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玲
摘 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是合肥經濟圈實現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有效舉措與有益探索。當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孵化平臺缺乏規模、高端復合型人才難集聚造成了合肥經濟圈產業持續發展保障能力不足、產業配套協作發展能力不強、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潛力不佳,因此合肥經濟圈應該優化基礎設施建設、選取重點扶持產業、注重核心人才引進,真正提升其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核心競爭力,以期實現安徽合肥經濟圈全面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政策機遇;對策研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21-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國家進一步突出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由此提出了中部崛起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中部六省紛紛形成區域經濟集聚發展態勢,河南的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經濟區、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改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相繼成立,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與合肥經濟圈規劃也基本成型。在當前經濟結構升級的過程中,中部各省形成經濟帶或經濟圈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協調區域資源,實現對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有效承接,這是未來中部各省實現真正崛起的關鍵保障,因此本文以安徽合肥經濟圈為研究對象,探究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障礙與對策,以期促進安徽合肥圈又好又快的發展。
1 安徽合肥經濟圈概述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價值
1.1 安徽合肥經濟圈概述
為充分發揮安徽的區域優勢,提升安徽區域經濟輻射力,安徽構建了以合肥為中心、北銜淮南、西接六安、東臨滁州、南連巢湖與桐城、輻射蕪湖與馬鞍山的合肥城市圈,也簡稱合肥經濟圈,根據安徽省對于合肥經濟圈的規劃,未來合肥經濟圈將形成“一區、五軸、三帶、多組團”的區域空間布局結構,目標是實現區域經濟由“點-軸”發展模式向“網絡化”模式發展,從而形成安徽地區經濟發展增長極,在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同時,輻射中部經濟腹地,汲取東部經濟要素,最終實現安徽省經濟的快速崛起與騰飛。
1.2 安徽合肥經濟圈概述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價值
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對于安徽合肥經濟圈的發展是具有非凡的價值與意義,具體體現在:第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是發揮合肥經濟圈區位優勢的唯一路徑,長期以來安徽的地理位置非常占有,西接中部地區腹地,東靠長三角經濟帶,但是一直以來其區位優勢難以顯現,安徽在中部地區的經濟地區也相對滯后,這說明過去安徽仍未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合理路徑;第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是安徽抓住產業升級機遇、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舉措,毫無疑義當前中部各省都在進行產業升級,而承接產業轉移是產業升級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徑,因此安徽必須要抓住這一機會,并且要在各省市的競爭中突出重圍,唯有如此安徽才能在中部崛起戰略中完成中央給的歷史使命。
2 安徽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障礙
2.1 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持續發展保障能力不足
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持續發展保障能力不足是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首要障礙。不可否認,雖然合肥經濟圈背靠長三角、西連中部腹地,但安徽省的基礎設施與武漢、鄭州、長株潭地區相比,縱容有自身的優勢,但也有突出的缺陷。以鐵路運輸為例,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株潭都在我國南北鐵路網絡主干線上,合肥(既不在京九線主干道上也不在京九線主干道)在鐵路運輸上稍有不足,高鐵方面也僅僅是京廣高鐵與京滬高鐵的輔助銜接線上,與此同時,安徽雖然處于長江中下游經濟帶上,但是合肥經濟圈的中心合肥卻遠離長江和淮河這兩大貫穿安徽的主要水系運輸通道,水利運輸上也有所欠缺。此外,在電力設施(如通訊基站)、供氣供水方面雖然與其他中部經濟圈差距不大,但也沒有突出的競爭優勢,因此安徽合肥經濟圈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持續發展保障能力不足成為安徽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首要障礙。
2.2 產業孵化平臺缺乏規模,產業配套協作發展能力不強
產業孵化平臺缺乏規模、產業配套協作發展能力不強是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核心弊病。從局部看,合肥經濟圈的產業發展綜合實力頗具競爭力,如合肥的汽車、裝備制造業、家用電器、電子信息及軟件等產業比較發達,淮南在煤炭開采、生物制藥、機械制造等產業頗有規模,六安在汽車零部件、紡織服裝、食品材料等產業方面競爭力強悍,桐城的機械制造、印刷包裝、橡膠加工等產業獨樹一幟。但是從整體來看,合肥經濟圈的產業配套協作發展能力不強,各地級市、各區域的產業勾連度較低,由此導致區域經濟缺乏競爭合力,造成這種原因在于合肥經濟圈缺乏具有交通、資金、科技、規模為一體的產業孵化平臺,從而造成各地區產業依靠自身優勢單獨發展,雖然也形成支柱型產業的成功突圍,但是缺乏產業間的協作,產業對于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顯得力不從心,也難以真正吸引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
2.3 高端復合型人才難集聚,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潛力不佳
高端復合型人才難集聚、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潛力不佳是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制約。通常來說,人力資源的優劣取決于人口、教育水平、經濟水平、綜合居住環境等多種要素,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態勢來說,中部六省之間不相伯仲,尚未存在具有人才吸引絕對優勢的省份與經濟圈,但是在人口方面安徽落后于河南,在教育資源方面落后于武漢。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合肥經濟圈背靠長三角,南京、上海、杭州對人才的吸引力遠大于合肥經濟圈,由此造成了合肥經濟圈與長三角經濟圈人才吸引的“虹吸效應”,安徽合肥經濟圈人才的流失情況比較嚴重,尤其是各行各業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的流失,這對安徽省合肥經濟圈的發展潛力與后勁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傷害。可以毫不猶豫的說,高端復合型人才難集聚,合肥經濟圈的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潛力就難以提升,由此導致真正具備一定競爭力、附加值、可持續發展潛力的中高端產業難以落戶合肥經濟圈。
3 安徽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對策
3.1 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產、運輸、市場三位一體的配套服務保障
如前所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優勢不明顯是安徽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首要障礙,因此安徽省在打造合肥經濟圈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化。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安徽的鐵路交通與水運交通方面都不具備優勢,那是否安徽合肥經濟圈就沒有改善的路徑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雖然合肥經濟圈沒有那一個市具有絕對的綜合交通運輸優勢,但是各自的交通特征還是非常明顯,合肥處于長三角與中部經濟腹地的中間地帶,交通斜街與空運優勢比較明顯;銅陵、蕪湖、馬鞍山處在長江主干道上,六安、滁州在淮河運輸輻射網絡內。因此,合肥經濟圈要提升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是要將經濟圈內的交通運輸網絡進一步完善,將局部優勢充分鏈接到一起,如高速公路的五橫五縱、9條城際鐵路的建設要加快,然后發揮“1+1>2”的整體優勢。與此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在供氣、供水、供電方面的建設。
3.2 選取重點扶持產業,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平臺
合肥經濟圈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一定要遵循符合自身發展優勢,有重點的扶持幾大核心支柱產業的發展,真正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從近年來,合肥經濟圈的產業發展狀況來看,前十大支柱產業排名為: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汽車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以及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因此,合肥經濟圈各市要根據各市優勢,對產業進行內部重組,將各支撐產業的上、中、下游企業吸引到區域內,扶持其發展,最終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平臺。例如河南鄭州就是由于吸引了富士康來鄭州發展,并打造高新電子產業園區,最終吸引了酷派、天語等十來家智能手機生產基地落戶。再以合肥為例,合肥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產業方面獨具優勢,由此合肥引進多個家電巨頭來發展,并在稅收、土地、信貸方面給予扶持,截止2017年合肥已發展成全國最大的家電產業基地,并且家電產業是合肥市第一大支柱產業,產值連續多年超千億元,占據了國內近20%的市場份額,已連續五年居全國城市之首,形成集家電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及相關配套企業集群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3.3 注重核心人才引進,構建全面、立體、綜合的高端符合人才引進機制
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安徽合肥經濟圈必須注重人才的引進,但是現代經濟結構非常復雜,影響人才的落戶決策要素越來越多,因此合肥經濟學必須注重核心人才的引進,構建全面、立體、綜合的高端符合人才引進機制,具體包括:第一,人才引進政策要全面,既要對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應該給予支持,又要防止大水漫灌浪費資源;第二,要形成立體式的人才吸引制度,以深圳為例,深圳對本科、碩士、博士形成不同的補貼機制,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式的人才引進機制,不過對于合肥經濟圈來說,因為要振興實體經濟,對于高端專業技術人才也應該給予支持;第三,要形成綜合的人才吸引機制,不僅是一次性的物質激勵,也可以設置住房、教育及醫療方面的人才福利。
結束語
合肥經濟圈是安徽踐行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安徽全省經濟結構快速升級、驅動全面轉變、增速順利換檔的關鍵步驟,在中部地區當前激列的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競爭浪潮中,安徽省合肥經濟圈必須意識到自身在基礎設施配套、產業協調發展、高端人才儲備的不足,并且要快速化解這些不利因素,具體來說: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實現生產、運輸、市場三位一體的配套服務保障;在產業協調發展方面,要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平臺;在人才引進及儲備方面,要構建全面、立體、綜合的高端符合人才引進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奕豪,張海峰,梁若冰.城市經濟圈建設的政策效應評估——以合肥經濟圈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