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旭
很多學生不喜歡班規,究其原因,是班規沒有建立在學生成長需求基礎上,缺乏學生認同。
其實,要想讓學生喜歡班規,讓班規走入學生心靈,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方式切入。
社會學上有個“橫山法則”,即最有效最可持續的約束并非外在的強制力量,而是內心的自控力,即內心的覺悟。因此,好的班規,不能讓學生袖手旁觀,必須讓學生參與,才能得到學生認同。一定要體現“三意五氣”:三意即好學生要滿意、學困生要注意、中等生要樂意;五氣即抓好落實揚正氣、學生參與接地氣、激勵為主聚人氣、無所不在像空氣、人人重視強底氣。
在我的班級中,班規班約都來自學生,也都由學生決定。班委會成立班規起草小組,起草時先拿出征求意見稿,反復討論、修改。班規班約只有通“民意”、接地氣,才能讓學生自覺遵守,實現自我管理。如果班上人人都能給班主任當參謀、出點子,愿意思考并且發表看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話往一處說,事往一處做,班級管理必然得心應手。在我的“勁竹”班里,每名學生寫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歡的和最反感的3條學習和生活習慣,然后集中在一起,全班學生一起評議,得出“勁竹”班40條學習常規,包括怎樣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堂筆記、課后作業、系統復習等,一目了然;“拖鞋擺成一條線、毛巾搭成一條線、被子疊成一條線、臉盆放成一條線”的“一線宿舍”常規成了學校的一大特色。
好的班規班約,既要設置文明儀表的“坐標系”,也要確定優雅舉止的“度量衡”,還要用好檢查落實的“指揮棒”,更要立起良好班風的“風向標”。在班規制訂中要改變“三重三輕”現象,即重處罰輕指導、重規范輕引領、重約束輕表彰,做到少用禁止性規定,多用疏導性條款,將班規變成“這樣不可,那樣才行”的行動指南。如我所帶的“若水”班,學生提出了“上善若水修煉箴言”的班規,分別從心靈、修身、學習、生活、交友、追求6個方面提出了20條很有疏導性的自律要求,如“心靈修煉”篇是這樣寫的:
心靈要如水一樣的純潔,做到一塵不染;
修身要如水一樣的寧靜,做到寧靜致遠;
學習要如水一樣的執著,做到勇往直前;
生活要如水一樣的堅強,做到不畏艱難;
交友要如水一樣的包容,做到不棄細流;
追求要如水一樣的向往,做到流向大海。
這些班規,改變了以前班主任“磨破嘴皮子,跑斷腿肚子”的被動管理局面,達到了“學生負責成長、老師負責定向、班規負責引路”的效果。很多家長在網上給我留言:“一條制度一個理由,如此有人文關懷的制度,孩子怎么會不喜歡啊!”
班規既是學生行動的“標尺”,也是約束學生的“戒尺”,一定要讓學生自覺認同和接受。討論時“七嘴八舌”,執行時才能“鴉雀無聲”。班規的制訂,要老師搭臺,學生唱戲,實現集眾心、聚眾智、合眾力。只有每一條班規都與學生的文明形象“合轍”,與學生的成長需求“合拍”,那些令學生敬而遠之的“大道理”才能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小表達”,從而構建和諧班級。
(作者單位: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