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炳元



隨著經濟發展,傳統觀念與經濟環境發生的巨大的變化,現階段我國人口發展遇到了生育率低迷的新瓶頸。即使放開了二胎政策,我國人口依然處于低增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逐步上漲。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勞動力不足必然導致制造業發展后勁不足,經濟主動力過弱,經濟發展極有可能趨于停滯。為了避免重蹈日韓的覆轍,對現階段上層建筑進行調整,改善我國經濟環境已經追在眉睫。本文將就業人口與個要素進行回歸分析,初步論證勞動力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并據此對人口老齡化現象提出相關建議。
人口新常態 技術變革 回歸分析
引言
(1)研究背景
自改革開放以來,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中央政策調控與時代觀念的變遷,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即使政府放開“二孩”政策,受高昂撫育成本與低迷生育觀念的影響,人口增長率依舊持續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中國自2012年以來一直處于人口數遞減狀態,隨著這種狀況的持續,人口紅利可能提前結合并隨之帶來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一直借鑒日本道路,同時中國面臨的經濟形勢與上個世紀日本所面臨的經濟形勢有許多相似之處。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根本上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動力不足,制造業衰退,生產停滯。在未來的中國,新一代青年生育意愿低迷,很可能會產生人口“斷崖式”下降,由此帶來制造業的衰退。
本文基于此背景,以安徽省2007年--2017年經濟數據為樣本,通過建立回歸模型探討人口增長對安徽省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轉折點很可能提前來臨,作為中部地區典型的安徽省在城市化、現代化道路上一直處于國內中游水平,當地人口變化的影響對國內大部分地區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同時,未來城市化、現代化水平較低的城市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必然是最嚴重的。本文將根據研究結果,從宏觀層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作為政策參考。
(2)文獻綜述
關于人口論的著作自十九世紀以來蓬勃發展,最為著名的便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所著的《人口論》,開一代學術先河。上個世紀,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繼承馬爾薩斯主要思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新人口論》,率先提出了人口增長與資源分配的矛盾。
新世紀以來,我國人口現狀不同當年,大部分學長開始對計劃生育提出異議。王忐寶教授在《近20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及其演化》中對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做出了總體分析;郭凱明教授在《人口政策、勞動力結構與經濟增長》中指出了當下政策已不適用我國人口現狀;李建民教授在《中國的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一文中明確指出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對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以往的研究往往側重于從整體經濟視角探討人口變化帶來的影響,較少針對某一個方面。本文將以安徽省為案例,深入分析人口增長對經濟的局部影響,從而提出針對性建議。
基本模型
本文選取了2007-2017之間的生產總值、常住人口、進出口額、工業增加值以及零售額等六個指標,具體數值如下:
(數據來源于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模型建立
勞動力對經濟各要素影響都很顯著,為了更好地體現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本文將其作為固定因子,分別與各變量進行回歸迭代,建立兩個獨立模型:
①用于討論勞動力人口的邊際影響,②式用于討論其對國民經濟的彈性影響。其中X是固定解釋變量常住人口,y分別表示生產總值,進出口額,工業增值以及零售消費總額,Ui為隨機誤差項。運行Eviews 3.1程序得到如下回歸結果:
(2)模型的檢驗
在對已建立的簡單回歸模型進行檢驗之前,考慮到本文采用的數據樣本容量較小,因此選擇R2與t統計量作為顯著性檢驗指標,利用white檢驗來判斷模型是否存在異方差性,利用L-M檢驗來判斷模型是否存在自相關性,所得結果如下:
通過對模型進行檢驗發現,大部分模型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white檢驗與L-M檢驗。只有y3-y4的絕對數模型存在自相關性,采用科克倫-奧科特迭代法做廣義差分回歸,對其進行調整后得到如下結果:
(3)模型分析
從建立的模型可以看出,從2007年-2017年安徽省就業人口持續上升,其對省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最大,每萬人邊際增值為33.87億元,彈性增長9.4%。對省內工業增值的影響最顯著,每萬人邊際增值為20.25億元,彈性增長12.75%
從回歸結果來看,安徽省勞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彈眭影響范圍9.4%-12.75%,其中對進出口產值的影響最低,同時這也是對省內經濟影響最小的經濟要素。這是因為安徽省地處中部地區,距海較遠,大部分靠內需帶動經濟,與我國未來經濟大體發展趨勢相一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與高鐵交通的推廣,未來國際貿易將從海上轉移到內陸,安徽省可能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機遇,屆時,進出口額對經濟總值的影響將會逐步擴大。
但值得憂慮的是,無論是經濟如何發展都不會離開人這一中心要素,勞動力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太過于密切了。在未來中國青年生育意愿逐漸低迷,自然生育率很可能低于自然死亡率,適齡勞動人口大幅度減少,制造業發展動力不足,經濟很可能進入停滯。中國唯一的出路便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更多地應用機械化、智能化生產,以適應勞動力銳減的老齡化社會。
政策建議
通過構建簡單模型對安徽省人口進行簡單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勞動力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但近二十年的發展經驗表明,體量龐大的中國有著遠大于一般國家的經濟發展慣性。經濟蕭條到來的延遲意味著更嚴重的后果,但也給了我們大量的時間準備。面對人口紅利的消失應該從以下宏觀思路應對:
(1)推進生產方式的變革
歷史經驗表明,要使勞動產出倍數增加只有轉變生產方式,鐵器的出現帶來采集時代向農業時代的變革;蒸汽機的出現帶來了蒸汽革命;內燃機的出現帶來了電氣革命;如今,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引領人們走向新的高生產力社會。過去幾年我國一直推動經濟結構變革,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服務業比重上升并不意味著對勞動力需求的下降。要想擺脫人口老齡化的夢魘,必須推動人工智能化,以彌補勞動力供應不足帶來的問題。因此我國需要繼續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企業為主體,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創新帶來的強大經濟效益。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基數,但大部分勞動力價值較低,未能夠充分發掘我國人才潛力。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建設仍然亟待完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仍然提留在口號上,產學研一體化進度令人堪憂。許多畢業生出校后能力得不到認可,就業能力從零培養,學術知識大量閑置。如果高等教育無法改進當前漏洞,繼續空耗財政支出,將會給老齡化社會帶來嚴重的社會負擔。人才建設必須嚴格遵守“以人為本,以業為根”的理念,將就業與教學同時進行,學術與專業分類培養,縮短教育時間,提高教育質量,降低人才成本。
(3)鼓勵區域間人口流動
目前國內區域間流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十分完善,鐵路網密集,高鐵線路實現主要經濟地區全覆蓋。但是戶籍制度過于嚴格束縛了區域間的人口流動,在國內超一線城市問題尤為突出。雖然人口自由流動會加劇區域間發展的不均衡,政府的調控是出于區域加劇平衡的目的考慮,但是人口流動的束縛導致中西部大量的勞動力無法在當地實現全消化,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以輕工業為主的珠三角地區又出現用工荒的現象。隨著我國區域人口老齡化的不均衡,人口流動的桎梏必然要放開。
(4)完善社會福利建設
相較于西方社會,我國并沒有經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同時體量倍增,社會福利建設經驗趨近于空門,在此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逐漸追上了西方的腳步,但是福利制度一直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態。從我國近二十年老齡化演變來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較中西部地區先進人老齡化社會,因此社會福利建設可以以“試點建設,由東到西”的方向進行。只有完善社會福利建設,才能降低社會撫育成本,一來降低年輕人負擔,提高其生育意愿,保證民族存續,保持經濟活力;二來保證老年人口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參與勞動的可能,維護社會穩定。
(5)老年人口參與經濟建設
在社會福利建設完善的情況下,可以對老年人口退休進行延遲。延遲老年人口退休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一方面,對于從事高耗能工作的從業人口對于延遲退休持反對態度,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在崗位滯留很可能制約年輕人創新能力,使社會進入低創新狀態。但隨著醫療事業與福利制度的發展,老年人口必然有著更長的壽命與更健康的身體,重新投入服務業是必然的選擇。
[1]李建民.中國的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J].人口研究,2015.;3-13.
[2]崔久平.我國日漸消失的人口紅利帶來的挑戰及對策[J].新經濟,2016:12.
[3]郭凱明.人口政策、勞動力結構與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13;72-92.
[4]盛德華.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C].內蒙古,2012;11-12.
[5]王忐寶.近20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演化[J].人口研究,2013;66-77.
[6]任福兵.利時代中國人口紅利面臨的挑戰與對策[A].現代經濟,2010:14-18.
[7]馬光遠,中國人口太多了嗎[J].宏觀之窗,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