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平 劉秋靜 趙飛 劉寧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通過將“互聯網+”與農產品銷售模式相結合,提出目前更有利于農產品銷售的“互聯網+”銷售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模式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4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724.6;F323.7 文獻標志碼:A
1 目前農產品銷售渠道和現狀分析
1.1 銷售過程的中間環節多
目前,農產品的銷售無論是3種主要方式還是一些沒有顯著特征的銷售方式,基本的情況都是銷售過程中存在許多的中間環節,而且每個環節都要從產品中獲得一定的利潤,這不僅難以實現使農民增收的目標,而且過多的中間環節也使得一些保質期較短的農產品難以在第一時間進入市場而被消費者所購買,從而導致產品的價值降低。
1.2 農產品的質量差異性較大
農民要通過農產品獲得良好的經濟收入,不僅需要有良好的銷售渠道,而且還要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從價值理念角度分析,價值決定價格,產品的質量也屬于價值的一部分,它對價格也造成一定的影響。
2 基于“互聯網+”的銷售模式分析
2.2 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銷售模式
2.2.1 農產品+社交平臺。互聯網社交平臺眾多,包括之前玩的人人網、開心網,現在人們常玩的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QQ空間、facebook等。社交平臺的價值在于強互動與強信任,有助于個人品牌的建立,特別適合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創新創業,不僅能高溢價賣出農產品,還可玩轉鄉村旅游、產品訂制等花樣。
2.2.2 農產品+電商平臺。電商平臺包括C2C和B2C兩大類,C2C的代表當之無愧是淘寶,但淘寶主要是流量經濟,其上聚集了數十萬賣家,不做推廣你的產品很難獲得曝光的機會,且店鋪裝修與設計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因而對于廣大普通農民來說淘寶作為一個銷售渠道的價值越來越小。但如果你是一家合作社或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那么品牌經濟是方向,你可以嘗試選擇各類電商平臺合作,在其上開店或作為供貨商,發布團購、打造爆品,增加銷量并建立自身的品牌。
2.2.3 農產品+媒體平臺。由于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百家、鴻蒙云平臺等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目前已是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再加上論壇、博客和一些新式互聯網媒體平臺作為補充,人人都可以寫“軟文”來宣傳自己的產品,也可以找公關公司來做軟文宣傳,如能寫出一篇10萬+的文章,那就要發愁產品不夠賣了。
2.2.4 農產品+綜合性信息對接平臺。這些年來我國建設了大量綜合性農產品信息對接平臺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些平臺都能夠發布產品供應信息和產品采購信息,但隨著信息發布量的增加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些需要購買高級會員才能獲得更好的服務。此種模式適合散戶增加產品銷路,其缺點是不易體現產品的品牌價值。
2.2.5 農產品+專業電子交易市場。隨著產業互聯網的快速滲透,目前一些農產品品類里已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專業電子交易市場,只做單品類產品的網絡交易或拍賣,像重慶的國家生豬市場、斗南花卉電子交易中心、中國蘆筍交易網、棉莊網等。他們由于只專注于一個領域,因而更容易在行業里形成影響,也更易匯聚本領域的交易者,值得各類型農產品生產者的大力關注。
2.2.6 農產品+自建網站。將自建網站放在最后是因為農產品生產者自己搭建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的成本較高,需要專人維護和營銷推廣,而效果并不能很好的保證,但是對于一些實力較強的農業企業或合作社也可采用此種模式,其好處是自己的銷售渠道不會受到他人控制或干涉。
3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實現路徑
重視農村網絡信息技術化的前期投入。在農產品產地區域覆蓋互聯網,為農產品由生產直接轉為銷售而不受時空影響打下基礎。
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實地的調研。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農產品市場的規模、銷售類型、淡旺季區間進行實地調研,作為反饋信息建設互聯網銷售平臺。
對農戶提供各種所需的重要保障。互聯網銷售平臺是“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模式的創新,其根本來源還是從農戶收獲的農產品為鏈條起始點。要對農戶提供各種所需的重要保障,如資金保障,對從農戶購入的農產品按市場批發價位付款給農戶;又如貸款保障,對出現生產困難的農戶可先提供貸款,再交產品,實現雙贏。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農產品互聯網銷售應加大創新力度,抓住當前互聯網發展的利好,認識到“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創新的必要性,建設好“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