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真
[摘 要]本文對長三角16個城市的碳排放量進行測算,然后對長三角地區的碳排放效率進行收斂性分析,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的碳排放效率水平呈收斂狀態,說明伴隨著時間推移,長三角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差異會逐漸縮小,最后對長三角地區的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分析發現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對區域碳排放效率產生影響。
[關鍵詞]碳排放效率;收斂性分析;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目前世界各地都飽受溫室效應問題的困擾,而降低碳排放無疑是解決這一環境問題的最主要手段。長三角地區土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創造的GDP 約占全國的20%,在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上,長三角地區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典范。但不可否認的是,長三角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能源消耗的大大增加,環境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日益嚴重。在當前國家鼓勵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長三角地區要率先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實現經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因此,本文將重點分析長三角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在長三角地區發展過程中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減排政策提供借鑒。縱觀國外現有文獻,對于碳排放效率的研究基本從如下角度進行討論:
1 碳生產率的收斂性研究
收斂性研究是考察區域碳排放效率動態變動趨勢的重要方法,因而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青睞,這也是目前節能減排領域內的重要研究環節。Strazicich 建立收斂模型實證考察了1960-1997年21個工業國家碳排放的收斂性問題,結果表明這些國家均存在碳排放的絕對收斂。Aldy對 1960-2000年23個OECD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了收斂性分析,發現這些國家均存在碳排放的收斂現象。魏梅等以1986-2008年我國各地區的面板數據作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其收斂性,結果表明我國區域碳排放效率不存在收斂特征,技術創新對碳排放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 碳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碳排放影響因素的研究,而對排放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還比較少。朱德進從技術差距的視角測算了中國的省際碳排放效率并且分析了其影響因素,實證表明,對外貿易對碳排放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產業結構、企業所有制和能源消費結構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陳春華的研究結果表明,資本投入強度對碳排放效率的間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能源資本配置對于碳排放效率的直接作用大于間接作用。張友國通過實證分析發現,能源強度下降是碳排放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現在主要集中于東中西三大區域碳排放效率的測度和因素分解上,缺乏對極具代表性的發達經濟區域的比較分析與研究。基于此,本文在測算長三角地區碳排放效率的基礎上,對長三角區域的碳排放效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長三角地區的節能減排提供政策建議。
3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3.1 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測算方法
碳排放效率反映的是單位碳排放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數值上為國內生產總值與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值。對碳排放效率的測算需要考慮如下兩個方面。
3.1.1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
目前碳排放的測量主要依據的是IPCC于2006年所出臺的測量方法,該測量方法需要利用公式CE=∑jCEj=∑j(Aj×Nj×CCj×Oj×B)來進行計算。該式中j所代表的是主流的化石能源種類(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氣8種)。式中的CEj代表的是碳排放量,Aj、Nj、CCj、Oj則分別代表了每種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放熱量、含碳量及氧化因子,B代表的是最終燃燒產物中CO2在碳元素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化石能源消耗量來自各城市統計年鑒相應各期。
3.1.2 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處理
本文的數據取自各地區經濟統計年鑒,年鑒上公布的GDP數據一般為當年價格,考慮到價格因素的影響,也為了增加可比性,本文采用以2000年為基準年利用地區生產總值指數進行調整后的GDP數據。
3.2 長三角地區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變動情況以及收斂性分析
由圖1可知,長三角地區的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由2008年的4808.79元/噸提高至2015年的7640.11元/噸,且隨時間推移,碳排放效率的增長率也在提高,但長三角地區內部的碳排放效率差異仍舊很大,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長三角地區內部的碳排放效率差異是否會逐漸縮小呢?由此,我們對長三角地區的碳排放效率進行收斂性分析。本文分別建立了碳排放效率絕對收斂模型:
模型中i表示地區,t表示時期,CO2Pi,t和CO2Pi,t+T分別表示地區某段時期期末和期初的碳生產率水平,方程左側即為碳生產率的增長率。若計量回歸估計值小于零且顯著,則表明區域碳生產率存在收斂。
由表2可知,長三角地區在雙向固定效應下存在絕對β收斂,說明區域內各城市間碳生產率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縮小。
4 碳排放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首先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對于碳排放效率具有負影響,即較高的經濟發展程度對于減排有著積極影響,這是因為當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當地的經濟增長模式會經歷一個轉型,降低對于經濟增速的要求而越發重視環境問題,降低高能耗產業的比例,但是經濟發展現狀這一因素對于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并不明顯。
而地區產業結構對于碳排放效率的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關鍵,這是由于第二產業普遍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制造業,而第三產業則基本不會造成過多的碳排放,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是改善碳排放效率最為主要的手段。不過受限于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目前第二產業仍然是我國的主流,短期內實現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轉型并不現實,減排工作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外商直接投資這一影響因素同樣對于碳排放效率影響較小,這不僅是因為外商直接投資產業所占比例普遍不高,還因為外商投資的產業雖然擁有先進的管理模式在減排工作方面具備優勢但也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因此具有雙重性,對于碳排放效率的影響較為復雜。
能源結構對于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則要視結構變化而定,當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所占比例提升時對于碳排放效率提高有著較大的幫助。而隨著政府對于碳排放問題的日益重視,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減排政策并大力支持產業結構的升級及新能源開發工作,也有效提升了區域的碳排放效率。
5 結語
本文對長三角地區2008-2015年的碳排放效率進行測算,發現長三角地區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且增速較快,但區域內部差異較大,不過差異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小。結合對碳排放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建議:(1)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加快產業結構轉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經濟增長從依靠能源消耗轉移到依靠創新、技術進步上來;(2)大力發展新能源事業,政府還要出臺相應的政策,積極探索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3)促進長三角地區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環境整治區域合作與聯動。
[參考文獻]
[1] 魏梅,曹明福,江金榮.生產中碳排放效率長期決定及其收斂性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09).
[2] 朱德進.基于技術差距的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 陳春華,路正南.我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因素及其路徑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02).
[4] 張友國.經濟發展方式變化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