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實地走訪、文獻研究等方式,總結浙江省高職院校在解決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動機、能力等方面問題的成功經驗,提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借鑒矩陣制組織結構建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矩陣模型,提高雙創教育的系統性和規范性。
[關鍵詞]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大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創業成功率,還能推進教學改革,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穩定就業。高職院校偏重于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知行合一”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相吻合,更應大力倡導和推進雙創教育。如何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加有效,是各高職院校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點。
1 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特征
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來理解。微觀上講創新創業教育是將創業教育和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發現學生創新創業潛力,最終促使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行為;宏觀上講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以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和開拓型人才為目標,旨在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的創新發展戰略。
系統性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顯著特征。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依靠高校、政府、社會等多方力量,同時關注并著力協調解決學生在創新創業的意識、動機、能力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否則教育效果會受到影響。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即使有很強的創業動機和能力,也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開展的創業活動是低端、不可持續的,無法體現創新的內涵,也無法適應社會創新引領發展的趨勢;有創新創業意識但缺乏創業動機或創業能力,創業就不可能真正落實;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業動機但缺乏在實踐中獲得的創業能力,創業就很可能以失敗告終。
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特征,浙江省各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實踐,逐漸形成了適合本校實際的創新創業實踐模式。
2 高職雙創教育實踐模式探索
2.1 “專”“創”融合,以文化人,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創新精神是一種勇于拋棄舊思想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創業意識則是促使個體選擇創業的重要內在驅動力。不管是精神還是內驅力,都必須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強化,才能真正使學生內化于心。專業教育和校園文化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因此“專”“創”融合,以文化人是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良好途徑。
專業建設是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核心,創新創業教育只有與專業建設相結合才可持續、有生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建設中,各專業結合實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核心專業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中。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則針對各年級分別開設不同的創新創業課程和項目,因材施教、層層推進,逐步提升和固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邀請成功的企業人員擔任創業導師能有效彌補任課教師創業實踐經驗欠缺的問題,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又一成功舉措。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邀請150多名企業家或專業人士擔任創業導師。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周末”活動聘請企業成功人事擔任班主任,對學生創業項目開展指導和培訓,提高了學生的創業熱情。
營造創新型校園文化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浙江工商職院通過舉辦“校園商品展銷會”等與創業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來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浙商企業家大講堂,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分享親身經歷,幫助學生領略浙商風采,感悟成功之道。
2.2 校、政、企三級聯動,提供足夠的創業軟硬件支持,激發學生的創業動機
有研究表明,政策完善、家庭鼓勵和幫助以及學校教育對創業的鼓勵是創業環境中影響大學生創業傾向的關鍵因素。
學校層面主要通過出臺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制度文件的方式,來保障創業活動,激發創業動機。比如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辦法》《創新創業資金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實驗項目實施辦法》《大學生創業項目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業導師實施辦法》《網上創業管理辦法》,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項目、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科技創新項目實施辦法,和創新創業師資培養、創新創業平臺、學生創業教育實施方案等,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先后制定出臺了《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關于開展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意見》《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協同創新與地方服務能力提升戰略》《關于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這些措施與制度為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和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先后制定了多項有關創新創業學分替換的制度,完成一定的創新創業任務,就可以抵一定的學分,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業動機。
政府和社會層面主要是與學校合作成立創業園、科技園、電子商務基地等創業實體,一方面為學生創造創業所需硬件環境,另一方面落實房租、水電、網絡、稅收減免等創業扶持政策,有效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化解有創業項目而無資金支持的困難。積極引進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項目申報服務部、科技信息研究院文獻查詢中心等創業服務機構在校內落戶,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咨詢、培訓、成果轉化、專利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等各方面強有力的保障和增值服務,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政府、社會對創業的支持,引導更多學生開展創業活動。
2.3 豐富創業實踐載體,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競賽和科技創新項目是檢驗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項目的重要載體,也是引導各高職院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抓手。省市級以上創新創業競賽、科技創新項目包括“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新創業競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新苗人才計劃、市科技創新項目等。
創業園是實踐學生創業項目、鍛煉學生創業能力、檢驗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重要創業實踐載體。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具有特色的眾創空間,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以增強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中心,采取“教、學、訓、賽、踐”一體化俱樂部管理模式。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創業園為基礎,開展多層次創業實踐教育,形成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體系,推動該校創新創業教育效果不斷提升。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各類與外部企業對應的創業實驗室,比如天貓實驗室,實驗室負責老師作為公司CEO通過親身體驗創業實踐,獲得創業的經驗教訓,提升自身的創業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創業。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地方商圈龍頭企業的合作,在CBD中開設的大學生創業園的分園,面向校內外的創業大學生開放,為學生搭建更加真實的創業實踐平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實踐創新創業特色教育,挑選有比較成熟創業項目的在校學生與已經成功創業的校友拜師結對,幫助在校學生尋找創業商機,走出創業的第一步。
3 高職雙創教育體系矩陣模型
綜上,有效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模式必須涵蓋學校、政府、社會三個層面,通過整合各層面的資源,同時解決學生在意識、動機、能力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業動機,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基于以上成功經驗,本文借鑒管理學中的矩陣制組織結構,歸納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矩陣模型(見表1),以提高雙創教育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各高職院校可以以此模型為分析診斷框架,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薄弱環節,加以提高改善。
模型具有開放性特點,高職院校可以與時俱進,聯合政府和社會(企業)在矩陣各方格中不斷調整或擴充新的具體行動、資源,始終保持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性。盡管現有創新創業實踐模式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提高和加強的空間,包括:高校層面,創新創業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需要更多地開展,營造更加濃厚的創業氛圍;政府層面,加大創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使更多的大學生知曉這些政策;社會層面,進一步加強對創業的正面宣傳報道,以逐步轉變中國傳統家庭追求安逸穩定工作的觀念。本文中部分高校的成功經驗來源于網絡,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調研范圍,增加實地訪談數量,獲得最新的成功經驗和實踐模式。
[參考文獻]
[1] 馬永斌,柏喆.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6).
[2] 闞婧.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D].大連理工大學,2011.
[3] 馬小輝.創業型大學的創業教育目標、特性及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3(07).
[4] 姚斌.芻議“互聯網+農業”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機械職業教育,2016(05).
[5] 李志,李雪峰,萬鳳艷.當代大學生創業意識問卷的初步編制[J].心理學探新,2008(11).
[6] 吳啟運,張紅.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