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麗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對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經濟法學》具有很強涉外性和實用性的特征。實現培養服務于地方的高素質、復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的目標,必須立足當前《國際經濟法學》實踐教學中課時不足、教材與實踐相脫節、實習基地偏少、雙語教學難以展開等困難,從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模擬法庭、創設校內實驗平臺、校外實習基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探索,以期不斷提高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法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并于2015年10月發布了《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所謂應用型本科即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與地方深度融合,全面貫徹“應用”精神,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服務能力。筆者所在的內陸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作為在教學一線從事《國際經濟法學》教學的教師,在這股轉型的大潮中,基于教學經驗和《國際經濟法學》課程的特點,梳理一下近年來在該門課程實踐教學探索的思考,以期與同行交流,回顧過去,以啟未來。
1 《國際經濟法學》課程的特點
《國際經濟法學》是法學十四門核心主干課程之一,也是法學專業課最難學的課程之一。主要包含國際貨物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知識產權法、WTO法、國際稅法等內容,可以看出其調整對象非常廣泛,是跨部門、跨領域、跨國界、涉及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商法以及各國經濟法等多個法律學科。是橫向交易法和縱向管理法、私法和公法、任意法和強行法并存的邊緣性綜合學科。
對于絕大多數內陸學生來說,看到《國際經濟法學》教材的目錄,就會望而卻步,覺得課程內容有點“高大上”,離日常生活較遠,難以獲得該課程的資料和資源,不好理解,將來用的也不多,如果實踐教學無法跟進,則學生很難具有國際化法律思維能力、國際實務實戰能力、對國際條約及國際慣例的理解能力等。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展開,對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多,這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國際經濟法學》課程來說,是機遇與挑戰,應不斷地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2 《國際經濟法學》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2.1 課時少,難以保障理論課和實踐課兼顧
由于《國際經濟法學》的體系非常龐雜,每一個部分都可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或課程,比如《國際知識產權法》《國際貨物貿易法》《WTO法》《國際稅法》等,既涉及國內法,又涉及國際法,對內地學生來說,距離生活認知遙遠,難以獲得感性認識,心理上容易產生畏懼感,所以理論課輔之以實踐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培養學習興趣,減輕或消除學習的畏懼。以我校為例,法學本科專業,以前一周4節課的課時,這么晦澀復雜的內容,只是能在理論講述上勉強講完,后來課時減少為一周3節課,光是理論部分都很難講完,再加上實踐課,很難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所有章節的教學任務,只能刪減一部分或者部分章節粗略介紹,無法詳細講解重難點。
2.2 教材與實踐教學相脫節
《國際經濟法學》的本科教材通常內容較陳舊、理論性強。2017年秋季開始,本門課程本科教學一律使用“馬工程”教材,而該教材一樣是偏重理論講解,很少涉及實務操作的內容,對于學術型大學應該是適用的,但對于應用型大學,則無法指導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實踐教學只能由老師自己參考國際外貿實務、設計實操的內容和目標,就對授課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地方本科院校講授《國際經濟法學》課程的教師大多是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畢業就直接進校工作的,普遍缺少實務經驗 ,缺乏對國際經貿實務操作的了解,也會造成實踐教學內容涉及的困難。而且沒有相應教材,自行設計的內容,在僵化的教學考核、實踐教學大獎賽等教務處、教學質量監控處等行政部門那里,大多是行不通的。
2.3 實習基地和實習機會過少
大多高校都會安排幾個月的專業實習時間,專業實習是學生集中將所學理論放在實踐中檢驗、思考和再認識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法律實務能力的好機會。法學專業的實習基地一般是公、檢、法、司法局和律師事務所,內陸城市的地方性本科高校由于受外貿企業少、地理因素等制約,各實習單位自身都幾乎接觸不到有涉外因素的項目或案件,開展的國際貿易的業務量和進行跨國投資活動量小,法院審理的涉外案件數量也極少。這使得學生獲得實習的機會非常有限,對所學內容的實務認識機會太少,使得學生認為畢業后,該門課程的使用率不高,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
2.4 雙語教學難以展開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跨國經濟法關系的邊緣性綜合體,其主要特征就是跨國性。其主要的法律淵源包括:國際公約、國際商務慣例、聯合國大會的規范性決議和各國的涉外經濟法等,這些淵源主要是英文或其他外語表達。外貿實務中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提單、信用證等外貿單證大多也是英文制成的,所以《國際經濟法學》的特點必然決定了對外語的要求。如果不能看懂英文的合同、單證,不能用英文制單、起草合同或法律文書,是無法從事國際經濟交往的。目前,雙語教學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應用型大學學生的英語程度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不高,能夠在雙語課堂上聽懂并能與老師互動交流的學生很少。二是能滿足雙語教學的教師數量和質量都有一定的差距。
2.5 課堂實踐教學方法有限
在目前的課堂實踐教學中,最主要的方式還是案例討論,誠然,案例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法律關系、深化理解相關的條約、慣例和法條。但是在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通常是上大課,一個課堂少則六七十人,多則一百多人,即便是分組討論,教師也難以兼顧。其他的實踐教學方法,例如模擬法庭、模擬仲裁庭、情景教學法等。多限于硬件不足、課時、場地等條件限制,難以廣泛運用。
3 《國際經濟法學》實踐教學改革的建議
3.1 調動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在實務中如何使用和操作,所以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閱讀文獻,制作單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妨讓學生參與甚至主持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討論和評析。例如學生通過角色分組完成外貿業務實踐T/T+FOB合同和L/C+CIF合同,繕制主要的外貿單據,包括合同、發票、提單樣本、信用證申請書等,并在課堂上相互評析,指出不當之處并討論如何修改,討論對外貿易過程中貿易雙方風險控制,貿易糾紛的發生和處理。
這種角色的轉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體會和理解教師的教學工作,有助于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和溝通。
3.2 增加情景教學法的使用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跨國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與國際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其內容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逐步豐富和發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筆者認為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增加情景教學法,比如在國際貨物貿易中,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國際貨物運輸合同、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信用證的訂立、可以由學生分別扮演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賣方和買方、國際貨物運輸合同中的托運人和承運人、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的投保人和保險人、信用證中的開證申請人、開證行、通知行、保證行等角色,來體驗不同合同訂立的過程、合同起草的格式和條款,并最終完成合同的擬定由雙方簽訂。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環節和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下,不同角色的權利和義務、違約及救濟等內容,以及國際仲裁、涉外訴訟等國際貿易爭端的不同解決方式。
3.3 創設校內實驗平臺、校外實習基地
通過購買國際貿易相關的實驗軟件,創設實驗平臺,實驗教學提供的國際經濟交往環境和外貿業務具有很高的仿真性,可以將國際經濟法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對實務操作的認識,培養學生對《國際經濟法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創造實訓的機會,都會增設實習基地。內陸城市的外貿企業雖然少一些,但是也可以多帶學生去參觀、交流、學習。甚至可以建立省內外的實習基地,對于有志于從事外貿行業工作的同學,也可以組織去外地的實習基地實習,增加實務實訓的機會。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學生了解社會的機會,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知識結構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及實踐的重要性。
3.4 充分利用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是我國法學專業最為普遍的一種實踐教學法,任何一個法學院都會修建設備先進的豪華“模擬法庭”,甚至有些學校還有“模擬仲裁庭”,但是也有一些模擬法庭課程異化成為“模擬表演”課程,淪為宣傳和新聞的道具,難以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并且傳統的“模擬法庭”主要是模擬民事案例、刑事案例或行政法案例,很少有國際經濟糾紛的案例。在今后國際經濟法實踐教學中,可以增加模擬法庭教學的應用,與前文的情景教學法相結合,創設高度仿真的國際經濟交往環境,同時注意避免模擬法庭教學流于形式,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實訓的需要、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創新模擬法庭教學模式,使其在國際經濟法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其作用。
3.5 克服課時和教材的局限性
目前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里開設《國際經濟法學》課程的主要有法學專業、外貿英語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建議按照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安排課時和教材。以我校為例,法學專業《國際經濟法學》的課時數只有54節,建議至少增加到72節。外貿英語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對外貿實務操作的要求更高,建議提高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
至于教材,法學專業在“馬工程”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學生的情況,靈活使用教材,力爭將國際經濟法的基礎理論和重難點知識講解清楚、透徹。教師適當增加國際經濟實務方面的內容和經典案例、給學生布置閱讀材料和相關內容的影像資料、推薦高質量的教輔材料、推薦國際經濟實務的相關網站,同時緊跟國際經濟法最新理論和實踐動態進行內容更新,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案例加深對最新實務知識的了解,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國際經濟時事和最新理論動態,增強學生自學掌握國際經濟法知識的可行性,提升新知識的自學能力。其他專業的教材則根據專業特征和應用需求,選擇實務性更強的教材和教輔資料。
3.6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內陸的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領導不夠重視《國際經濟法學》課程,認為國際經濟法用處不大,直接導致了對該門課程教師隊伍建設的忽視。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開展及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及河南自貿區的批準建設,國際經濟交往必然增多,對國際外貿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增加,所以,希望學校領導能夠重視《國際經濟法學》課程,給課程的授課教師多一些外出學習、交流、進修、參與外貿實務操作的機會,只有教師的實務操作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同時,教師自身也應該克服惰性,積極主動地更新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學科體系,不斷嘗試和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方法,加強同行間的交流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臘梅,李旭鵬,張真真.多元法律文化下國際經濟法教學芻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2] 房明.國際經濟法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5).
[3] 王黎黎.《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的困境與進路[J].高教學刊,2016(08).
[4] 劉坤坤.“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的思考[J].廣東工業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9).
[5] 莫世健.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模式思考[J].中國司法,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