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華 王麗娜 李婧瑜 李文博 王旭東 張源
[摘要]以湖北省200個農戶的調研資料為依據,通過建立Logit二元選擇模型對農戶對化肥施用量感知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農戶對化肥施用量感知的因素有: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年限、外出務工人數、家庭勞動力、家庭耕地面積和家庭總人口。基于實證研究結果,提出了促進農戶合理施肥、科學施肥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戶;化肥;施用量;Logit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S14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社會與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化肥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農業生產要素,近幾十年來在糧食等農產品增收的同時,化肥的施用量也不斷增加。但是,亂施肥、多施肥的狀況也是數見不鮮,不僅浪費資源,給農民帶去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同時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因此,2015年3月農業部發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以期到2020年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施用量零增長。
我國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并且伴隨著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張智峰等(2008)通過分析研究認為,目前我國化肥施用情況還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一是化肥品種的發展與農業需求嚴重脫節現有的肥料產品不能滿足科學施肥的要求,二是區域以及作物之間肥料投入不均衡,例如經濟作物的施肥量在不斷增加。諸如此類的問題會導致化肥的施用量難以控制。李明哲(2009)則認為,我國目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的同時化肥利用率卻越來越低。一些發達國家的化肥利用率能達到50%~55%,但是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卻只有35%左右。楊慧等(2014)認為我國目前化肥施用量不僅過多,而且存在著利用率低下的問題,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在污染環境并威脅著食品的安全問題。
化肥用量的增加導致資源浪費和巨大的面源污染,使得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迫在眉睫。農戶的經濟行為在減施化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內外許多學者(例魯禮新,1987;Nunez etal,2004;張欣,2005等)對農戶經濟行為進行了研究,認為農戶的經濟行為目標、收入、種植作物結構以及建業化水平等,對農戶生產要素的投入有重要影響。Nunez et al.(2004)通過Logit模型對美國Missouri和Iowa地區農戶有機肥使用意愿進行研究,發現農戶預期收益、農戶年齡、地區等因素對其有影響。
已有研究多從宏觀方面研究化肥的使用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忽略了農業的主體農戶們,農戶是農業的主體,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我國目前雙層經營的體制下,小規模農戶依然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小規模農戶組織化程度低,這是導致施肥難以監管的重要原因。本文通過對農戶對施肥量的感知研究,研究農戶本身對化肥施用情況的感知,進而找到其影響因素。
1 研究假設與模型選擇
1.1 研究假設與影響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戶的經濟行為在發生變化,與此同時,農戶經濟行為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西奧多·舒爾茨認為農戶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傳統農業(在有機械動力、化肥、生物技術投入以前)中,農戶充分利用了所有資源,使得他或他的家庭獲得最大效用。后來發展到“風險厭惡理論”,在考慮農戶行為時引入了風險和不確定。隨著農戶經濟行為的發展,出于農戶追求的目標差異,可以將農戶分為“市場農戶”和“生計農戶”。對于小農戶,更多的是生計農戶,生產糧食主要為提供口糧。所以這種農戶的追求是風險最小化,以期望未來收成的穩定。
農戶化肥的施用量與農戶經濟行為有密切的聯系,本文基于農戶追求風險最小化原則,考察農戶化肥減施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結合已有文獻研究方法和調研問卷,在分析農戶對化肥施用量感知的影響因素時,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引入模型中的解釋變量主要分為2類:
(1)戶主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戶主年齡和受教育年限。戶主的年齡,對化肥的施用量的敏感程度難以確定。一般來說,戶主的年齡越大,種田時間越長,對于化肥的施用基于自己常年累月的經驗,可能對化肥施用量不敏感。農民的受教育年限越長,教育程度越高,接觸的信息相對較多,對化肥的認知更全面。則可能對化肥的施用量越敏感,更能感知化肥施用量偏多,即對化肥施用量的感知有正向影響。勞動類型對化肥施用量感知影響方向難以確定。
(2)家庭及生產經營特征,包括外出務工人數、勞動力人數、家庭經營耕地面積。化肥作為促進糧食生產的主要生產要素,存在對勞動力的替代情況。當農戶發現勞動力較少時,會想到多施用化肥,以此來替代勞動。家庭耕地面積越多,農戶施用化肥則會更多。
1.2 模型的選擇
Logit模型通常用于因變量為分類變量的回歸分析,將因變量通過Logit轉換成分類變量的概率比。由于本研究中農戶對化肥施用量的認知為過量和不過量,為一個二分類變量,所以,本研究選擇Logit模型對影響農戶降低化肥施用量的因素進行分析。
其中表示戶主年齡,表示受教育年限,表示外出務工人數,表示勞動力人數,表示2016年家庭實際經營耕地面積。
2 數據來源與實證結果
2.1 數據來源與樣本基本情況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16年對湖北省農戶的調研。通過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經過后期整理和分析,共得到有效問卷200份。
樣本數據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通過對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得到樣本地區農戶戶主平均年齡為51.79歲,說明戶主以中老年人為主;戶主受教育年限平均數為7.26年,略高于小學文化程度,說明農業勞動力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家庭經營耕地面積平均每戶0.32hm2,耕地面積相對較多。
2.2 實證結果分析
通過研究結果發現,各項系數在95%置信區間下均顯著。根據估計結果,農戶對化肥施用量感知的影響因素總結如下:
(1)戶主基本特征。年齡對農戶化肥施用量感知呈現負向影響。農民的年齡越大,由于長久的種田經驗,施用化肥已然形成習慣,對化肥的施用量變化不會很敏感。受教育年限系數為正,對農戶化肥施用量感知具有正向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一般情況下擁有更多的知識,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對化肥施用量的變化會相對較敏感,感覺化肥施用量過量。
(2)家庭及生產經營特征。外出務工人數對農戶化肥施用量感知呈現負向影響。已有研究表明,農戶存在用化肥來代替勞動力的情況,家庭中外出務工較多,會傾向施用更多的化肥。勞動力人數、耕地面積對農戶化肥施用量感知具有正向影響。耕地面積越多,農戶需要更多的化肥,在化肥上的支出則越大,這種情況下,農戶更容易感知化肥施用量的變化。
3 總結與政策建議
通過調研發現農戶普遍認為目前化肥施用量不過量。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其影響因素有戶主年齡、受教育年限、家庭勞動力和家庭耕地面積。為了促進農戶減少化肥施用量,現提出建議如下:
(1)大力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通過研究發現目前農業從業人員年齡較大,知識水平相對較低,不易接受新的技術,種田方式仍然基于自己的經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國家近年來大力提倡的,引導新型人才到農村去,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助于實現規模經營,降低化肥量的使用。
(2)加大施肥教育工作。通過研究發現,農戶的受教育程度較低,施肥量主要取決于以往經驗,并沒有考慮到具體的施肥營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化肥產品也在發生變化,合理施肥科學施肥是增產的關鍵。加大施肥教育工作,有助于幫助農戶科學施肥,從而有助于減少化肥的使用。
(3)有機肥補貼。研究發現農戶施用有機肥較少,主要施用化學肥料。通過對有機肥補貼,有助于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并且相比于化學肥料,有機肥對環境的污染作用較小,有助于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 史常亮,郭焱,朱俊峰.中國糧食生產中化肥過量施用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04):671-679.
[2] 楊慧,劉立晶,劉忠軍,等.我國農田化肥施用現狀分析及建議[J].農機化研究,2014,36(09):260-264.
[3] 仇煥廣,欒昊,李瑾,等.風險規避對農戶化肥過量施用行為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4(03):85-96.
[4] 欒江,仇煥廣,井月,等.我國化肥施用量持續增長的原因分解及趨勢預測[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1):1869-1878.
[5] 魏欣,李世平,張忠潮,等.基于農地產權制度視角的農戶農業面源污染行為分析[J].農村經濟,2012(05):108-112.
[6] 李明哲.農田化肥施用污染現狀與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05):65-67.
[7] 張智峰,張衛峰.我國化肥施用現狀及趨勢[J].磷肥與復肥,2008,23(06):9-12.
[8] 古玉麗,喬歡歡.我國糧食產量與化肥使用量之間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10):12-13.
[9] 張欣,王緒龍,張巨勇.農戶行為對農業生態的負面影響與優化對策[J].農村經濟,2005(11):97-100.
[10] 魯禮新,馬昌河,魯奇.水城縣沙坡村農戶經濟行為調查研究[J].地理研究,2004(02):2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