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瑾
[摘要]為加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切實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7年,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牽頭成立四川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依據教育生態學原理,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整合西南地區農業企業、涉農行業資源,搭建“政、行、校、企”多元合作發展平臺,構筑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生態體系,朝著“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共同愿景,創新合作模式,精耕合作領域,合力培植合作品牌,形成具有生態體系的職教集團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業;職教集團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和重組,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的要求,四川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積極營造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生態,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生態體系。充分發揮組合效應和規模效應,促進教育生態資源共享,優化教育生態資源配置,共同培育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著力服務四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1 創新體制機制,夯實集團化辦學生態體系基礎
1.1 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
2012年,集團牽頭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開展混合所有制辦學。通過共建四川省首個混合所有制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創新教育生態辦學體制機制,與“農字號企業”四川旺達集團組建成立旺達豬產業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成立了旺達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理事會下設旺達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管理委員會,通過專業委員會,校企共同確定招生計劃,制訂旺達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全面負責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校企合作,雙元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與管理。
1.2 建立校企聯絡員互派制度
制定了《集團教師實踐(掛職)鍛煉管理辦法》,建立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工作、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為主要內容的校企聯絡員互派交流制度。明確了兼職教師的任用和管理過程中主要問題的解決辦法。建立教師、專家、企業技術人員及高技能人才資源庫,組建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開展人才交流,定期組織學術專題報告、農學專業技術研討、結對聯系交流、企業專家與技師進課堂授課、專業教師進企業掛職工作等活動,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提升師資團隊的雙師素質和整體實力,實現教育生態平衡。
1.3 探索現代農業職教發展生態
一是按照互信互惠、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搭建多方合作發展平臺,促進校企之間的合作發展,進一步提高畢業生就業穩定性,校企聯合招生-就業聯動新模式,“農業人才計劃”與其中12家集團內涉農企業聯合招生,實行定向定制培養學生143名。 二是宣傳、執行國家省市有關農業產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在集團體系內統籌規劃產學研功能布局,培育產業發展環境;四川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與四川省教科所、集團內涉農中職學校成立了四川省農林牧漁類中職類教育指導委員會。三是人才培養與服務,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與農業類央企、區域優質企業在共建“技術協同中心” 、“生產性實訓基地”等方面深化合作,采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理念,采用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先后開辦了“旺達班”、“緯創班”、“大北農班”等定制(訂單)班逾2000人,形成校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職教生態育人機制,專業建設進入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軌道。四是共同組建技術開發與服務團隊,推動科技項目聯合申報與攻關、技術研發、技術咨詢與培訓等技術服務活動的廣泛開展,實現協同創新,促進技術成果的推廣與轉化及產業化;并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2 創新合作模式,拓寬集團化辦學生態體系廣度
2.1 校地合作,培養本土實用型人才,推進現代農業職業教
育生態體系落地生根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自2013年起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實施“百千萬康巴英才”工程,截至2017年,校地合作共同培養甘孜州“1+2”訂單定向學生188名。深化校地合作新模式,為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換等服務。“1+2”訂單定向班按照“單列計劃,定向招生;單獨劃線,單獨錄取;簽訂協議,定向就業;多方資助,優質培養”的模式實施。即藏區高中畢業生入校前通過公務員考試,考試合格者取得高職文憑,畢業后回到原簽訂協議的單位工作。“1+2”培養模式旨在為藏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基層“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本土實用型人才。
2.2 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助推現代農業職業教
育生態體系穩步實施
2.2.1 校企合作舉辦訂單定向班。按照“校企合作、全程參與、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集團牽頭學校與旺達集團、四川巨星集團、大北農集團等企業深度合作,共建“旺達班”、“巨星班”、“大北農班”等訂單定向班,在聯盟內開展職業指導與就業咨詢、協調就業。視區域內農業產業發展,根據用人單位的個性化需求定制培養人才,提供企業所需人才的技術儲備,滿足產業規模擴張對人力資源增長的結構性需求。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2.2.2 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2015年,集團牽頭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之一。以此為契機與四川省蘭花學會、無錫漁愉魚科技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共建學徒制。深入推動專業與產業、崗位對接,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等五對接。在傳統拜師儀式基礎上,創新形成“朗誦拜師貼,行拜師禮,師徒互贈信物,師傅訓話,贈語和加勉”的拜師儀式。
2.2.3 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將企業生產項目引入校園,企業選派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改革等工作。學生以企業員工身份開展生產,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結合。真正實現學生兼員工的雙重身份,強化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就業與成長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2.2.4 校企合作助力科研服務。充分發揮“人才”“智力”“技術”等優勢,將應用技術與產品研發相融合。與中牧、邑邦等企業共建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機構,不斷擴大服務功能,拓寬應用研究領域,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與中牧集團共同研發的新型飼料——玉米漿小胎蛋白,填補了四川玉米漿精深加工產業空白,產品產值達到原料產值的10倍。
2.3 校校合作,建立協同發展新路徑,凸顯現代農業職業教
育生態體系實施成效
2.3.1 開展中高職貫通培養,扎實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教育生態。為打通中高職人才培養通道,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牽頭與溫江區燎原職業技術學校、都江堰職業技術學校等8所中職學校達成集團化辦學協議,積極探索“3+2”五年一貫制培養、“3+3”定向單招培養機制。雙方在專業建設、師資互派、專業實訓、學生管理、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逐步建立適應需求、有機銜接、多元立交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生態體系。
2.3.2 開展教育精準扶貧,扎實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教育生態。集團與冕寧縣職業技術學校、會理現代職業技術學校、鹽源縣職業技術中學校、阿壩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達成教育精準扶貧協議。通過管理幫扶、師資幫扶、教學幫扶,輸出管理經驗、人力資源、教學標準,帶動中職學校專業建設和學校改革發展,促進區域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整體提升。
3 強化服務功能,彰顯集團化辦學生態體系優勢
3.1 開展科技惠農服務,助力新農村建設發展
集團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立足四川,輻射西南,積極開展技術指導、項目幫扶、產業規劃等活動。與相關市、縣、區政府,農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密切合作,整合農業產業鏈條多方資源,搭建新農村建設聯合體。組織專業教師、企業專家、創業導師深入基層對農業技術人員、專業合作社和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惠及百姓超3萬人次。主動結合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協助青白江、簡陽市等地鄉村開展農業、旅游產業規劃。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自主選育的雞品種“農鳳雞”在成都簡陽、廣安武勝縣等貧困地區推廣飼養,免費提供雞苗、培訓養殖大戶和扶貧對象,貧困戶“以雞入股”養殖大戶,出欄后按比例分紅,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針對青白江區福洪鄉產業結構調整,推廣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自主知識產權的果樹新品種——“海棠紅杏”,建成1000hm2優質杏基地,幫助福洪杏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每戶增收5000元,該案例成功入選教育部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3.2 開展品牌培訓活動,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為服務“三農”、培養新型農業人才,構建一主多元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體系,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整合“四川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四川省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成都市移民培訓基地”“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等優勢資源,與四川農業大學、成都市農林科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成都廣播電視大學、成都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的專業機構——成都農業職業經理人學院。實行政府主導、院校承辦、行業協同、企業參與的運營機制。通過短期培訓、學歷教育、遠程教育等方式,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打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為推動四川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目前,已為全省培訓6000余名農業職業經理人。成都市評選出的2015年首屆“十佳”農業職業經理人中,有8人在成都農業職業經理人學院接受過專門的學習培訓。
3.3 依托雙創優勢資源,共育精英職業人才
2015年,集團牽頭學校成立了成都農業創客學院,發揮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團隊優勢,以市場化、標準化、現代化的職教發展思路聯合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2016年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成都農業創新創業聯盟,并將聯盟總部設置在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聯盟通過建立線上交流平臺和線下組織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業創客提供交流合作、金融支持、創業輔導、技術支撐和人力資源等服務,助力創新創業成功步伐。通過實施“155工程”,探索“創客”培訓新路徑,著力打造“農創匯”綜合品牌,建立創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農創空間、創新創業聯盟、創新創業俱樂部、創新創業研究所五大創新驅動載體。從創業意識、創業課程、創業實踐、創客孵化、創業研究等五個方面實現面向全體、融入全程、結合專業、校地合作、產教融合的創客培養目標。依托崇州和彭州建立的以種植業為主的現代農業創新創業示范園區,以養殖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成立糧油、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水產、農村電商及營銷策劃等6大類導師團隊,開展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政府主管部門和學院給予資金、技術、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扶持,有效提高學生創業成功率。截至2017年1月,服務企業320余家,累計孵化企業50余家。據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權威發布,學院畢業生三年后自主創業比例高達13%,高出全國高職畢業生創業比例十個百分點。
3.4 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利用集團優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著眼職業教育國際化。先后與荷蘭威林頓應用科技大學、英國拉夫堡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美國西北理工大學、新加坡PSB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新西蘭南方理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老撾北部農林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等職業院校合作,開展“3+1”專升本、中外合作國際班等項目。與臺灣中州科技大學等學校開展師資培訓合作,組織全省高職院校參加臺灣技職教育體系借鑒及景觀、園藝、觀光休閑專業課程開發與設計培訓。積極協助集團副理事長單位成都邑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老撾國防部農業生產局簽訂《現代農業科技開發合作備忘錄》,與老撾占巴塞農林學院簽訂了《“學術協作、交流”備忘錄》等戰略合作協議,為老撾項目的實施和長久發展提供雄厚的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2016年,正式啟動老撾北部農林學院師資培訓、學生培養等工作,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參考文獻]
[1] 顧馨梅,吳志娟,沐衛萍.城鄉統籌視角下職業教育生態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28):23-24.
[2] 謝宗曉,林潤輝,李康宏,等.協同對象、協同模式與創新績效——基于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6(01):63-64.
[3] 朱愛國,李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職教論壇,2016(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