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軍
摘 要:武術在我國源遠流長,不僅是一門搏擊技術和體育,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武術在東亞文化圈對跆拳道和空手道影響頗深,在國內外享有廣泛的聲譽。大眾娛樂文化的包裝讓中華武術越來越失去了其靈魂,文化傳承和發展遭遇了極大的困境。由于我國傳統武術在國際技擊項目的侵蝕下已經逐步喪失了生存空間,強化武術教育就更加迫切。更深層次上講,武術文化代表了一國的精神面貌,然而我國高校武術教育教學卻被嚴重忽視甚至被遺忘,作為高校選修課的武術課程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與武術教學目標相差甚大,因此本文根據我國高校武術教育教學的困境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方案。
關鍵詞:文化 高校 武術 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c)-0162-02
武術是一種文化,1955年崔泓熙將軍根據傳統武術創立了跆拳道,跆拳道堅持儒家文化始于禮終于禮的武道精神,而空手道發源于中國藩屬琉球的唐手,空手道的道場禮儀極為嚴格莊重,無論是武道精神還是武術本身都離不開一個發源地:中國。現在空手道和跆拳道都進入奧運會,但是充滿玄幻性的中國武術如果不改革,還沒有機會進入奧運會,武術改革要從學校開始,而學校武術教育更多的是培養一種精神文化。空手道和跆拳道沒有光著膀子穿褲衩打的,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儒家兩大核心文化之一“禮”。而今天,受到金庸小說影響,民間將武術玄化,高校將武術邊緣化。其實,從跆拳道、空手道與武術的發展軌跡我們就能理解為何今天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為何嚴重落后于他當年的學生韓國和日本。
1 武術文化教育對一國國民精神形成的意義
滿清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根本并不是兩國制度的問題,而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之崛起和中國文化精神之沒落所致。武術既然強身健體之體育,又是防身御敵之搏擊,還是代表尊嚴和尊重之文化,中國武術只有回歸中華文化精神之本質:仁義禮道,武術才能夠有希望進入奧運會。中國武術最講究武德,其實這都是我國古代的禮儀規范:“不推人于險,不迫人于,不鼓不成列。”“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這比西方的貴族精神、紳士風度、人道主義和契約精神不知道早到哪里去了。
然而今天,我們丟掉了這種文化,武術變成了表里不一的文化,一方面說太極拳是至柔破致剛的天下第一的武術,然后被現代搏擊打倒了,就說自己有武德。武德不是挨打,武德不恃強凌弱,人家和你講競技,你講武德,人家不跟你打,你說只要一打就能打過人家。這是沒有德行的表現。同樣,武術不是穿上白大褂就能得到發揚的,現在很多學校在課間操讓學生穿上白大褂練太極拳,表示發揚中國武術,這其實只能加快中國武術落后的腳步。
正如武士道這一項來自于中國儒家文化變體的民族精神凝聚了日本文化,中國武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意義就是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強文化認同,這是支撐一個民族發展最根本、最深刻、最原始的動力和支柱力量。正如所說,“提倡技擊者,則正欲以吾國固有之體育良法,使吾民族有發揚蹈厲之精神,勇氣振奮之氣概。”高校武術教育不僅僅要反應在搏擊上,強身健體上,而武術教育更要反應一個人的道德原則當中,以德明道,以身行道,以技顯德,尚武崇德,將武術文化教育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武術不僅是外在身體訓練,也是內在修為的養成,克己正身,寬厚謙讓,自強不息,健身保國,武術練習的過程不但是強身健體、舒筋活骨的過程,也是磨練心性,培養品格意志的過程,通過武術的學習,學生不但可以體會到尊師重道、講禮守信、見義勇為等品格,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對克服他們的心理問題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2 文化視角下我國高校武術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武術教學文化和技能的雙倒退
調查發現少數重視武術的高校注重武術技能的訓練,缺乏人文課程,沒有建立教育理念,單純是武術的教學,而武術的教學也淪為招式的模仿訓練,大學生對中華武術沒有了解,認知不足,文化認同感淡泊,往往因為一些復雜招式讓他們難以通過考試,他們還會心生不滿。高校武術教學目前并沒有文化之魂,更談不上內外兼修了。
而實際上武術在多所高校已經是名存實亡,這和一些表面繁榮的中小學還不同,大學多把武術作為選修課,很多高校的武術課程一個學期甚至整個一個學年其實只學一門太極拳24式,老師練學生模仿,這和廣播體操并沒有多大區別。
2.2 武術段位制缺乏實戰性
1995年以來的武術段位制參考了韓國跆拳道的“級”“品”“段”,設置了出段位一二三段,中段位456段和高段位789段,而將武德修養作為段位考評的必須條件,另一方面高段位還需要理論修養,此外對武術事業做出卓越貢獻者,可以獲得榮譽高段位,這是我國武術發展的一大進步。但是必須要看到的是我國武術段位評價是以演練為主,一個人可能只會演練器械、拳術和太極拳(雙人對練)再發點論文就能晉級最高段位,這很顯然有花架子之嫌。而這復雜的段位制不太適合高校武術教育。
2.3 武術教學五花八門,標準化建設不足
目前高校武術課本五花八門,各種拳術流派套路層出,然而這些課程知識、能力、方法和技術缺乏應用性,另一方面也缺乏標準化的課程,這對高校推廣武術文化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門戶之見獨深,各懷其寶,各藏其密”,不肯公開研究長久以來就是因為門戶之見,導致中國武術沒有向空手道和跆拳道那樣形成標準,這長遠發現對武術文化是不利的。同樣高校武術沒有統一的標準,有的練練太極拳就算考試合格,有的練練醉拳就修滿學分了,這很難發揚武術文化。
3 高校武術文化教育改革的思路
3.1 武術教學向武道教育轉變
習武即行道,武術是技擊,也是一種哲學,武德貫穿于是習武者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規范,也伴隨著習武者習武、用武、施武、從武的整個過程,“在汲取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傳統道德的‘忠、義、信、剛、毅、勇、誠的道德條目為價值內核,以‘仁、寬、恕、禮、讓為處世手段,形成‘外柔內剛、剛柔相濟、銳意進取的道德準則。”習武者多上進而有進取精神,在大學當中的調查結果也是如此,他們敢于競爭和面對挫折。因此,在武術教育中必須把武術的文化形象和教化之道融入進來。高校進行武術教學,必須道館化,而不是在操場上進行,將禮儀貫徹到每次訓練當中,這是從武術到武道轉變的第一步。
3.2 建立高校武術教育教學標準
高校武術教學必須要和其他體育課一樣,建立統一的標準,而且武術要列為體育的必修課,在選擇哪種武術為基本課程之前,可以從武術文化課程入手,培養武德修養。而我國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類似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標準化武術體系,并且在全國大中小學推廣,而高校武術自然可以和全國武術銜接,這樣一方面以利于高校自身武術課程的創新,另一方面無需將武術課程的壓力全部集中到高校當中,畢竟武術修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3.3 高校推出武術教育教學創新
在武術教育整體標準沒有建立,而段位制還存在不足的情況下,高校武術教育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自行創新,將尊師重道的禮儀文化,尚武崇德的意志品質以及以武修身的準則植入到文化教育當中。并且在如今武術段位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如果沒有競技的條件,可以通過碎木板、越障礙、做搏擊動作比如三連踢等方式進考評。
4 結語
高校武術教育必須堅持武術的文化性根本原則,將以武行道的觀念深入到學生的價值當中,這對于建設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有著巨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印東.武術釋義[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74.
[2] 虞定海.張茂林.高校武術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3):23-26.
[3] 中央國術館緣起[A].中央國術觀編:張之江國術言論集[C].1931:4.
[4] 楊嘉民.文化大發展背景下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