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清 李學初 曾勇 譚文科 陳麗群
摘 要:綠肥種植能提升耕地地力、改良土壤結構、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農作物產量與質量,推廣綠肥種植面積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關鍵詞:綠肥種植;措施;思考;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039-03 中國圖書分類號:S55 文獻標志碼:A
沅江地處洞庭湖腹地,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熱充足,是農業資源十分豐富的縣級農業市。沅江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建設重點縣,優質稻、低芥酸油菜、苧麻都列入了國家或省優勢作物產業帶。2017年沅江市耕地總面積5.8萬hm2,其中水田4.3萬hm2;農作物播種面積150萬hm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5萬hm2,糧食總產達51.46萬t。為培肥地力,改善土壤性狀,近年來沅江市大力發展綠肥生產,2015年綠肥面積8 000hm2、2016年綠肥面積8 000hm2,2017年冬種綠肥面積1.1萬hm2。沅江市糧食生產能力與耕地地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 綠肥生產與利用現狀
2017年沅江市綠肥播種面積1.1萬hm2,主要綠肥品種及面積為紫云英7 333hm2、油肥一號面積1 000hm2、臘菜籽面積1 533hm2, 早油菜面積866hm2、其他面積600hm2。建設了環黃家湖、大通湖四個市級示范片,沅江市共建示范片面積393hm2。為沅江市環洞庭湖生態圈建設,農民增收增效起到基礎作用。
2 主要模式和技術措施
2.1 推廣優良品種
紫云英選用 “湘紫系列品種”,經濟綠肥選用“油肥一號”為沅江市主推品種。
2.2 適時播種
為使綠肥達到一播全苗,湘紫系列品種在9月26日至10月5日播種,用種量為1.5-2kg/667m2;油肥一號、臘菜籽、油菜籽在11月1日至11月15日播種,用種量分別為油肥一號1.5kg/667m2、臘菜籽0.5kg/667m2、油菜籽0.4kg/667m2。
2.3 采用“三花”混播
即滿園花、紫云英和油菜三種作物混播。
2.4 留高樁播種、收割
沅江市稻-稻-肥種植面積8 666hm2,稻-肥面積2 666hm2,紫云英采用播種后晚稻留高樁收割,油肥一號、臘油菜采用晚稻收割后留高樁播種。
2.5 開好三溝
晚稻收割后立即開好“三溝”,即主排漬溝(深30cm以上)、圍溝(深25cm)和廂溝(深20cm),并注意清溝瀝水,加強田間管理,防止漬害。市級綠肥示范片采用專用機械開溝。其他綠肥生產區域采用?;蛐麢C開溝。
2.6 抓好越冬和春發管理。
晚稻收獲前晾硬田,不可軟泥收割,否則幼苗易被踩死,田土被機損,不利于綠肥生長。晚稻收割后,及時開溝、排水、施肥促進綠肥生長。
3 主要成效
3.1 改良了土壤肥料結構
種植綠肥能增加有機質,氮、磷、鉀速效養分含量,防止土壤板結,改良土壤結構,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糧食產量。根據沅江市綠肥三年定點監測試驗:種植綠肥能降低土壤容重0.01g/cm3;增加土壤有機質1.4g/kg;增加土壤全氮0.08 g/kg;增加土壤有效磷1mg/kg;增加土壤全磷0.02g/kg;增加土壤速效鉀2mg/kg。
3.2 產量情況
我們于2018年3月29日對沅江市冬綠肥進行了現場測產,其中高產示范片按照品種類型和綠肥長勢情況好、中、差三類型,分別各選擇3丘田進行測產,每丘田隨機取5個樣點,每個樣點1m2。根據測產結果,2017年冬綠肥高產示范片紫云英鮮草產量平均達1 415kg/667m2,油肥一號鮮草產量平均達1 945kg/667m2,臘油菜鮮草產量平均達
1 025kg/667m2。
3.3 社會效益
在沅江市推廣的綠肥高產示范,使農民群眾認識到了種植綠肥的好處,我們對2016年的綠肥種植農戶調查,種植了冬綠肥的水稻田在第二年的施肥、用藥等方面,每667m2平均可以節約成本投入31.6元。項目區大多數農民對冬綠肥種植有利于糧食生產增產增收有親身感受,綠肥能改良土壤,提升耕地地力。項目區的示范推廣對附近農民影響較大,非項目區農民和村干部自發參觀了解項目區綠肥生產情況,特別是種植大戶對綠肥種植反響強烈。
3.4 生態效益
綠肥種植區農戶早、晚稻施肥量明顯減少。農業局2017年50戶農民調查,綠肥種植區早稻每667m2減少N肥純量1.45kg,P2O50.6kg,晚稻每667m2減少N肥純量1.05kg,P2O50.4kg,綜合平均減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水稻單產增產21.5kg,肥料用量的減少有利于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有利于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和提高耕地質量。
4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1 存在的問題
沅江有傳統的綠肥種植習慣,1981年綠肥種植面積3.3萬hm2,平均鮮產量2 150kg/667m2,1985年以來,由于肥料的大量施用,農村勞動力的陸續轉移,農民務工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加大,綠肥種植面積連年遞減,2013年沅江市綠肥統計面積6 533hm2,并且667m2鮮產量不足1 000kg。根據農業局技術人員的實地調研,目前沅江市綠肥生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4.1.1 種植綠肥積極性不高。農民第一、二年種植綠肥,667m2鮮產量1 000kg以下,每667m2還要投入勞動力1.5-2個工日,667m2投資和勞動力成本至少為400元,經濟上不劃算。大部分農民基本沒有地力提升、農產品質量、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概念。
4.1.2 綠肥品種退化、產量不高。沅江市為傳統雙季稻種植區,綠肥翻壓時間在4月5日前,2014年以前的綠肥品種要到3月底、4月初才能開滿二盤半花,達到鮮產量最高,并且品種基本上都是余江大葉,有些小區域的“漢壽種”、“沅江種”其實也是余江大葉,生育期遲、影響了早稻播種期。
4.1.3 種植制度制約綠肥生產。沅江市早稻撒播面積較大。撒播的播種期一般在4月6日-15日,近幾年播種還有提早趨勢,綠肥翻壓時間與早稻播種時間相沖突。另外晚稻收割時間一般在11月上旬,在連續陰雨時期收割,田泥軟散,易壓損苗期綠肥,有時一丘好端端苗期綠肥在晚稻收割后變成成一團泥、一團糟。
4.1.4 開溝瀝水標準不高、難度大。綠肥生產必須要保證田間不漬水,苗期尤為重要,不開溝的稻田基本上長不好綠肥。開好667m2田的綠肥溝至少需40元,近幾年沅江市大面積綠肥田開溝都是牛犁或旋耕機犁溝,效果不好。
4.2 發展綠肥種植生產的對策
4.2.1 選育主推品種。選育適宜洞庭湖區栽培,生育期180d以內,鮮產量2 000kg的紫云英品種和生育期140d以內經濟綠肥品種。目前沅江市紫云英主推品種是湘紫1號、湘紫3號,經濟綠肥品種是油肥一號。
4.2.2 加強留種田園建設。綠肥種植生產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沅江市恢復性種植綠肥面積穩定在1萬hm2左右,每年需種子24萬kg,必須實施種子基本自供,適當外調的措施才能保證發展沅江市綠肥生產。沅江市必須建設一個持久的66hm2以上的綠肥生產留種基地。
4.2.3 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綠肥種植意識。綠肥種植能提升耕地地力,修復和改良土壤,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產量。舉辦綠肥生產示范片,使農民有直觀感。加大宣傳培訓力度,使廣大農民認識綠肥生產的意義和好處,并積極實施綠肥種植。
4.2.4 加大財政及項目投入力度。綠肥種植的直接成本每667m2約80元,2015年以來市政府每年從沅江市適度規模經營中支出100萬元左右,用于發展綠肥種植示范。建議上級耕地地力建設綠肥種植項目納入持久專項,市級財政每年配套200萬元,力爭沅江市綠肥生產專項達400萬元,用于扶持解決沅江市綠肥種植的種子資金。農民配套解決開溝費用,將有利于全面推進沅江市綠肥種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