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飛
摘 要:猴腹瀉病通常表現為拉稀、脫水,發生腹瀉的原因較為復雜,如不進行及時的護理和治療,嚴重的可導致獼猴發病并死亡。這也便對飼養人員的獼猴腹瀉的護理治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就筆者工作的本溪市動植物園內的獼猴群的實際情況進行獼猴群腹瀉的診斷與治療研究。
關鍵詞:獼猴;腹瀉;診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3-0058-01 中國圖書分類號:S858.9 文獻標志碼:A
在臨床治療中,猴腹瀉的主要表現是猴因為食物、環境等原因而出現拉稀、脫水等癥狀,出現腹瀉的猴群很大部分是由人工進行飼養,而且因為引起腹瀉的原因較為復雜多樣,因此在實際預防護理過程中,需要飼養員及相關醫護工作者的格外關注和細致處理,否則猴群很容易因為腹瀉惡化導致在較短時間內發病,并最終死亡。這也為獼猴的人工飼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本園猴舍由河南新野引進獼猴100只。其中30只雄性、70只雌性,年齡二到五歲不等。有13只因為不同原因死亡,在通過對近期死亡的5只獼猴進行解剖及鏡檢分析得知,獼猴的病因主要有營養不良、腸道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導致腹膜炎、腸炎。現將有關材料整理介紹如下:
1 病因
本園獼猴群由河南新野運至遼寧本溪,長途運輸可能引起獼猴群的應激反應。有些獼猴在長途運輸后便容易產生輕微腹瀉等現象。
對氣溫不適,過熱或過冷,尤其寒冷刺激造成,幼齡獼猴為最多。例如本園的猴舍外部無擋風設施、水泥地面,室內通風不良,僅有一排木質棲架加火墻進行取暖,且冬季的供暖時間較短。由于北方冬季室外溫度低,最冷時可達-30℃,這與河南新野冬季的室外最低溫度-5℃相差較大,導致獼猴群難以適應本園的飼養條件。使猴群抵抗力下降,體質變弱。由于獼猴是一種等級分明且好斗的野生動物,在合群后會為食物、地盤及配偶等問題發生斗爭,體質變弱的獼猴在斗爭過程中處于劣勢,長期便造成了猴群的分化現象嚴重,體質弱的獼猴在斗爭中受傷無法得到充分的飲食和護理治療,最終導致死亡。
有部分是由于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由于本園獼猴采用的是開放式飼養,獼猴直接排放在地面的糞便若沒有經過及時處理,這便使得在對獼猴進行食物投喂時容易因為沾染糞便等不潔物品造成腸道疾病的傳播。
2 癥狀
在對近期死亡的5只獼猴進行解剖及鏡檢分析可發現獼猴的肝臟整體發綠,小腸壁薄,內含大量氣體,腸道膜細菌感染嚴重,腸道出血、水腫等現象,鏡檢白細胞增多。說明獼猴發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飼養環境等因素造成。
2.1 急性型
通常獼猴會在1d內產生水樣糞便,排泄難以控制,對周圍環境及猴體自身造成污染,并產生腥臭氣味。病猴活動積極性下降,食欲不佳,眼球凹陷,心力衰竭,往往一兩天死亡。
2.2 慢性型
初期排軟便,精神尚好,不易及時發覺,等1~2d后,糞便變稀,呈稀粥樣或水樣,氣味強烈,且發現有未經消化的食物。2~3d后該現象逐漸加重,此時體溫多在38℃~39℃之間。經過多次腹瀉排便后,病猴體型消瘦明顯,如果沒有發現病猴異常對其進行治療,則很容易造成死亡。
3 治療
對糞便樣品進行腹瀉四項病原(隱孢子蟲、冠狀病毒、K99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及螺旋體檢測,均未檢出病原感染。
對糞便進行大腸桿菌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再無菌條件下,取2份糞便分別接種相應平板,并貼藥敏片,將平板放入37℃溫箱中培養過夜,2個平板均為大腸桿菌,結果高度敏感的藥物是頭孢噻呋鈉。
全體猴群口服頭孢噻呋鈉,20mg/kg體重,連用3天,效果良好。
4 預防措施
新引進的群猴,不要急于飼喂過多的精飼料,多喂水果和青飼料。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飼料到口,防止以強欺弱,互相爭食。
新引進的群猴,要經過隔離檢疫,觀察2周左右,無病癥者,放進猴群。為防新引進的群猴腹瀉,可在其飲水中加入慶大霉素或痢菌凈。
定期消毒,籠舍、地面可用消毒液進行消毒;食具可用高錳酸鉀液消毒,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每日一次。
冬季做好防寒保溫工作,尤其未成年幼猴,自我保護能力差,應隔離精心飼養管理。針對本園現狀,可在猴舍室內進行紫外線消毒、高溫消毒,增加取暖設施;室外增加隔涼棲架。
保護好飼料和飲水不受污染,不喂食變質、冰凍的飼料。
緊急預防時可在飲水中加入氟哌酸飲水劑,連續飲用3d,停3d,然后再飲水3d,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