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銥林
【摘要】古詩詞作為民族文化的精粹,其簡練精妙的語言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是當下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由于其年代久遠,學生對于作品內在情感的理解相對困難。很多一線教師認為古詩詞教學比其他課文教學更有難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問題。那么,教師該如何教學,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應如何學習,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筆者以第二學段的古詩詞教學為例,基于學生視角來探尋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把握學習起點,確定教學重點
第二學段作為小學語文學習的中間環節,是小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關鍵時期。學生思維逐漸擺脫籠統的形象思維,抽象概括、分類比較和推理能力開始形成,但有意注意時間仍較短,很大程度上還主要依靠直觀具體的內容,感性學習明顯大于理性要求。
本學段的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并非零起點:第一,已學習一些簡單的古詩,有了少量積累,初步掌握古詩詞的朗讀節奏,具備一定的感受力;第二,學生能借助注釋理解詩歌的整體意思,做到大概復述,字字落實相對困難,作品內在的情感難以把控;第三,學生樂于表達,喜于表演,既沒有第三學段的羞澀、沉悶,也沒有第一學段的盲目、被動。
二、運用多元策略,推動教學進程
(一)多媒體助力,調動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實踐,并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筆者先播放了一段離別旋律的古箏曲,渲染出一種傷感的氛圍,學生在音樂中慢慢走入情境,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接著,播放一段關于送別的Flash動畫,配上古詩的吟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投入到之后的學習中。然后,采用對話古今的方式,讓學生隨著音樂想象送別畫面,結合現實情景,全班交流兩人送別時可能說的話。試著加入能表達離別之情的人物神態、動作、語氣詞等,體悟詩人情懷。在教學詩人將離別之情寄托于碧空與江水之間時,筆者摒棄傳統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借助微課向學生介紹“寓情于景”這種表達方法及特征,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筆者鼓勵學生開展詩歌配音活動,提升朗誦水平,加深情感體會。
(二)多形式活動,拓展學習能力
亞里士多德說:“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古詩詞充分而有效的教學無疑是培養想象力的極好載體,學生通過多形式的活動不斷地去聯想、補充和創造,有效促進智力的發展,故筆者嘗試在古詩詞的活動形式上進行豐滿和突變。
第一,多形式誦讀。讀是理解的基礎,教師可先利用錄音來幫學生正音,再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和情趣性的肢體動作來帶動吟誦氛圍,激發學習激情,并開展師生合作讀、小組賽讀等誦讀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朗誦能力。第二,多樣性實踐。實踐是拓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的形式有很多,比如:(1)出示自學目標,讓學生自主學習難度較小的古詩;(2)開展小老師教學活動,設置最具風采小老師、最棒教學團隊等評獎,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和團隊合作意識,快速提升學習效果,真正做到“學為中心”;(3)開展詩歌情節拓展、古詩劇表演、創意續編等活動,增強學生對作品的體悟和想象力的創造,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為高段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4)開展詩歌創作活動,使古詩詞學習生活化;(5)開展走出課堂、親近自然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文化場景中品味詩人情懷,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
三、整合有效資源,延伸學習終點
(一)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
筆者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時,以“送別、感傷”為主題,采用“合—分—合”的形式展開教學。先整體學習這兩首詩,找出直接反映人物傷感的詞,奠定內容基礎;再分步教學,讓學生從“孤帆”“遠影”等詞中感受李白的“傷感”,從“柳色”“無故人”中感受王維的“不舍”;最后整合質疑:離別本是一件傷感的事,詩人為什么還有心情描繪清新美好的景象?通過整合朗讀,學生體悟到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發現了送別詩的另一大特點。
(二)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
以題材為支架,通過對比教學,加深體會,區別同一題材詩歌的不同主題。筆者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后,出示《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同樣以西湖為題材的詩進行比較分析,學生發現第一首用語柔和,側重描繪西湖全方面的美:靜態美,色彩美和無邊無際的壯闊美;第二首則是描繪雨中西湖的動態美;第三首語言較為激昂,側重描繪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西湖的迥異美,這樣比較著讀,學生很快就深悟到了作品的人文內涵。
(三)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
學生對同一詩人不同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對詩歌的解讀,把握該作者的寫作風格。如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補充學習《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并利用班會課開展“了解詩佛王維”的綜合實踐活動。
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切地感受到它的無窮魅力和學生的無限潛能。只有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才能拉近它和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豐富想象能力。只有不斷地探究教學策略,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完美統一,讓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金光閃爍。
參考文獻
[1]吳建洪.感悟古詩魅力,提高語文素養——探究在古詩教學中的自主與積累[J].江西教育,2017(24).
[2]張莉.淺析小學古詩詞的教學策略[J].散文百家,2017(2).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