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軼娟 張洪瑋 高媛媛
[摘 要]河北省休閑農業現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河北省具有良好區位優勢,休閑農業資源又很豐富,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引導下,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因此未來需要做的就是調整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兩者的合理引導和協調是發展休閑農業的良方。另外,對休閑農業自身做相應的調整,比如結合生態發展,實現有特色的發展,實現品牌效應,延伸產業鏈,都可以促進河北省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業創造產值,拉動其他產業發展。
[關鍵詞]休閑農業;產業鏈;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識碼]A
1 河北省休閑農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休閑農業在我國受到格外重視。河北省也借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各地市積極制定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各地申報的示范縣、美麗鄉村以及星級企業的數量以大約每年15%的速度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河北省開展休閑農業的鄉鎮和村落分別為300個和1400余個。2016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收入超過67億元,其中,248家休閑農業星級企業年游客量約達4300萬人次,年總收入超過48億元。河北省休閑農業發展勢頭正猛。
2 河北省休閑農業發展優劣勢分析
2.1 優勢
2.1.1 河北省農業資源豐富
河北省具有豐富的旅游與農業資源。由于其悠久的歷史,擁有大量的可以與休閑農業鏈接的歷史、文化等資源,勞動力豐富。目前的休閑農業有休閑農莊類、采摘體驗類、觀光游樂類、古落新村類等多種形式的發展類型,發展前景看好。
2.1.2 地理位置優越
河北省地處京畿之地,緊鄰京津兩大直轄市。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迅速發展,河北省多地都被納入京津1小時行程圈內,對于游客來說,完全可以滿足周末雙日游。據調查顯示,到我省休閑農業園區的游客由本地游客為主到向京津游客數量上升轉變,且停留時間明顯增長。
2.1.3 搭上京津冀一體化的順風車
在與京津的交流歷史中,河北省一直是處于相對劣勢的位置。由于京津的“極化”作用,河北省的一些好資源被“吸走”,導致了河北一直缺乏發展后勁。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下,三個地區已經從政策上融合到一起,今后形成區域意識,共同發展。這給了河北省無限發展的機會。
2.2 劣勢
2.2.1 產業素質整體偏低,橫向競爭性差
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京津地區也有農業以及相關的產業延伸,休閑農業發展的勢頭很迅猛。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以及文化的雷同,京津周邊地區的休閑農業和河北省的發展形式很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與河北省的強勢競爭。河北省休閑農業市場規模還小,缺少龍頭企業,經營項目比較單一,旅游商品缺乏特色,以農業和旅游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延伸不長,吸納勞動力等能力顯得不足,休閑農業對其他產業的輻射和帶動不夠,和京津地區的休閑農業相比,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2.2.2 盲目快速發展,導致重復建設和過度開發
目前河北省大多數休閑項目的發展比較盲目,單純停留在提供餐飲、住宿、游覽、采摘等初級階段,人為因素過重,與當地文化結合較少、較淺。休閑農業的發展很多是一味地復制,沒有地方特色。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反而違背了休閑農業發展的“回歸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初衷。另外,為了追求市場的收益存在粗放式發展的情況,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甚至破壞生態,把原始的草場、農地做成千篇一律的農家樂、娛樂場地等形式,既沒有特色,又破壞了自然環境原始的美感,使景點商業氣息濃重,自然氛圍減弱。無節制無計劃的開發導致多地生態環境被破壞,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有的景點重視擴張速度,輕視基礎設施,使景區只有數量沒有質量,基礎設施不完善、檔次偏低,飲食衛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顧客滿意度較低,回頭客少,難以形成長久穩定的客源。許多休閑農業項目經營主體為當地的農戶,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差,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對項目的科學統籌規劃,導致服務水平偏低,降低了觀光區檔次,減少了客流量。
2.2.3 全省休閑農業資源太分散
河北省休閑農業資源很多,但是在發展休閑農業過程中,幾乎沒有全省的資源整合計劃和定位,休閑農業這一行業缺乏科學有效的規劃和統籌。導致各地發展隨意性很大,盲目地模仿,甚至惡性競爭,人為破壞了全省旅游資源的良好組合性,形不成合力,甚至帶來反作用力。
2.2.4 休閑農業缺乏特色,形不成品牌效應
大多數休閑農業貌似可以擺脫城市生活,尋求心靈的一份清凈,但是項目大同小異,鮮有特色和創新,可替代性很強,不易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大部分休閑農業項目與當地的優勢資源聯系較少,地域特征、文化特征不突出,特色并不明顯。不少休閑農業經營者思想觀念守舊,甚至停留在“小農經濟”的經營觀念上,對項目宣傳、市場拓展、產品和服務內容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缺乏創新和市場化管理觀念。另外,不同地區景點之間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宣傳時各自為政,沒有形成整合式產品的宣傳,導致品牌效應較差。
2.2.5 休閑農業發展不夠成熟,產業鏈延伸較短
休閑農業在河北省起步較晚,仍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鏈長的優勢基本沒有發揮出來,與其他產業融合度并不高。雖然也有一些新型產業的熱推,比如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等,但它們與休閑農業之間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沒有形成良好的立體產業體系,產業鏈延伸差強人意,短鏈、斷鏈現象時有發生,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更高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經濟利益仍有挖掘空間。
3 河北省休閑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3.1 合理調整政府和市場關系,形成政府推動加市場驅動的發展模式
當前,河北省休閑農業一方面要靠市場的引導,適應市場才有前景;另一方面,必須充分調動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對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整合和配置。所以在休閑農業發展中,既不能低估農戶和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又不能放任發展而不協調,造成各種內耗。起協調作用的, 除了政府,中觀層次的協會不容忽視。未來要發展形成“農戶+企業+協會+政府”等模式,具體模式要因地制宜。對于那些有大量優勢資源的重點區域,可以形成“以點帶面”的模式,依托重點景區,帶動周邊景區;對于那些有特色旅游的城鎮,可以通過“公司+農戶”供應的模式,使發展更加適應市場;農業資源點多,但是規模都不大的區域,可以實現“農戶+農戶+協會+政府”模式等,共同協調發展。
3.2 實現生態發展,特色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課題,實現特色休閑農業是發展的保障。一方面,大力宣傳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群眾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人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推廣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實現人在自然的回歸,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另一方面休閑農業的特色一定要凸顯。結合河北省特有的旅游資源、文化資源、歷史底蘊,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生態休閑農業。以文化為核心提升生態休閑農業的內涵,以科技為工具提升生態休閑農業的質量,以歷史為依托呈現生態休閑農業的厚重感,整合各類文化資源,激發各種潛在需求,引領社會消費導向,研發創意產品和服務,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產品質量,帶給游客驚喜體驗。同時引進和培養人才,為休閑農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3.3 實現品牌效應
品牌效應是實現經營的有效手段。品牌效應首先要靠自己的宣傳。合理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開展地域關聯性很強的特色活動,比如梨花節等等。通過各種活動的組織,借助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活動不僅是對產品的宣傳,同時也是對品牌的打造。另外還要注重挖掘文化內涵,在游客的精神上折射出品牌,讓品牌在每個細節都得到體現,深入人心。借助旅行社的途徑,將休閑農業包裝出售。開發河北省休閑農業網址和公眾號等,公布旅游地的具體情況,及時更新信息,取得更多游客關注。實現品牌效應一定要注意資源整合方法,打造更符合河北省形象的品牌和品牌核心價值觀。
3.4 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
休閑農業的產業鏈可以做得很長。不僅實現河北省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還可以實現京津冀地區的產業鏈接。夠長夠穩的產業鏈對于解決就業、收入等社會問題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要從構建區域產業鏈的基本要素入手,對河北省甚至京津冀地區的產業鏈進行戰略性分析,利用京津地區在一些產業構造上已有的優勢,尋找其關聯行業、上下游行業等,運用政府和市場的協調優化戰略產業鏈,提出“建鏈”“增鏈”等發展方向和手段,構建區域產業共生體系。這對促進河北省休閑農業的發展,是本質性的引導。
[參考文獻]
[1] 武建奇,母愛英.論區域意識與京津冀協同[J].經濟論壇,2015(07).
[2] 賈啟建,何玲,王軍.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模式探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18).
[3] 任陽陽,蘭州市休閑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