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趙美芹 姜安娜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訪談法對高校體育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模式選擇、教學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對引入的創新教學模式進行理論總結,結合當前教學改革熱點,在新的人才培養需求下,改革高校體育教學發展路徑;在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創新意見,以期為高校體育教學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高等學校 體育教學 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b)-0101-0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以及《山東省高等教育內涵提升計劃(2011-2015年)》(魯教高字[2011]1號)和《關于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實施意見》(魯教高字[2011]14號)文件精神,都秉承“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人為本、質量立校”為指導思想,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時代,要求高等教育教學對接社會實踐,以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為核心,強化專業內涵和特色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完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特色強校戰略。
學校體育教學“興趣培養”代償“體質論”與“技能論”,體育教學目標的探究嘗試過不同的觀點,體質健康學說不僅僅是體育課程追求的目標,同時也適應學校層面教學文件、教學大綱的要求,“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也是當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向。但是,如何才能達成增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學生運動技能的目的,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困境
1.1 課程設置上的局限性
學校體育課程設立采取了多種形式,每個學校在遵循教育文件規定的同時,也大量開發校本課程,根據學校自身情況創新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教學模式。盛建國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中總結了高校存在的5種主要的教學模式:“三基型、選項型、階段型、并列型、俱樂部型”[1]。對現行高校體育教學主要采取的方式總結比較全面。而學校體育教學問題的解決和教學模式的轉變需要與之適應的教學資源、學科建設、領導認可等相關后備條件的跟進才能順利完成。目前多數高校體育課程往往被歸類于邊緣學科,以考查課的形式出現,學生考核以及教師績效兌現程度低,極大降低了學生、教師參與體育教學研究的熱情與積極性。
我國高等學校體育由于受到地域性、民族性教學環境影響,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課時安排、教學資源利用以及教學評價選取手段都存在差異。200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作為各學校教學引領文件,對于綱要規定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往往和現實差距甚遠。同時,學生在對于授課內容的掌握確實存在認識不清,運動技能認識、動作解析概念模糊,不能清楚地說出一項簡單的測試項目(例如: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要領,對于運動項目的喜愛就更是無從談起。
教學內容選擇受教學大綱限制,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運動項目的嘗試有限;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體育課堂勢必造成學生參與興趣的降低;“一成不變”的教學組織形式制約體育課的創新發展;教學物質資源的缺失,“單一”“刻板”的教學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到厭煩。
1.2 實際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達成存在差距
培養興趣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前提,掌握技能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基礎,發展特長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根本,終身鍛煉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目的,這4個層面共同構成了新時期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2]。這是謝歌燕等人對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的總結,也充分代表了大部分學者對于高校體育教學的集中意見。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體育課程在多數高校以考查課形式出現,由此產生的教師備課態度、學生對體育課的合格標準的心理預期都產生連鎖效應,得不到相應的兌現。
1.3 教學模式的選擇與專業課教學強度的取舍
當前大部分高校采用“專項型”授課模式,由學生自主教師,選擇授課項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性,但考慮綜合型高等院校專業課授課壓力,體育課程安排兩年144學時的授課時長,很難滿足學生興趣的培養激發。教學時數的壓縮意味著授課班級人數的增加,專項教師可能要身兼兩職或者同時教授多個體育專項,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1.4 體育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率低
體育教學物質資源利用集中,這與學校課程配置的整體情況密不可分。部分高校體育場館外包經營,實行更優質的教學環境資源市場化運作,除滿足學生必要的上課時間外,給課余時間想要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增加了困難。同時,體育教學人力資源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當前,學校體育教師作為從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主體作用被無限放大,不僅僅承擔常規體育教學,而且對于課程改革中課外活動、課余競賽訓練都要參與其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與學生雙向功能的發揮。體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促成大學生體育健身理念的養成,尋求進一步合理的體育資源利用模式是當前學校以及社會共同參與的課題。
1.5 體育參與的自我認同度不夠
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在集體練習中產生不同的心理落差,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班級教學中逐漸形成不同的練習小組,甚至越來越多的人不情愿參加到集體教學中,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然而,教育的價值就是促進學生更好地生存與發展,而引領學生自我認同、實現學生的自我認同是促進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為自我認同是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3]。學生課堂中自我認同的實現,是對自己學習行為的認可,是參與集體協作身心愉悅體驗,是自己對學習效果的肯定,是收獲運動結果的情感滿足。
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實際的教學效果很難讓大部分學生完全地將情感投入,課堂中的自我價值難以真正實現,對運動技能掌握程度的優劣,作為評價學生的手段略顯單薄。
2 改進措施
2.1 教學理念的創新
運動技術、技能的學習講求由易到難,由入門到精煉的原則,體育課程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并不一定是開設項目越多越好,單項運動技能學生可以在不同學段體會到技術增長帶來的身心體驗。學校體育技能傳授雖有別于競技體育運動員塑成的訓練手段,但最終彰顯娛樂、力爭冠軍的運動內涵始終是體育運動項目的本質。這樣的運動追求就要求學生在接受運動項目時不斷精進運動技能,以求享受高層次的運動競賽帶來的樂趣,因此,分學段的技能不間斷教學應該是體育教學堅持的原則之一。其次,西方“植入式”的教學理念也可以引入體育課堂,西方“植入式”教育是教育者將教育目標融入到精心設計的特殊情景中,讓被教育者通過親身體驗,從中感悟出活動所蘊含的理念,進而實現自身行為的改變,達到可趨向性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4]。該模式可以作為教學改革的嘗試參考試行,在內化轉型以后作為激發課堂活力的教育手段。
2.2 教學內容選擇創新
抓住心理,培養特色,開展特色教育是解決目前教育矛盾的手段之一,所謂特色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能夠讓每一位同學接受,并且能夠持續產生心理興趣的體育課程。課程的表現形勢可以是團體討論、教學比賽,也可以是協會課程,教學時間的安排以選修課的形式自由選擇,教學組織形式不再是簡單的行政班級為教學單元,可以是幾個人一組的教學研討,也可以成為小范圍的團體比賽。同時既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是一個人的技術研習,體育教師在所有的教學環節中擔當管理者,行為轉換的引導者,參與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當中。當然,作為體育教師同樣是教學情境的設計者,不再是技能的灌輸者,從一名“傳授者”的身份轉換成“參與者”“引導者”。
2.3 教學手段、載體創新
“技能傳授”作為體育課程教學傳授的“載體”,既作為教學內容呈現,又依據其“肢體運動”特殊屬性,得以在體育課堂運用“聲形并茂”的教學形式表達。體育教學是創新教學手段最多、最集中的課程之一;在人均教學資源匱乏的現實困境下,如何創新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行教育條件,創造師生更好的交流互動平臺,是我們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當前體育教學的發展應該在4個創新層面進行拓展,將分段、實踐、多元、指導教學作為創新教學形式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選擇的可接受性、階段性,遵循學生技能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注重學生基本技術的培養;課堂教學引入“教學比賽”,根據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分成兩個以上的運動小組,組間、組內進行特定規則的競賽,享受運動技能提高所帶來的心理愉悅感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素質全面人才的主要手段。
2.4 教學評價創新
分學年階段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圍繞的核心是增強體育課程“競技性”“娛樂性”特點,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養成,對接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持續性。首學年開設的必選項目教學可以采用傳統的“三基”量化評分外加平時考核。在第二學年學生自由選擇專項內容上采用教學比賽的形式量化評分。以青島理工大學為例,專項技術與技能的考核形式上,球類項目6個專項課第二學期全部進行比賽能力考核,分團隊進行教學比賽,教學比賽結果與學生個人專項技術考核成績掛鉤,即學生專項技術考核成績=學生個人比賽能力得分×教學比賽得分系數,第一名的學習團隊得分系數為1.0,第二名為0.95,第三名為0.90,第四名為0.85。健美操、藝術體操、瑜伽等課程的創編能力考核則是“三位一體”的考核模式,即融競賽、表演、考核為一體,競賽形式出場,展示自己團隊[5]。其次,在教學實踐上,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培養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應該作為切合教學實踐的主要目的。通過運動項目的學習與體驗,重新建立項目學習愛好,減少校園體育比賽的形式化、制度化、功利化,尊重學生對于體育比賽項目的自我選擇權利。
參考文獻
[1] 盛建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28(2):96-99.
[2] 謝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探索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91(1):94-99.
[3] 周杰,周洋.論學生自我認同危機與教育應然姿態[J].教育學術月刊,2010,8(3):3-7.
[4] 張凱飛.美國學校體育心理訓練課程模式對我國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影響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106(2):39-41.
[5] 李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6):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