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
【摘要】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和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擺脫固有的習慣經驗的禁錮,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否則學生就不可能對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我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感性激發有效性呢?下面筆者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營造情感體驗氛圍
從心理學角度講,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對人的情感起感染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通過圖畫、錄像、音樂、動作及語言描述創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下,感受文中的情感,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收到震撼心靈的效果。如我在執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出示周總理的照片,當學生看到周總理的照片時,肅然起敬。在教學重點時,我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對內容理解更加清晰透徹。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又出示了總理的遺像,配以視頻《你是這樣的人》,當看到總理昔日的音容笑貌,看到總理工作的一個個場景,學生這時飽含著熱淚,眼中充滿了敬佩,充滿了感激。恰當地為語文教學創設情境,不僅能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課文的主題,同時也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
二、通過朗讀,積蓄情感體驗
我們知道,朗讀也是學生學習語文基本功的一個重要體現,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本,深入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是學生滿懷深情、踏上語言的橋梁,是會見作者并觸摸心靈的過程,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進行“入戶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感整合與生成。教師如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我第一次要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復雜內心活動時,只引導學生體會阮恒的心理活動,生怕學生不知道這里寫出了阮恒矛盾痛苦的心情,因此,我便“全程包辦”,把我的感想、體會一股腦兒灌給學生,如釋重負,但沒想到收到的效果是那樣的蒼白無力。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時,我又經歷了一次這樣的痛苦,無論我怎樣充滿激情地范讀,如何絞盡腦汁地啟發,學生的朗讀總是不能進入激情投入到境界中。
課后,我埋怨我的學生起點不高、悟性不強,經過深入的思考、深刻的體會,聯想到平時的教學,也往往是我沉浸于課文中。因此,在第二次教這句話時,我先讓學生自讀,然后用一組訓練來給學 生一個情感體驗的臺階:孤兒院里沉默著,大家心里想——阮恒想到——,舉起了小手;想到——忽然又放下去;他對想到——,再舉起了手。我抓住“顫抖—舉起——放下—舉起”幾個動詞,引導學生體會他的思想斗爭,但為了救小姑娘,最后還是下決心舉起了手來。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再讓學生讀,通過學生個人讀、教師范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讓他們讀好了這句話。此時學生仿佛一個個成了小阮恒,這時能從學生的聲音里感到學生被小阮恒感動了。若不是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倘若我又是“濤聲依舊”,這樣的氛圍我不敢奢望。
是啊,我們不為學生營造情感體驗的氛圍,他們怎么能有足以支撐住朗讀的激情呢?情感它不是一下能達到高潮的,是一點點積蓄起來的,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去自主把握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開發情感的源流,蓄積情感的“儲備量”,教給學生體驗的方法,培養學生較好地表達情意醞釀情勢。
三、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課堂拓展對于語文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當前,拓展語文學習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
愛迪生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是學生對價值有好的理解并且產生熱情,他必須獲得對美的和善的有鮮明的辨別力。”拓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對于課內教學,課外閱讀有著更廣闊的世界、更多的類型,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啟迪心靈,陶冶情操。拓展能幫助學生開拓全新的認知領域,領略精妙的藝術世界,充實心靈,豐富他們的精神,帶來愉悅,這是學校和老師進行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徑。
如我在執教老舍《草原》時,要激發學生對內蒙古大草原美好風光及風土人情的贊美之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在講完這篇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討論了我國的民族風俗習慣,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團結,親如兄弟,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穩定。
總之,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情感和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