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冰
溝通,是班主任的基本功之一。不過,在日常工作中,因溝通不暢造成的矛盾屢見不鮮。讓我們共同梳理班主任溝通的現狀,尋找改善溝通狀態的良策。
盤點常態,溝通誤區面面觀
同樣的教育問題,有人能夠一語中的,和諧流暢地溝通,有人卻一語點燃戰火。盤點班主任溝通日常,不難發現類似這樣一些溝通誤區常現教育生活中。
“憤慨撒氣式”表達。如果說一個家庭的穩定來自于媽媽的情緒穩定,那么,一個班級的穩定則往往取決于班主任的性格穩定。然而,班主任憤慨撒氣式的表達卻很常見,分不清是在教育學生,還是僅僅在發泄怨氣。而那些令老師暴跳如雷的細節,往往不過是教育生活中的點點小事:沒抄生詞、上課說話、動手打了同學、弄壞別人的東西……
“自說自話式”表達。班主任過多的自說自話式表達,是對師生時間成本的巨大浪費。這樣的班主任沒有時間觀念,總以為只要學生有改變,哪怕花費再多時間也是值得的。這種精神值得發揚,但是,這種純粹以時間換教育效果的方式并不值得提倡。班主任要重視時間成本的投入,低效的絮叨說服不如認真研究學情。
“腦補情節式”表達。擅長“腦補式”案情分析的班主任,習慣的調研方式是問家長、問別的學生,問各種相關人士,卻獨獨忽略了聆聽當事人最真實的想法。班主任處理突發事件不是以平息事態為唯一目標,對當事人入腦入心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環,所以,除了調查訪談,回到當事人身邊細細聆聽,真誠對話也必不可少。
“急于攻防式”表達。教師往往自帶三分權威意識,卻又格外敏感與自尊。這種敏感使得班主任常常把家長和學生的言差語錯與對自己的人身攻擊聯系起來。如,運動會時,家長都等著班主任在微信群發自己孩子的照片,一位家長干等半天,不見自家子女上場,忍不住在微信上詢問班主任:“不是每個人都參賽嗎?”班主任忙碌之中看到問話,氣不打一處來,誤認為家長公開質疑,生硬地甩出了一句話:“自己家孩子的水平,你自己清楚!”過于急切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反而有主動點燃戰火的嫌疑。
“道德圣人式”表達。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學生進行品格審判,做學生教育的“道德圣人”,這樣的溝通往往收效甚微。如,一名留守男生長期得不到家庭的關愛,一名女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他很多幫助,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學校老師對學生輪番進行“轟炸”,站在道德的高處指責他們,沒有人愿意與兩名學生溝通,了解他們之間的友誼。所以,我們應該在接納學生的基礎上去對話,而非直接貼上道德標簽。
線上線下,溝通原則要明晰
無論是線下面對面的溝通,還是線上溝通,要明晰溝通原則,常思常新,在回頭看和對比看中提升修為。
(一)線下溝通,自我覺察促實效
面對面的常態溝通應明晰溝通步驟和環節,固化流程,持續優化,推進自我覺察。
溝通需要良好的傾聽。印度哲學家克利希那穆提曾說過,不加任何評價的傾聽,才是真正的傾聽。傾聽不只是溝通的前奏,也是一種溝通方式。當我們面對怒氣沖沖的家長時,當我們面對淚眼婆娑的學生時,如果能夠投之以關切的目光,問上一句“有什么需要我幫忙嗎”,請對方把心頭的不平事告訴自己,這種在意的態度,關切的目光,用心的聆聽,本身也在默默告訴對方: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心事我在意。
溝通需要坦誠的接納。認真傾聽與接納對方的觀點常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對當事人的心靈解碼,很難談得上有很真誠的后續有效溝通。但是,有接納,才能達成共識,促進情感的共鳴。接納別人,為進一步的良好溝通打下堅實的基礎。接納,不是單純的讓步。
溝通需要不斷理思路。溝通既需要多一份理性和冷靜,也需要有跳出溝通看現狀的眼光。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通過見縫插針式的對話反饋簡要記錄觀點,并對其進行初步整理。通過整理觀察事態,通過整理準備預案,步步扎實推進。
溝通需要適度妥協。溝通并非都是一路坦途,適度的妥協是非常有必要的,話不一定一次說完,目的不一定全部達到,這樣的妥協不是為了讓步,而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溝通雙方達成共識,有了共識,才有望從容推進溝通。
溝通需要穩步遷移。從達成共識到逐步轉向班主任預設的教育點,需要適度的遷移。如果說適度的妥協是通過隨聲附和承認一些對方觀點中自己比較贊同的地方,以便在情感上達成共識的話,那么,一邊對話,一邊遷移,逐步轉移到對于行為改善點的討論,則需要藝術化的表達。
(二)線上溝通,平等交流需自律
我為自己定下了這樣的“班主任網絡平臺三要三不要”,作為家校線上溝通時的自律法則。
引導信息,要堅持思想引領。發給家長的各類引導信息要注意思想的高度與內容的廣度和契合度,爭取用較高的站位去引領家長。
互動信息,要注意話語分寸。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和家長講話總要有適當的話語分寸。時代在進步,教師占據話語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要拿出更多的民主與友好來尊重每位家長。
通知信息,盡可能言簡意賅。來自線上的各類班務信息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布置作業、發布通知、溫馨提示……這樣的常態在線溝通仍需注意基本的表達方式,盡量簡練,讓家長不被過多雜亂的信息所干擾。
忌泄私憤式的抱怨。純抱怨式的溝通缺乏針對性,毫無成效,還會讓家長反感。
忌有損教師形象的對話。微信群中與部分家長走得過于親密,群中對話不夠得體……這些不經意間露出的“馬腳”,影響了教師形象,不說也罷。
忌有始無終的盲目要求。剛剛接手新班,有的老師不斷在群內發號施令,卻無評價跟進。這種只發命令,不管后效的溝通會使家長和學生對老師的要求置若罔聞。凡有要求,必來跟進,用評價促進落實,避免各項要求“打了水漂”。
持續完善,溝通樣態巧改善
先關注情緒,再關注結果。雙方情緒穩定時,對話才有達成共識的可能。在常態溝通過程中,班主任先關注學生或家長的情緒,允許當事人把積壓在內心的情緒抒發出來,這樣才有利于坐下來認真解決問題。
先聊聊家常,再談談正事。家校溝通過程中,適度地拉拉家常,對孩子或家庭的常規生活先表示關切,這種先期的“預熱”,可以讓溝通雙方熟稔起來,為達成共識奠定基礎。
先給出禁令,再說出通道。溝通的過程常常伴有禁令的發布,在對學生或者家長告知什么是不可為的行為時,也要為學生重新尋找一條可以行走的道路。
先關注氛圍,再穩步推進。面向集體的溝通,要關注集體的氛圍。例如,運動會后,在大家比較興奮或感傷的時候,教師要有對氛圍的關注意識,先處理好學生的群體情緒,再去穩步推進直至形成共識。
先肯定優點,再穩步改善。無論與多糟糕的學生溝通,仍然需要在溝通的過程中找到對方值得欣賞的地方,真誠欣賞之后,再來商討改善的步驟和目標。
老師的溝通能力關系著師生、家校的幸福指數。不斷用第三只眼觀察自己的溝通境況,嘗試突破瓶頸,敢于不斷打破傳統工作慣性,方能重建有質量的教育生活。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