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村社會穩定是“三農”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十八大以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日益發展,農村經濟社會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制度改革和社會變遷所引發的農村社會矛盾不斷增多,農村社會穩定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都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穩定重于一切,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是基層治理乃至國家治理的大事。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和矛盾,保障農村的和諧穩定,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三農”工作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社會穩定;問題;對策
一、新時代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問題
1.經濟領域存在的的土地問題
在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對于農民來說,土地仍然是他們手中最基本的生存和生產資料,土地作為特殊的生產要素,是他們生存的重要保障。如果失去土地他們就沒有生活的來源,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諸多的社會問題會由此產生,進而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土地問題向來都是中國農村工作的重點問題。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大規模征地拆遷的現象頻繁出現,在此過程中違規征地和農民利益受到損害的現象均時有發生;此外,農村有一項基本國策是延長土地承包期以及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但在基層實際工作中,這一基本國策卻沒有得到較好的地落實,從而使農村土地調整成為一個新的重要矛盾點。土地分配或占有不公會導致農民產生生存危機,進而導致村民與村民之間由于土地方面的問題而產生糾紛,甚至引起農民的群體性事件,影響著我國農村的社會穩定。
2.政治領域存在的黨群干群矛盾問題
總書記強調,密切黨群和干群關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農村的黨員干部在促進農村社會穩定方面起著積極的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基層的黨員干部由于價值觀出現偏差,從而引發出很多不好的問題。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會議上的講話時說:從某些基層組織看,有的對群眾冷暖不關心,責任心不強;有的服務意識和能力不強;有的侵犯群眾利益等等。黨群干群之間的隔閡日益凸顯。黨員和群眾之間彼此不了解不知心,使得黨群干群之間分歧較大,關系自然日益疏遠;黨群干群之間的利益沖突也逐步顯現。在農村土地和拆遷等各項工作中,對利益問題的協調一旦處理不當,就會使部分農民群眾不滿意,出現矛盾和問題;部分黨員干部的不良作風與農民群眾維護自身利益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有的村主要領導以權謀私,使有些群眾認為“無官不貪”,使得黨群干群關系緊張。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的社會穩定。
3.社會領域存在的農村公共服務問題
農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農村公共服務入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強調這方面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著力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近年來,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水平已經得到顯著提高。農村道路大部分實現“村村通”;基本實現了免費五年義務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落實;農村扶貧和農村養老保險等制度也基本完善;大部分地區安全飲水等基礎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然而,由于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等各種原因交錯在一起,總體看來,當前農村的公共服務事業相比較城市仍然較為落后,對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一種制約。問題主要有,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存在著缺位現象;公共服務供給結構不平衡,分配不公平;缺乏監督。這些問題造成了很多矛盾,影響著農村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新時代影響我國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的原因分析
1.農村基層政府和黨組織軟弱
村民自治的實施使得國家權力從鄉村收縮,農村基層組織的控制力被削弱村民自治組織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但是,由于農民主體參與意識缺乏、相關配套設施尚不健全,一些地方的農村基層政府和黨組織還存在著軟弱或癱瘓的問題,起不到應有的領導和戰斗堡壘的核心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農村的黨員大部分都年齡大,文化素質低,創新意識不強。這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的主要原因;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活動質量低,黨員和群眾的凝聚力意識淡化;有部分農村黨員缺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黨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做得較少,缺乏黨性教育;農村基層政府和黨組織各項工作機制不完善,缺乏黨內外民主和監督。總之,農村基層政府和黨組織建設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2.小農生產方式和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缺陷
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相比,基礎地位和發展能力依然薄弱。在現有的條件下,農村的這種小農生產方式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它以家庭為單位,技術難以革新;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力低下;產品結構單一,產品質量差等,都與現代化農業生產不相適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農村農業的進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業基礎薄弱必然也影響到我國農村的社會穩定。
隨著新時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逐漸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就當前來說,農村土地流轉不規范、機制不完善從而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較多;農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征地補償款缺少監管、失地農民利益缺乏保障等等。這些問題極易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從而導致矛盾沖突和上訪事件。
3.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落后
當前看來,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步伐不一致。一些地方的領導對思想政治工作認識不夠,存在重經濟輕思想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陳舊、缺乏創新。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陳舊、個人主義思想嚴重;農村少數黨員干部作風不正;部分村風民風不正,道德素質下降。這都使得農村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穩定受到影響。
改革開放使得我國的國民素質特別是農民的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相比還是相對偏低。一些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不高,法律意識也比較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種種原因導致再弄訊先進的實用技術得不到推廣,勞動價值低,貧困現象嚴重,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三、新時代解決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的對策思路
1.加快發展農村經濟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時強調,新時期我們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可持續地發展。當前,發展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能夠為提供物質基礎,還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當前農業的發展已開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的生產經營和生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要解決這些新出現的問題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同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是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只能被加強,不能被消弱。新時代,要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就必須在發展生產力的前提下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一是要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要堅持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建立合理、優化的農業;二是要堅持創新性農業建設,加大農業方面的科技和體制創新的力度。不僅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切實推進農業科技技術的應用;三是要在已有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等各種方式來發展規模農業、集群農業;四是注重發展農業機械化,加大對農業的保護力度。農業機械化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必須統籌發展,走中國特色農機化發展道路,并完善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制。
2.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上強調,在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奮力開創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所以,要解決農村社會穩定問題,加強農村黨建是最關鍵的部分。
明確黨在鄉村的絕對領導權,對領導不力、軟弱甚至癱瘓的基層組織要堅決撤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并以此來指導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領導核心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和加強。 一是加強村級黨支部建設力度,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核心作用。二是選好村基層黨組織一把手,強化基層黨組織班子。通過人員交流等方式建設一支聽黨指揮具有創新精神的鄉村領導干部。三是堅持嚴格做好發展農村黨員、抓好黨員教育、提高黨員的素質等各項工作。健全黨員發展工作制度,造就一支作風過硬和能力出眾、政治合格的黨員隊伍。四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基本設施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力度是關鍵。五是做好黨內民主、團結和監督。要通過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維護農村黨員的各種民主權利;農村黨員和農村各級黨組織始終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要抓好對農村黨的領導干部的監督又要加強黨內制度和黨員干部的自律。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更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一是要健全農村的最低保障制度。社會保障不僅能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還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要對貧困人口進行認真的核查,還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調整低保標準和補助標準。建立健全的資金籌措制度,推動最低保障制度的落實。二是要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五保戶的供養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防范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努力提高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逐步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全覆蓋。三是要完善落實自然災害生活救助制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民工的保障制度。減少農民損失,調動農民工的積極性。還要解決好被征地人員的生產、生活問題。四是要加強農民法制意識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法制領導小組,各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責,廣泛宣傳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責任明確到人。還要深入農村,通過發放法律材料、進行法律知識咨詢等方式并利用手機、網絡等新手段來開展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強化法治宣傳的教育工作。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農村穩,則國家安。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如果沒有農村的和諧穩定和發展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所以,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就是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為此,我們要堅持實事就是,與時俱進;要把握規律,循序漸進;要牢記以人民為中心,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張建成.新常態下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7
[2]康云濤.轉型社會背景下的農村穩定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
[3]吳先發.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2
[4]楊德.轉型期我國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3
[5]唐鳴、張麗琴.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共識與分歧、局限與進路[J].社會主義研究,2012(01):86-91
[6]劉笑辰.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村政治穩定研究[D].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7
作者簡介:
房傳利(1989--)女,中共宿州市委黨校圖書資料室助理館員,工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