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本文將回顧有關的國內外會計穩健性研究的相關文獻,并進行評價。本文主要將會計穩健性相關的文件梳理為一下幾個部分:會計穩健性的界定、類型、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等。最后,對相關文獻進行評價并提出自己對會計穩健性研究的思考。
會計穩健性 影響因素 經濟后果
會計穩健性,是指財務會計中的穩健原則,也稱謹慎性原則。它作為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研究財務會計的穩健性,有助于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證券市場的規范,有助于控制企業的盈余管理以及幫助企業進行優化決策。針對會計穩健性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方面:一是、會計穩健性的界定與類型;二是、會計穩健性的影響因素;三是、會計穩健性的經濟后果。
會計穩健性的界定與類型
由于關于會計穩健性的界定也是基于不同的理論研究背景,所以理論界從多個方面均可以對會計穩健性進行界定,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得會計穩健性的定義雖不具有一致的結論卻使會計穩健性研究本省煥發著令人著迷的理論魅力。
(1)會計穩健性的界定
國外的學者Watts(1993)最早對會計穩健性進行了研究。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70)認為管理者等為了解決計量過程中的小偏誤,都傾向于低估資產和利潤,從而導致了會計穩健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80)認為,穩健性是在面臨不確定性是謹慎的反映,以確保企業充分考慮了生產經營中固有的不確定性和風險。FASB不支持在有了充分的證據仍不確認收入,或者好沒有必要的證據之前確認損失。如果未來受到或支付的兩個估計金額有相同的可能性,謹慎性原則要求使用較不樂觀的估計數。但是如果兩種金額發生的可能性并不相同,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拋棄可能眭更大的估計數而使用更悲觀的估計數。國際準則委員會(IASB)認為,如果存在不確定因素需要估計,就需在判斷過程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不少計負債或費用,也不虛計資產或收益,這是穩健性的體現。Basu(1997)對會計穩健性提出了一個描述性定義,即在報告中確認好消息比壞消息需要更多的保證。這從對收益和損失的非對稱處理方面反映了會計穩健性。Hendriksen(1965)在會計理論一書中寫到,如果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處理方法和程序可以選擇,則會計人員應該盡可能選用不虛增利潤和夸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和程序。
在我國,把應收賬款計提還賬準備納入1992年的《企業會計準則》是第一次把謹慎性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之一。其后,1998年收入準則的修訂,對收入的確認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1999年又進一步擴大了壞賬準備計提的范圍。2000年或有事項準則解釋了或有收益與或有損失處理上的原則,正式對會計穩健性的又一深化。于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明確規定,企業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收益,低估負債或費用。葛家澍等(2005)年在《會計理論》一書中寫到,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評價企業財務報告質量標準應包括財務信息內容和財務報表表述的質量兩個部分,而謹慎性作為財務報表表述的一個子質量特征,說明在準則或制度允許的前提下,寧可多報可能的損失,也不可多報可能的收益。
一方面,會計穩健性可以作為會計盈余確認和計量的一項重要原則,另一方面,會計穩健性可以衡量會計信息的質量,同時,會計穩健性也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應有的審慎態度。
(2)會計穩健性的類型
現有的研究將會計穩健性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無條件穩健性,它側重于凈資產及凈收益被低估,它與條件穩健性的主要區別在于它與企業的經濟信息無關,源于應用減少盈利的會計政策。比如,將企業的研究開發費,不論結果如何,都直接計人當期的費用。固定資產計提折舊采用加速折舊法,減少本期的凈利潤,將利潤推遲到以后期間,或將當期收入推遲到下期確認。這些會計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企業的凈資產被低估,而與當期的利得和損失無關,一般會導致不可確認的商譽存在,使得股東權益的賬面價值低于市場價值。
另一種類型是條件穩健性,它是以企業當期的經濟信息為條件,包含了新的經濟信息。這意味著,當好消息發生時,需要滿足較高的可驗證性后才將其確認為收益,而在壞消息發生時,會計確認為損失的可驗證性要求較低。即在充分不利環境下股東權益的賬面價值將降低,但是在有利環境下,并不調高股東權益的賬面價值。
總之,無條件穩定性是會計準則強加規定的,并不留給公司的管理層更多選擇的余地,是一種規則導向的準則。而條件穩健性則給予了公司的管理層更多的判斷空間,是一種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
會計穩健性的影響因素
Watts(2003)根據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將會計穩健性的產生動因歸結為四個方面:契約、管制、稅收和股東訴訟。他的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著理論界在會計穩健性相關方面的研究。
(1)契約動因
由于不完全契約導致的管理層對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侵占、控股股東對中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侵占,通過對會計盈余施加穩健性約束,可以降低由于不對稱信息等導致的道德風險,限制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信息噪聲。
(2)管制動因
國外眾多研究表明,會計管制作為政治過程,它是會計穩健性的影響因素之一。相關法律和制度越有力,會計穩健性越強。隨著我國會計準則不斷頒布于修訂,關于會計準則管制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其中,曲曉輝和邱月華(2007)研究中比較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的實施導致的會計穩健性水平的變化,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進一步研究發現虧損公司“洗大澡”的現象,也就是說會計盈余顯示的穩健性特征并不是真正的穩健性,因此單純的修訂會計準則并不能改善會計信息的質量,還需配套以相關的法律和執行機制。
(3)稅收動因
稅收動因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Watts(1993)認為會計穩健性可延遲向股東支付以確保債權人的利益和基于盈余的報酬支付。在該理論觀點基礎上可知,穩健的會計政策可以延遲向國家支付基于盈余的稅款。
(4)股東訴訟
股東訴訟也是重要的影響會計穩健性的因素之一。Huijgen和Lubberink(2005)年發現,由于美國擁有更為有嚴格的訴訟威脅,使得英國公司中在美國交叉上市與沒有在美國交叉上市的樣本存在顯著差別。
(5)其他動因
公司治理能力、政治聯系、政府干預和市場化水平等都是國內外學者在會計穩健性因素方面的探索,國內外學者都不同程度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了驗證。
會計穩健性的經濟后果
對會計穩健性的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融資成本和企業投資活動兩個方面。
(1)對融資成本的影響
融資成本包括了債務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Francis等(2004)研究發現,公司的盈余質量較差,債務和權益成本越高。Lara等(2005)研究發現,穩健性水平越高,事前資本成本越低。Guay和Verrecchia(2007)研究發現,穩健的財務報告有助于減少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從而會降低權益融資成本。Zhang(2008)通過檢驗穩健性對于債權人和債務人的締約前后利益發現,違約風險信號的及時發出,穩健性能夠給債權人帶來締約后利益的同時也能給債務人帶來締約前利益,即更低的初始利率,這表明,穩健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債務融資成本。
(2)對投資活動的影響
一般而言,企業會計政策越穩健,則在評價項目中,差的項目更多地會被拒絕,更多的資本會被配置到凈限制為正的項目中。Ball和Sluvakumar(2005)研究發現,如果企業選擇穩健的會計政策,管理者盡量不在他們的任期內投資凈現值為負,但是短期內盈利的項目,因為管理者事先已經知道,投資項目的虧損會及時在他們的任期內得到確認。
研究評價
會計穩健性的相關研究已經相當豐富,涵蓋了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研究至今,國外文獻相對來說一脈相承,而國內文獻紛紛借鑒國外文獻并結合我國相關研究樣本,并不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結論。在我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是微觀主體本身的發展,還是相關的理論的發展,不僅要考慮微觀主體的特質,還必須結合我國的特質,所以在會計穩健性的研究方向,除了秉承引入國外理論研究前沿的成果,還應考察我國現階段的微觀環境、中觀發展程度、宏觀政策環境等的固有因素對會計穩健性影響因素的調節作用或作為控制變量的可能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致力于變量的刪選、測度,以期完善會計穩健性與相關變量之間關系的模型。同時,將管理者的特質引入會計穩健性研究仍是非常有趣的話題。
[1]劉永麗:《管理者背景特征與會計穩健性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2]曲曉輝、邱月華:《強制性制度變遷與盈余穩健性——來自深滬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7年第20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