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烈
【摘要】語文課是以塑造人的靈魂為其主要任務的。語文的最終教學目標是人——解放人、充實人、提升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應該是盡最大努力地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這一語文思維,開掘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形象思維在創造思維中占有重要地位。培養和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培養形象思維、訓練形象思維、發展形象思維。其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掌握文章字、詞、句、段、篇等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中,聯想相關的事物(或內容),培養形象思維。
“會讀”“能寫”是語文課學習的基本要求。“讀”是“寫”的前提和準備,“寫”是“讀”的最終目的。語文的教學目的就是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后再去寫文章。可是翻開現行教科書,再看看課文后面的練習,練習中,過這些僵死的板塊,去學習“寫”的方法,似乎是很難做到的。
那么,怎樣才能讓這些僵死的知識“活”起來呢?
“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我在教學處理的時候,只把課本后面的習題看成是對課文閱讀和理解時的提示和導讀。不要求學生去死記這些知識,而是要求學生根據這些提示,用聯系的觀點、形象思維的方法,把它“回籠”到課文中去了解和分析。
比如在《祝福》一文中,有這么一個練習題:“是哪些原因使她(祥林嫂)屢遭不幸,走投無路,在極度痛苦中悲慘地死去的?”我在處理這個題時,首先要求學生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從課文中找出答案,然后繼續追問一個問題:在這些原因中,你認為哪個是主要原因,哪個是次要原因?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支撐觀點的依據——是哪一句,哪一段,還是哪幾個地方。學生要回答出這個問題,就必須統觀全文,并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把握。因為這個問題,貫穿到了整個一篇文章中。這一問,學生來了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了。
其次,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建立若干級表象,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的訓練,不僅要貫穿于語文學科教學的始終,而且還應該體現在每一篇課文教學之中。其實,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對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在這一點上,我在教學《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一文時,有著較深的體會。
在教學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就是按照聽、讀、說、寫(畫)這樣的步驟來進行的。
聽:我先讓學生聽兩遍配樂朗誦,然后請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了解和對詩歌情感的體悟,試著朗讀詩歌,建立對詩歌了解的一級表象。
讀:一是讓學生大聲朗讀,二是讓學生聽其他學生的朗讀,再聽媒體上的朗讀,然后找出其共同點和差異處,并分析其原因。建立學生的二級表象。
說: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歌節奏的把握,對詩歌內涵的理解,并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找出詩歌中的詩眼。建立三級表象。
寫:三級表象建立后,就是寫和畫的環節了。學生既可以采用寫的形式——把詩歌轉換成為散文,也可以用畫的形式——把詩歌用簡筆畫的形式——來表現。這樣就建立了學生對課文的四級表象。四級表象建立后,學生對詩歌意境的再現就完成了,學生對這首詩歌也就真正掌握了。
再次,在對學生進行審美陶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能不能寫”是檢驗學生“會不會讀”的一個重要標尺。“讀”不僅要讀出字面上的、有形的,還要“讀”出文字背后的、無形的。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會讀”達到“能寫”。
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一提到學生作文就感到頭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相當多數的學生作文一無內容,二無文采——作文要么是硬編出來的,要么是套作出來的——為什么學生的作文會是這個樣子呢?是教師沒有講,沒有提出要求嗎?不是。是學生不認真,敷衍了事嗎?我也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平時的課文學習。在我們平時的課文講練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只是把課文當成了“知識拼盤”。文章的美,在于文章整體的美,如果我們活生生將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肢解,還是美麗的嗎?
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進行課文的講練時,應該盡量從文章整體的構建上著手。比如在講“寓言”(以《駱駝和羊》為例)這種文體時,我就是這樣來分步進行的。
第一步,熟悉課文,熟悉故事。能夠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第二步,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角色的行為。比如駱駝為什么能吃到草而羊吃不到?
第三步,分析課文中的情節和對話。駱駝和羊為什么會對話?是誰讓它們說話的?為什么要讓它們說話?
第四步,課文的結尾為什么要讓“老黃牛”出現?可以省去老黃牛這個情節嗎?為什么不能省去?
到這個時候,學生就明白了:寓言的寓意是隱含在故事中的,寓言的寓意要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第五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語言的理解,自編一則寓言。
通過以上幾步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在編寫寓言的時候就顯得胸有成竹,當堂就有不少學生寫出了像《垃圾箱流淚了》《牛角原來并不是彎的》等習作。
由此可見,學生的作文之所以枯燥無味,原因就是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的時候,沒有積極引導他們,所以學生的大腦中缺少形象思維。缺少形象思維能力的人是沒有想象力的。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