項”的課堂方式,結合體能弱項的練習部位,開發專項相關的體能練習,每節課開展“15min”的體能弱項練習,在選項成績提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體能弱項成績。
5.2 基于提升引體向上次數的體能弱項練習方案效果較好
結果顯示,沒有進行專門引體向上相關訓練的學生,引體向上次數基本依賴于身體肌肉力量的正常增長,提升幅度較小,本課堂練習單元計劃的實施,對學生及格率的提升效果較好,但對于優良率的作用有限,需要針對負荷和練習期限進一步調整。
5.3 適度推廣選項成績與體能弱項提升成績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目前普通高中體育課堂以選項課為主,在選項課堂中,評價方式基本以專項的理論、技術、戰術等掌握情況為主,忽略了對學生體能的訓練,特別是體能弱項的鍛煉。基于學生體能弱項嚴重不合格的現狀,適度推廣選項的成績與體能弱項提升的成績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的同時保證體能水平不掉隊。
5.4 “選項+體能弱項”的體育課有利于學生體質水平的整體提升
學期初開展“體能弱項咨詢課”,向學生講解如何依據自己體能測試成績,選擇本階段適合的選項課程及課外練習內容,在體育課中重視體能弱項練習,理論結合實踐,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體能中最弱的一環,彌補學生的體能缺失,保障學生整體體能水平及體質水平的提高,保證了學校在國家學生體質測試中的整體及格率和優良率。
參考文獻
[1] 馮紅靜.對美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2] 劉鐘澤.英國學校體育課程設置和特點對我國體育課程設置的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3):60-6l.
[3] 袁鴻祥.普通高中選項教學模式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82-86.
[4] 劉國恒.《提升廣州市普通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策略研究》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階段成果[Z].2017.
[5] 《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報告》編寫組.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報告(2015)[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 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教體藝〔2014〕5號)[EB/OL].(2014-04-04).http://www.acac.cn/index.php?a=show&c=index&catid=|3|&id=43&m=content.
[7] 胡小紅.提升高中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教學改進[J].體育教育.2015(105):8,114.
[8] 許舒翔,莊弼,李斌,等.廣東省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模式及其實施效果[J].體育學刊,2014(6):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