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天 魏青青
創新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以實現經濟能夠持續健康增長。本文通過我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來體現我國創新競爭力水平,從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的結構來看,進口額遠大于出口額,并通過計算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TSC指數,得出了我國創新競爭力不足的結論。分析我國創新競爭力不足原因主要是企業缺少核心技術,創新規模和創新效率不足和科技體制還待完善,并提出了提高我國創新競爭力建議。
創新競爭力
特許權使用費貿易 TSC指數
在本文中,特許權使用費是指人們為獲取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它特許權的使用權等無形財產而支付的款項。以往研究中國創新競爭力的文章不多,本文的創新點是將特許權使用費貿易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創新競爭力的指標,通過分析中國特權使用費貿易的結構,并計算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的TSC指數,從而得出中國創新競爭力水平,并分析其原因和給出相應的建議。
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結構
2007-2016年,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表現在貿易額的持續增長。在總額方面,2007年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總額為65.35億美元至2016年增長到251.41億美元,期間只有2015年出現負增長其余均為正增長,平均年增長率為15.86%。其中,2008年增長率最高,達27.59%。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出口額方面,2007年出口額為3.43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1.61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0.78%,其中有四年出現負增長,分別是2009,2011, 2013和2014年其余年份都為正增長。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進口額方面,2007年的81.92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39.8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14.03%,只有2015年出現負增長其余均為正增長。由以上數據可以發現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在2007-2016年期間,進出口額均為增長趨勢,但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出口額。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進口額遠遠大于出口額,出現了很大的貿易逆差,體現出了對西方國家很強的技術依賴。
利用凈出口比較優勢指數(TSC),來測算中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通過2006-2015年特許權使用費貿易進出口數據,得出TSC指數。分析指數我們發現,2006-2015年我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TSC指數均值為-0.91,而同期美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TSC指數均值為0.54,英國特許權使用費貿易TSC指數均值為0.24,說明美國和英國具有比較優勢,而我國在特許權使用費貿易上缺乏競爭力。
中國創新競爭力不足原因
通過我國在特許權使用費貿易上缺乏競爭力,體現出我國創新競爭力不足的事實。雖然近年來中國在創新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缺乏核心技術,導致中國創新不能滿足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通過中國在勞動力和資源環境具有比較優勢,加上政府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投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但是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環境污染壓力持續增加,導致國際比較優勢在減小,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環境。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增長,需要從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化,然而中國企業缺少核心技術,產品利潤低,導致經常受制于西方的技術優勢,制約了中國產業升級的進程。
(2)創新規模和創新效率不足。中國創新發展快速的領域是在新興產業和IT產業,但是在醫療衛生行業和高端制造業發展緩慢,在很多行業都沒有形成一定的創新規模。根據全球五大知識產權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為美國的2.4倍,中國的專利授權量與申請量在最近幾年激增,但是數量優勢轉化為技術和生產力優勢不明顯,體現出創新效率的不足。
(3)科技體制依然有待改革之處,因為它已經阻礙了科技領域創新發展。比如違法違規使用國家科研基金,說明應高效配置經費,加強管理和監督科研經費的使用,才能將科研經費更有效的投入到創新研究領域,并對科技產業的進步產生重要的驅動作用。因此,在科技體制的建設方面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需要我們解決。
推動創新競爭力的建議
應對我國創新競爭力不足的事實,結合我國目前的經濟新常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如下三點建議。
(1)鼓勵企業進行更多的技術驅動型創新。當前國內科技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用戶數量的增加,更注重在商業模式和應用內容的創新。中國人口世界第一,隨著用戶的不斷增長,通過處理海量的用戶數據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創新能力,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形成了數量驅動型創新。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比如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資本紅利的逐漸下降,企業需要保持用戶增長。中國企業應從數量驅動型創新轉為技術驅動型創新,通過技術進步從而驅動創新更具有持續性,進而引領科技進步。
(2)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今年來,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在高速增長,但是數量優勢轉化為技術和生產力優勢不明顯,需要提升專利的實用性已達到提高創新效率的目的。加速科技成果向社會生產力的轉化]才能夠充分發揮出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和支撐作用。
(3)發展核心技術。一方面,通過多年發展教育,培養了大量研發人才,但就業崗位總體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從供求關系來看,將使研發人力成本低于外國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和資金有限,應集中發展核心技術,優先發展高端產業,擺脫外國技術依賴,才能形成創新競爭力。
[1]創新型國家的演化模式與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J].謝富紀.上海管理科學.2009(05)
[2]國際產業轉移與國家創新競爭力的聯動機理[J].葉琪]蔣凱.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3]國家創新競爭力與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J].吳桑.特區經濟.2017(06)
[4]新興經濟體國家創新競爭力的比較分析[J].林壽富.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5]創新競爭力的機制分析:基于演化經濟學的解釋[J].孫浩進.浙江學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