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萬寶
摘要:體驗式的城市濕地公園設計研究體現了從傳統注重濱水空間的形式,開始向人的身體與濱水空間的和諧互動關系轉變。施密茨身體現象學蘊含著豐富的體驗觀,他認為在生理性感官知覺之外,還有身體性知覺。借助相當普遍的、人們隨時可以遇到的或在記憶中喚起的生活經驗來校正基本的表達方式,并用它們清晰的定義形成概念。施密茨的新現象學不僅僅將身體的感知局限在五官等感官器官中,更強調身體作為整體的體驗最真實世界的聯系,建立了一個真正可以被稱為身體哲學的新現象學。筆者試圖從身體的維度出發,借鑒施密茨的新現象學的相關理論,探究身體的體驗、記憶和城市濕地公園與濱水空間的營造關系。
關鍵詞:現象學;體驗;濕地公園;景觀
中國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8)06-0063-02
1現象學對于當代景觀設計的反思
現象學的詞匯始于希臘文,剛開始主要是用來研究可觀事物之外的表面現象的學科,現在它可以進入到現代建筑、景觀設計領域成為用來批判與與反思的另一種優先視角存在,主要是基于一直存在對于技術崇拜的的科學理性是否可以決定設計與人的關系,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就已經受到了全面的質疑[1]。那么設計如何回到“一切從身體出發”,從而來搭建與人存在相關的意義和價值體系,這是目前引起設計界全面關注的問題,所以它需要利用哲學作為媒介的作用,來反思設計怎樣為人的存在服務的問題。其次,基于體驗式城市濕地公園濱水空間的研究與施密茨的身體現象學,兩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關性,因此能否通過研究施密茨的身體現象學理論來探尋到濱水空間的規劃與發展可借鑒的地方,是筆者研究的主要切入點。所以,本文希望通過借助現象學理論來推動城市濕地公園的濱水空間設計研究與發展。
2身體感知與濱水空間的營造氛圍
2.1施密茨的現象學與身體感知
身體與空間可分為身體的感知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施密茨的現象學理論認為身體綜合知覺、整體體驗與空間的關系。生理器官會同時接收到日常空間中的事態,并不是單獨孤立的。如水空間通過對人的五官與皮膚等身體部位帶來多重的感知與體驗。那么在成都江按湖濕地公園景觀項目設計中,游園者的體驗上不僅僅局限于視覺,公園給游客帶來的還有觸覺與嗅覺上的體驗。首先人的觸覺能夠使身體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同石材與木材給人帶來厚重粗糙與親切柔和的感覺一樣。在游園中人對景觀材料真實的觸覺,增加了游客對環境的體驗感受。濕地公園濱水空間中最常見的觸覺感受是足部對漫步于景觀中材質的感覺。濱水空間中對于草地、石板、木板水泥等不同材料的運用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于某些特定的景觀場所賦予特定的材料,給人帶來一種親切感,激發人的向往體驗。如在濱水區域鋪設木質平臺與木質棧等可以激發人去做一些親水性的活動,岸邊淺水區域鋪設大小不一的石塊,會激發人的童心,脫去鞋子與水面互動。木板、石塊不同的材料肌理營造出豐富的觸覺和視覺的體驗感受[2]。
2.2濱水空間的營造氛圍
在溫哥華城南部的濱水空間設計項目中,非常注重周邊居民的感知程度,除此之外還融入了市民對城市的記憶,所以在公共性設施的引入上與城市居民的歷史脈絡相吻合。從而激發起與市民的情感共鳴,來增加周邊居民對濱水空間區域的歸屬感。這種濱水景觀空間是在市民情感感知與集體記憶進行設計基礎上開發的。對城市的歷史記憶的尊重與保護,促使濱水空間營造的記憶沉淀,讓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喚起記憶感知的源泉。如何重新構建人的身體與場所之間的關聯性,進而來回歸到事物現象學存在的本身是越來越多的現象學者所呼吁關注的。施密茨的身體現象學理論在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的基礎上,考慮更多的是人的經驗、體驗,這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發展體驗式景觀設計。
3入身交流與空間秩序的營造
3.1入身與情的境交流
體驗式濱水景觀設計,重要的是要人在與景觀中的行為。在施密茨的入身理論,路徑秩序與身體行為之間是有聯系性的。空間的營造在很大程度上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人在空間中是具有一定的自發性的行為,這也影響了使用者在空間中的體驗感知。所以,自發性行為可以產生互動,從而很好的促進了人在建筑中的體驗,這種反應是身體對周圍環境感知后的自發性行為。在成都江安湖濕地公園濱水景觀設計項目中,濱水廣場就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提供人與自然之間精神交流的媒介空間,其材質、流線、造型等都能夠給身體以一定的暗示,這與人的生活體驗的記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分析其節點設計,游人通過木質棧道后進入廣場,在這個路徑移動的過程中給人幽靜、半封閉的空間感受,這是由林間植被遮蔽光線和視線形成的,反之濱水廣場給游人帶來的是寬闊、開敞的感受,所以會形成不同空間的體驗,包括濱水廣場中紅色的雕塑,具有非常強的導視作用,讓人產生散步、攝影、休憩等精神活動,進而身體感知將記憶和空間氛圍結合,誘導人在空間中的一些自然的行為,給自發性也提拱了更多的可能性。
3.2空間秩序的營造
紐約的高線公園設計項目中最初是為了展示高線的凄涼之美,設計團隊希望將工業運輸設施改造成為后工業時代的休閑設施。所以將廢棄的鐵軌作為主要的元素,來引導游客的參觀流線。鐵軌接駁工廠、倉庫的上層樓面展示的是高線公園作為“交通生命線”時期的空間特征。在對于公園的開發為了使其被賦予意義,空間的特征得以延續,所以在一期的開發中保留了一個南端跨線建筑和兩處跨線老建筑。這些鐵軌也并沒有做很好的保護,讓其保持銹跡斑斑的最初狀態,這樣的設計表達手法,有效的保留了原有城市的記憶,讓游園者行走時有不一樣的體驗感知。基于體驗的城市濕地公園濱水空間景觀設計,試圖借助施密茨的身體現象學研究理論,來獲得更多身體性的知覺。以往傳統濱水空間設計考慮更多的是以視覺效果為出發點,而忽略了身體感受與場所設計的關聯性。以現象學理論為媒介,可以激發人在場所時活動的欲望,利用身體性的感知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來調動人與環境的互動,從而更好的來營造特色的濕地景觀氛圍,這種預先設定體驗場景的塑造主要是探索人與景之間如何存在的關聯,從而誘導人在空間中的行為。
4身體記憶與濱水空間的情境化
城市濱水景觀通過似曾相識的氛圍的營造,從而喚起參與者對過去經歷的記憶,來引發空間中身體交流與體驗。日常中經歷過的一些空間記憶片段會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如空間的感知、行為等體驗這些記憶包含了身體在情境中。通過空間中的感知喚起對過去日常生活情境的記憶時,空間在情境的記憶碎片中變化,生成于連續性的構建中,人們便會對當下的空間產生親切感。因此空間情境化既是記憶中的過去,同時也是目前的感知,在記憶性的空間中,隨著記憶的碎片而建構于空間片段化的場景會讓人印象深刻。日常生活的體驗同時也喚醒記憶中的情境碎片從而拉近身體與空間的距離。空間中的情境體驗在貝律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空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作品也體現出了貝律銘先生兒時對蘇州印象與園林建筑的記憶。觸景而生情,因情而生境,在借景與造景的手法上,運用氣韻完成傳統園林的現代演繹。在曲直婉轉的石橋上移步異景的空間處理手法,使得游客在情境中油然而生。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建筑空間設計者王澍先生,也是充分展現了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懷,這樣的寄情山水的情境體驗常作用于個人集體的記憶中。感受空間的情境變化可以用游歷的方式來體驗傳統文人氣質的山間意向。
人與外界的對話變為可能是因為身體的語言性,身體通過語言來與外界交流溝通是梅洛.龐蒂觀念。在羅斯福總體紀念園利用了雕塑、水景、植被等景觀元素來營造平行空間的布局手法,來喚起對記憶片段的情境化氛圍。從造景手法上分析瀑布水景及綠植的搭配給人一種輕松的氛圍感,這是總體上任的初期。其次在垂直向上的柱式添加了具有特色的圖騰,還有一些紅葉的植物樹木,營造出了緊張氣氛這是經濟恐慌時期的場景。同時散亂的花巖石和轟鳴的疊水瀑布反應出了在那個時期的不安。又在收尾的處理時采用靈動的水景搭配黑松,這也預示著隨著戰后新時代的必將來臨[1]。整個劇情的內涵,人們通過參與、交流與互動形成的體驗空間。在紐約高線公園的項目中為了呼應歷史的情境,其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廢棄與再生,通過關鍵詞去尋找適應的空間情境,這種熟悉感也會讓游客的從身體油然而生。高線公園為了營造“荒草涂鴉”時期神秘的慌棄狀態。所以在鐵路停運以后的很多自然場景如植物和鳥類肆無忌憚的生存行為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這也是可以作為喚起城市居民對場所歷史記憶情境化的錨固點[4]。其中部分鐵軌被淹沒于植物中,草木與混凝土還有鐵軌混合在一起,細節和質感激發起了身體的視覺和觸覺,帶有時間痕跡的材質展現于參觀者的面前是經過了設計者的精心策劃,同時也喚起了參觀者的記憶對于鐵路的熟悉感。曾經的體驗記憶可以作為設計的構思點,進而通過運動空間的物質設計與身體感知相結合,來誘發身體的親切感。
5結語
當今信息科學技術發展的非常的迅速,對于事物的內在本質的漠視也是因為這種過度的技術工具理性帶來的危險之一。所以人的身體體驗在此背景下被大量趨同性景觀的催生忽略。城市濱水空間能否做為具有意義的場所,還是一種符號元素與消費的工具,是促使人類對科學技術進行反思的,施密茨的身體現象學認為在生理性感官的知覺之外,還應該有身體性的知覺。施密茨強調的是身體以整體的體驗方式與真實世界聯系,從而建立身體哲學的新現象學。運用現象學方法進行全面描述,試圖在此基礎上構成日常體驗基礎的感知、意義和情感維度,借鑒現象學的意向結構研究成果,可以推動研究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研究。研究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理論與體驗式城市濕地公園濱水空間設計可以為當代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的濕地與濱水景觀設計提供可借鑒的理論方法。
參考文獻
[1]湯新星,孫湘明基于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的體驗式景觀設計研究[J].湖南省社科院出版社,2015.
[2]吳疆基于體驗的城市濕地公園濱水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2017.
[3]顧月明身體的城市空間——從施密茨的新現象學出發解讀紐約高線公園[J].北京:建筑技藝,2016.
[4]辛穎基于建筑類型學的城市濱水景觀空間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5]趙劉現象學視角下旅游體驗的本體描述與意向構造[J].江蘇:旅游學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