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
[摘 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設對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實現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舉措。本文就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意義進行了闡述,同時針對自己工作實際提出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創新探索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200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高校要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進一步改變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建立以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努力實現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至今,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就業市場建設成為目前就業工作的主要內容。同時,我國高校畢業大學生人數年年攀升,截止2017年已經接近800萬,而與之相對的,我國經濟發展改革也進入深水區,近些年企業發展受阻,經濟滑坡,兩方面原因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屢屢見諸報端。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化以及大學生總量的增長,對于每個大學如何創新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積極穩妥地培育就業市場,成為實現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關鍵環節。
1 創新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意義
在高等教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體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對搭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互相選擇的平臺,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特別是這種新的就業制度與過去的統包統分制度有根本的變化:第一,大學生就業從政府包辦向自謀職業轉變;第二,從固定時間集中就業向無固定時間分散就業轉變;大學生就業搜尋時間逐漸延長,就業過程表現為選擇與被選擇的過程,甚至要經過多次選擇和被選擇才能實現就業。第三,就業結構由單一向多元發展,由以前的國有企業、政府機關,向非國有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外資企業過渡,且后者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大學生就業的流動性越來越強。
這一變化給高校就業工作帶來了重大的變革,使得高校就業部門從以前的決策者變成了今天的服務者,服務已經成為今天高校就業的主要工作。同時,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發展也激發了高校的辦學活力,高校會根據就業市場優化自己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式。特別是在當今每年畢業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經成為考核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如何建設和深化畢業生就業市場更是成了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就業思考與實踐的主要方面。
2 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存在的問題
對于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類型、大學生就業心態和觀念等。結合平時工作,個人認為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1)學校范疇的就業市場針對性不強,無法滿足不同專業的需求。不同的專業培養方式、專業方向都不一樣,對招聘企業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學校這個層面來建設就業市場,勢必要兼顧不同的專業,因此無法滿足不同專業的個性化需求。
(2)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往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再符合我國的實際。因此我國社會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處在重大的變化之中。因此,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科學技術實現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已經成為我國確定不移的戰略選擇。人力資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雙調整必然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結構產生深刻影響。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市場變化滯后太多,這就造成了企業“招工難”和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扭曲現象。
(3)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和心態滯后于企業和高校。雖然目前的就業政策給了學生擇業的權利,但是很多學生缺乏對自身的思考、對專業的認識以及相關就業政策的了解,往往在選擇工作的時候顯得特別盲目或者不知所措。這種情況也給我們的就業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降低了就業質量。
(4)近些年來,隨著高校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視,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大學生就業市場在繁榮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不誠信問題。在不誠信問題上,既有企業利用學生求職心切不履行就業協議、也有部分畢業生偽造就業簡歷投機取巧等現象發生。不誠信問題涉及畢業生、用人單位和中介機構,這些不誠信現象的出現嚴重影響著整個就業市場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嚴重降低了就業市場運行的效率。
3 當前加強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的途徑
3.1 深化校企聯合機制,建立就業實踐基地
校企合作,簽訂就業實踐基地,是高校適應新形勢,促進高校和企業之間相互貫通,廣開就業渠道所采取的一項戰略舉措。該措施的推行,有利于各學院針對自己的專業特點,調整專業設置,改善人才培養的滯后性。同時,加強校企合作,不僅有利于畢業生就業,同時對學院的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和學生實踐實習都有重要促進作用。
3.2 推進就業實習計劃,創造就業市場新支點
學生通過就業實習一方面可以獲取寶貴的工作經驗,另一方面可以盡早接觸企業,找出自己理想與企業實際的差距,從而修正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我校通過就業實習計劃,利用暑期社會實踐機會,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第一線進行實習,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這一舉措增進了企業與學生之間的全面了解,深化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廣泛合作和良性互動,為增加雙向選擇的針對性和成功率,優化就業市場創造了條件。
3.3 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順應新時代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相關政策,將大學生創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不僅是社會綜合素質人才發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對傳統重學習、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的一種改革,能夠改善長期以來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能夠激勵學生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將創業與興趣特長結合,從而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3.4 搭建信息對稱的就業市場服務平臺,優化市場反饋機制,減少就業不誠信問題
隨著高校就業市場的大發展,在企業招聘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的同時,企業、畢業生和第三方中介三者之間的不誠信現象越來越多。不誠信現象的出現極大地損害了就業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高校就業工作效率的降低。追究不誠信現象出現的原因,大學生就業市場各方主體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失信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積極搭建大學生就業市場各方主體的信息對稱服務平臺,是解決各方就業不誠信問題的重要舉措。力求使各方主體在此平臺上實現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實現信息的對稱交流。同時,高校就業部門應該發揮好監督作用,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監督體系,利用外界的約束來規范就業市場各方的誠信行為。
同時,高校應注意長期追蹤市場信息,注重與已簽約學生和已招聘企業的信息反饋。通過招聘企業、畢業生就業調研和回訪活動,既可以評估就業工作開展的成效,也可以起到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評價和監督作用,提高就業工作的工作實效。
3.5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服務,培養學生就業意識
針對畢業生對就業政策、行業方向等的不了解的問題,高校應該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的大學生就業輔導員隊伍,幫助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擇業技巧和就業能力。不僅是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同時應注重平時的就業服務。就業準備是個連續的過程,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通過就業服務的開展,讓大學生時刻具有就業意識,引導其從就業的角度去思考學習、專業。
除畢業生之外,注重對非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意識的引導,對大一新生開展就業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從就業的角度思考專業學習,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更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孫祥,鐘軍,方留,等.創新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0).
[2] 馬廷奇.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發育、實踐困境與創新路徑[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3(03).
[3] 朱欣.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研究狀況綜述[J].高校教育管理,2013(05).
[4] 于姍姍,王辛.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機制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2(01).
[5] 侯捷.大學生就業市場建設探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