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炎炎 覃春華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思辨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當前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較低已是普遍現象。本文以影響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思辨能力培養的因素之一的教學模式為切入點 ,結合“對分課堂”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的優點,提出了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的新途徑,旨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對分課堂;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
我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2000制定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強調: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多角度分析問題等多種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難題等創新能力[1]。由此可見,思辨能力是外語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核心技能,然而我國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容樂觀。近年來,思辨能力已經成為學術界重點研究的對象之一,國內外學者就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國內主要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探討英語專業大學生思辨能力的不足(高一虹,1999;黃資源,1998,2010);二是探討大學生思辨能力不足的解決方法(孫有中, 2011;楊德祥,趙永平, 2011;李文婷, 2012;劉和平,王茜,2015等),這些研究表明我國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低是學術界的共識,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學術界關于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廣大高校及英語教師的重視,但是關于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培養的有效途徑方面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承擔著培養高層次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2015 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鼓勵、推動或者引導部分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我國大部分是屬于地方高校,而這些地方高校又是適應我們高等教育這種大眾化的需求新設的、新升格的,因此他們要率先轉型,從培養理論型人才轉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來適應當前經濟轉型的需要,來適應我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我們轉型的目的。而轉型的真正核心是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轉型來培養更多的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在一線能夠從事工作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技能人才,這是我們轉型的方式[2]。廣西具有“北部灣經濟”和 “中國-東盟”的優勢,又順應了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潮流,面對我國教育改革的需求,地方院校的轉型是必然,只有調整專業設置,更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更具有社會競爭力的人才。本文以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為對象,剖析了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教學及學生思辨能力現狀,提出了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新舉措——“對分課堂”。
一、培養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也稱評判性思維能力,是指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 Paul & Elder, 2006)[3],即當人們在面對紛雜的現象或觀點時,能進行合理分析、綜合判斷、正確推理和評價,基于認真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外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改善高校英語教學效果,而且對于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的進程和提高英語專業人才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的高校大部分是屬于地方高校,而這些地方高校又是適應我們高等教育這種大眾化的需求新設的、新升格的。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整體水平低,而隨著中國---東盟領域的拓展和北部灣經濟的迅速發展,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夯實英語基礎的同時,更要具有科學的英語學習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從而能夠應對新的挑戰,促進區域的發展,為我國地方高校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現狀及分析
國內有關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達成的共識是: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弱,高校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現狀不容樂觀,而影響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師的綜合素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
1.教師的綜合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的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思辨能力直接影響著其教學實踐能力、課堂教學模式的選用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等,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廣西很多地方高校由于受到經濟條件、教學環境等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引進的很多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業務能力、水平及綜合素養參差不齊,很多教師自身就欠缺這種理性思維的能力,再加上他們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的認知不夠,導致引導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困難重重。
2.教學內容。由于受到課程設置的影響,目前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所使用的教材主要都是按照聽、說、讀、寫、譯基本語言技能來編排的,導致英語課堂更多體現在單一的語言技能培訓上,教師更注重的是語言知識的講解,英語課堂過多重視具體技能而弱化思維培養和訓練,英語專業課堂上學習任務也缺乏挑戰和難度,久而久之,學生越來越懶于思考,其思辨能力越來越弱 ,甚至是逐漸消失。
3.教學模式。雖然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教師在教學中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教學模式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有研究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的實情是“高耗時,低效能”、“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依舊是教學常態。尤其是在廣西地方高校,很多教師一方面受到自身素質的影響,另一方面迫于繁重的教學任務,英語課堂主要以教師圍繞教材講授知識點為主,教師很少提問或不提問,有時提問要么無效,要么自問自答;學生被動地學,幾乎沒有時間思考,參與度低甚至沒有,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思考的主觀能動性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因此,更新教學模式對于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及在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中的運用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
2014年張學新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提出了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對分課堂”,也被簡稱為“PAD Class”。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不僅強調先教后學,而且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在考核方法上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其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三個環節: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近幾年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成效表明對分課堂是切實可行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分課堂有利于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實現教師角色由主導到引導的轉變;(2)對分課堂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愿意去積極思考;對分課堂讓學生具有支配時間的主動權,學生可以靈活把握時間,從而整體提升學習效果;(3)對分課堂有助于加強師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討論,互相啟發,從而解決問題。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中的運用
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張學新(2014)提出的對分課堂正是對癥思辨能力提升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主要來自偏遠落后山區,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其已經習慣被動學習,懶于思考、分析問題,思辨能力不足甚至缺失,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其思辨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鑒于一方面“對分課堂”綜合了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勢;另一方面,“對分課堂”自從問世以來在國內良好的教學實踐效果,筆者認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中的運用是切實可行的。結合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課堂的實際情況和對分課堂的實施思路,筆者針對聽、說、讀、寫、譯技能培訓開設的相關課程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1)講授(Presentation)環節:由于“對分課堂”式一種相對較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剛剛接觸,因此在將其用于課堂教學前,教師需要將這種教學模式的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思路、實施的規則、教學評價方式等詳細地址展示給學生,并明確思辨能力的培養是重心,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內外活動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2)內化吸(Assimilation)環節:教師一定要強調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要完全將給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對于教師的講授,學生自己消化本堂課的知識點;對于教室布置的任務,學生獨立完成,獨立思考怎么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3)討論(Discussion)環節:一是在小組討論時,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地分組,明確每個小組的任務及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其次,教師要將每一小組在完成任務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如如何收集資料、思考的重心等提前告知;此外,教師要注意小組討論中學生的參與情況,根據具體情況再調整小組成員,從而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度。二是在成果分享與總結時,一方面教師要將學生的發言、討論及提問情況進行詳細記錄,以便課后教師教學反思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客觀地評價;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啟發、分析、再討論的方式對學生的提問進行總結和提煉,對于學生的成果展示要給以鼓勵,從而激勵學生積極思考。(4)課后引導: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設置的需要向學生布置任務,方式可以多樣化,如撰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背誦課文中經典語句、翻譯節選文本等,作業的提交逼迫學生去學習,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分析和提煉的過程,無論作業完成的質量如何,學生完成任務后會有強烈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自信心。整個過程,學生參與分析、思考,其思辨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四、結束語
對分課堂是針對大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系統的理論支撐、糅合傳統教學與討論式教學模式優勢的一種新的教學創新模式,此教學理念目的在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課堂思考及分析問題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突出特點之一在于教師易學,學生易懂,操作過程清晰明了,因此很適合廣西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http://www.gov.cn/guowuyuan/vom/2016-03/14/content_5053023.htm
[3]韋曉保.促進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多維培養模式構建———基于一份調查報告[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2.(8).77-86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作者簡介:
雷炎炎(1982--)女,漢族,湖北十堰人,河池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英語教學。
覃春華(197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