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媒體時代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并不排斥電視專題節目的良性發展。每一種媒體都是全媒體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自的優勢會帶動整個媒體聯盟的發展融合。本文分析了全媒體時代電視專題類節目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電視專題節目的策劃與創新的關系,進一步闡述了創新電視專題節目的五條現實路徑。
關鍵詞:電視專題;發展現狀;泛娛樂化;創新路徑
目前媒體處于全覆蓋,人類進入全媒體時代。這是科技不斷進步的成果,包含傳統的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播媒體,也包括新興的電腦、手機、網絡等新型媒體,人們通過自身感官的聽、看、觸覺等方面,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媒體,全方位地獲取信息。全媒體的“全”不僅體現在形式、渠道多樣,還體現在獲取信息的全方位以及媒體的全覆蓋,面對媒體多樣化,各類電視專題節目不應該止步不前,否則會被社會淘汰。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策略,對此類電視節目進行創新,促進其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一、全媒體時代電視專題類節目發展現狀
1.選題過于單一
現如今的多數專題節目,為了達到吸引觀眾關注度的目的,會以大眾的實際喜好以及興趣為基礎,進行具體的新聞選題策劃,選擇性采訪和編輯,以擴大新聞專題的受眾范圍。但此類方式不僅會使得相應的新聞專題節目質量大幅度下降,也不利于營造健康的社會環境。所選的新聞題材也會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缺乏應有的創新性。
2.時效性較低
時效性作為新聞質量以及影響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新聞所具有的根本性特征之一。隨著各類新型媒體的發展腳步不斷加快,信息傳播的途徑以及效率等均具有了較大的變化。此類變化卻為電視新聞專題的時效性作用發揮造成了較大的阻礙。原因是在制作電視新聞專題的過程中,其中的每個環節均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特別是調查類新聞題材等。
3.表現方式較為陳舊
多數新聞節目均是以單純講述的方式,對相應的新聞事實進行報道,且在對個別事件實施具體的描述以后,由主持人或者專家等實施相關評論,使得相應節目的表現方式缺乏創新性以及多樣性,不利于促進新聞專題節目的發展。長此以往,會使觀眾產生枯燥印象,使得觀眾對新聞專題的興趣日益下降,對促進新聞專題的影響力以及關注度提升具有不良影響。
4.專題節目“泛娛樂化”所帶來的負功能
(1)“泛娛樂化”侵蝕加劇,主流文化受到沖擊
電視專題節目“泛娛樂化”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去價值化”,泛娛樂化并意味著通俗,在過度娛樂化充斥的環境中,觀眾長期接觸缺乏營養的碎片化信息,自身的思維方式、自我認知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會陷入錯誤的文化認同中,對主流文化產生一種抵觸情緒。一些電視專題節目中有著大量的惡搞、低俗的二次加工的內容,這種主觀曲解和篡改的行為會嚴重破壞主流價值觀所建立的規則與秩序,玷污傳統主流文化,如果任其發展勢必會造成主流價值觀體系的崩潰。
(2)誤導青少年價值觀,危害大眾審美能力
青少年作為處于價值觀逐漸形成階段的群體,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較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如果沒有接受到的正確的信息,便會形成一個錯誤的價值觀念,這對個體人格、觀念的形成有著不可逆轉的作用,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伴隨一生且是難以改變的。一些電視專題節目傳播亞文化,會誤導不少青少年跟從模仿,甚至認為這是“合理行為”,形成一種完全錯誤的價值判斷。
二、電視專題節目的策劃與創新的關系
第一,電視節目的創新是需要通過策劃來進行的。也就是說電視節目的創新是要經過策劃來達到最終目的的。因為作為品質上乘的電視專題節目,我們的策劃以及創新團隊可以為其帶來強大的吸引力。創新只有建立在縝密的策劃基礎上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僅僅只有創新,沒有一系列的策劃,有些節目只能是曇花一現,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第二,因為以往的傳統專題電視節目形式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胃口,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奇元素的加入。人們對于創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說明,我們的觀眾對于傳統的專題電視節目的已經厭煩,需要一些新的創意思路為其打開新的方向,所以說,我們的專題電視節目要進行創新,并在策劃的基礎上進行有理由的創新,具體來說,我們的電視專題節目要有巧妙的構思,并且有著令人驚艷的創新點,這樣才能將一些比較奇特的創新思路集中到一檔電視專題節目中去。
第三,精巧的策劃是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形成。針對社會新聞和時事新聞的電視專題節目,策劃團隊一定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進行描述,更加要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
三、創新電視專題節目的現實路徑
1.提高內容的質量,深度挖掘優質內容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價值理性逐漸轉化為工具理性。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學者哈貝馬斯指出,我們這個生活世界被“殖民化”,原本屬于私人領域的公共空間的非市場非商品化的活動被市場機制所侵蝕,人們變得只知利而不知義。在金錢主義和市場競爭的刺激下,一些電視專題節目這種“博眼球”的過度娛樂化的內容卻成為了穩定粉絲流量的“核心競爭力”,各地電視臺充斥著軟色情、低俗的內容。作為傳統電視節目制作者,面對電視專題節目同質化、低端娛樂化現象,只有依靠差異性、稀缺性的優質內容才是取勝。筆者認為,電視專題節目采編人員應該轉變觀念,多在內容上下功夫,多制作符合主流文化、具有正能量屬性的內容才更能聚集人心、維持關注度,才會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贏得市場。
2.電視臺需樹立社會責任感,發揮媒介“把關人”作用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把關人”的概念,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各地電視臺作為信息傳播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更應權衡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樹立和加強社會責任感,堅守道德底線,加強技術的有效監管與審核機制,嚴格審查視頻內容,防止“泛娛樂化”的內容不斷泛濫。
3.政府加強對電視臺的監管,營造良好的傳播環境
實施高質量的深度報道,對有效促進新聞專題節目的關注度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政府在扮演“最終把關人”角色時,應發揮自身特有的監督與監管職能,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準入機制,提高準入門檻,明確內容尺度及界限,對于違規行為加大懲治力度,建立起聯合監管體系。鼓勵電視臺多做觀眾喜愛的深度報道。電視新聞專題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之一為可以對新聞中存在的事實進行深入研究以及分析,此為深度報道。其中,此類新聞報道的內容更為詳細以及具體,并可以經由有效的分析以及評價等,起到對受眾的思維進行方向引導的作用。簡而言之,通過內容等信息,引導受眾對事件的全過程進行有效認識,進而有利于擴大新聞報道的受眾范圍以及影響。
4.重視進行有效的選題操作,用全媒體理念創作節目
高質量的新聞選題,對有效提升新聞報道的關注度具有重要意義。采編電視專題節目,一定要重視選題與策劃工作。電視新聞專題是深度報道模塊中較為主要的部分之一,想要有效提升電視新聞報道質量,就應注重實施高質量的選題操作,并應使得所選題材,具備較為突出的特點,以引起觀眾的充分注意。選題對于促進節目的質量以及收視率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
采編電視專題節目,要拋棄原有的傳統節目的優越感,客觀地審視此類電視節目,了解觀眾的喜好,用數字化的思維方式作節目。拿人文歷史類電視專題節目來講,制作者要意識到隨著電視這種傳統媒體地位的下降,人文歷史類電視節目的地位也隨之下降,新媒體的產生以及多彩的節目形式無疑是較大的沖擊,需要放下身段,改變原有的陳舊思想,與時俱進。作為媒體人,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這種形式,謙虛地學習新的知識,了解全媒體時代理念,將這種理念運用于各類電視專題節目中,讓各類電視節目在這個時代綻放其獨特的光芒。
5.主流媒體創作高質量節目,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主流電視臺作為媒體行業的中堅力量,要不斷發揮行業的標桿作用,對大眾的社會價值取向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弘揚社會主旋律,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開展全民思想教育工作。正如中央電視臺所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永流傳》等節目以獨具匠心的節目形式,不僅滿足了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同時也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廣泛的好評。各地電視臺要向主流媒體看起,也要不斷創新節目傳播形式,創造出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真正地將優秀的、主流的文化植入人心。
作者簡介:
朱虹(1980--),有18年新聞從業經歷,目前就職于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編輯。中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