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松 戚少燕
摘要 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新形勢下匯聚優質農業科技資源、集聚精干農業科研力量、解決重大關鍵技術瓶頸的農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的一種嶄新平臺,是一個多主體聚集、多資源聚合、多力量聚力的農業科技聯合體,是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支撐力量。建設好、維護好、發展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契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吻合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發展趨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耦合農業科研一般規律,迎合農業科技人員期盼。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堅持“開放、流動、協作、競爭、共享”的運行模式,倡導“愛農、奉獻、擔當、務實、包容”的文化價值,踐行“用心、用情、用智”的工作理念。
關鍵詞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7-0225-03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
ZHANG Yusong1,QI Shaoyan2
(1.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Hefei,Anhui 230001;2.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ffic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31)
Abstract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of Anhui Province is a brandnew alliance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which owns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powerfu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the ability of solving key technology bottleneck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The system is also the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aggregation of multiorganizations, multiresources, multiforce. I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ce for realizing strong agriculture, rural beauty and peasant wealth.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complies to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upled with the general rule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ets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The system employs the chief expert responsibility, adheres to the operation mode of “openness, mobility,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sharing”, advocates the cultural value of “loving agriculture, dedication, responsibility, pragmatism, and tolerance” and practices the work concept with “heart, emotion and wisdom”.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Industrial technology;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簡介 章玉松(1977—),男,安徽東至人,農藝師,從事農業科技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8-31
為貫徹落實2005、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農業部、財政部圍繞在不改變現有管理體制下,加速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切實增強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這一主題,在長時間調研醞釀的基礎上[1],經國務院同意,于2007年4月9日,會同科技部等九部委印發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案》(農科教發〔2007〕3號)。
根據《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案》要求,農業部、財政部會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后,結合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提出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國家體系”),著力解決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等突出問題,以此帶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支撐現代農業發展。2007年12月21日,農業部、財政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國家體系啟動大會,開啟了國家體系建設新征程,首批建設10個體系,2008年10月,第二批再建40個體系。至此,國家50個體系的“基本盤”形成,并延續至今。
為主動銜接國家體系建設,更好地滿足地方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包括安徽省在內的全國各省積極響應,陸續建立本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1 發展歷程
回顧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省體系”)建設歷程,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
1.1 艱難起步
正可謂“好事多磨”。國家體系自2007年底啟動建設后,安徽省就開始籌建省體系,在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的謀劃、溝通、醞釀之后,于“十五”收官之際,省農委、省財政廳啟動了省體系建設[2-3],2010年9月,遴選了16個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2011年1月,組建了以首席專家領銜的16支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吸納了105個農業科研、教學部門、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業企業,凝聚了315名農業科技人才。至此,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省16個產業技術體系[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生豬、肉牛、奶牛、肉羊、家禽、水產(蝦蟹)、茶葉、蔬菜、水果、蠶桑、中藥材]正式宣告建立。
1.2 艱辛維持
正可謂“行之為難”。必要的經費扶持,是維系省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省體系在2010—2013年時常面臨著“沒飯吃、吃不飽”的窘境。2010和2012年為“借糧糊口之年”,每年從合蕪蚌試驗區專項資金切塊800萬元,每個體系僅50萬元;2011年為“斷炊空腹之年”,沒有安排資金;2013年為“野菜充饑之年”,從他處臨時調劑160萬元,每個體系區區10萬元。這一局面的存在直接導致省體系規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推進不深入、服務成效不顯現,進而導致省體系始終處在低水平的基本維持階段。
1.3 自我革新 在“十三五”開局之時,安徽省農委以主動適應和有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問題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按照“縱橫結合、雙軌并行”的思路,于2016年初,對原16個產業技術體系進行了調整優化,在全國率先建立“十字型”架構的15個體系網絡,即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的12個縱向體系+跨產業、跨領域的3個橫向體系,聘任了15位首席專家和6位副首席專家,集聚了16家名院、名校、名企的195位知名專家,設置了遍布全省16個市73個縣(市、區)的176個綜合試驗站[4-6]。至此,新的省15個產業技術體系(水稻、小麥、玉米、油棉、生豬、家禽、牛羊、水產、蔬菜、果樹、茶葉、蠶桑中藥材、農業信息化、農機裝備應用、農業生態環保與質量安全)宣告建立。
此次調整優化過程,是一次革故鼎新、自我完善的過程,是一次架構重塑、力量重聚的過程,是一次與時俱進、聚焦發展的過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2 組織架構與運行模式
2.1 組織架構
本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則,在借鑒國家體系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建立省體系組織架構,即每個體系由研發中心和綜合試驗站2個層級構成。研發中心(不作為法人單位)主要依托省內的省部屬涉農高校、科研院所、重點涉農企業建立。綜合試驗站主要依托市、縣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技推廣機構和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7-8]。
以省蔬菜體系為例,依托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建立蔬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按照支撐性強、兼容性好、力量均衡的原則,在研發中心內設置4個設置功能研究室,每個功能研究室由2~5名崗位專家組成。根據全省產業發展布局和區域生態特征,按照代表性強、基礎性好、積極性高的原則,依托江淮園藝種業、宿州市農業科學院、蕪湖市種子管理站等建立16個綜合試驗站,進而構成了研發中心→功能研究室→綜合試驗站的蔬菜體系組織架構,建立了首席專家→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站長的蔬菜體系人員網絡。
2.2 運行模式
省體系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每5年為一個周期,實行“開放、流動、協作、競爭、共享”的運行機制。運行路線是:銜接交融(行業體系與專項體系相互貫通)→明確任務(根據產業發展的現實迫切需要和未來重大需求,在深入調研、廣征意見、充分論證、反復推敲的基礎上,確立任務)→落實任務(以合同書形式把任務細化分解到崗到人,層層傳導壓力)→績效考評(每年度對體系人員進行績效考評,實行動態管理)。
3 核心要義與主要特征
3.1 核心要義
就是“一不破、一建立”,即在不打破現有農業科研、教學及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和隸屬關系的前提下,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建立一個首席專家領銜的農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的嶄新平臺,一個以首席專家為核心的多資源聚合、多主體聚集、多力量聚力的農業科技聯合體。
3.2 主要特征
就是體現了“三個一”。一是一條線。即明確了產業產前產中產后三大環節和每個環節的關鍵點位,形成了清晰的產業系統性技術鏈條。二是一機制。打破選題立項與最后評價都是在專家內部循環這一現象,建立了任務來源于生產實踐,成果應用于產業需求的新機制。三是一體化。搭建了農業科技資源大整合、人才大聯合、攻關大協作的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平臺。
4 存在的問題與未來走向
4.1 存在的問題
誠然,7年多來,省體系緊扣產業需求,積極主動作為,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從當前看,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維度。
4.1.1 從體系管理部門的維度看,職能定位不清,引領能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首先,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對體系究竟該走向何方、究竟該如何擔當、究竟該怎樣作為等問題缺乏深入思考、應對之招和有效之舉。其次,過去幾年是省體系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幾年,雖然以“1331”為主的省體系管理體系基本建立,但正規化、標準化、精細化建設還遠遠不夠,特別是體系的品牌化建設任重道遠,急需加強謀劃、加大力度、加快推進。
4.1.2 從體系自身建設的維度看,可謂良莠不齊、涇渭分明。15個體系工作開展很不充分不平衡,部分體系善謀、善斷、善為、善成,已成為榜樣、標桿、旗幟;部分體系工作弱化、退化、邊緣化,體現在定位不準、擔當缺乏、盡責不夠,部分體系首席專家重視程度不夠、精力投入不夠、應對招數不多,特別是在現有各項規章制度框架內,沒有做到“常管、真管、敢管”,也沒有做到“真抓、狠抓、實抓”。
4.1.3
從社會關注期待的維度看,體系存在價值有待進一步彰顯,作用發揮有待進一步凸顯,影響認知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面對鄉村振興這一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各界對體系的關注度更高、期待值更高,而體系該如何予以回應,該如何展現自己的新擔當、新作為、新貢獻,這是一個繞不開、避不了的現實拷問,也是一個需要管理部門和體系自身共同面對、共同發力解決的迫切問題。
4.2 未來走向 展望省體系發展未來,可以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4.2.1 對于體系管理部門,肩負著重要職責,必須按照“敢擔當、勇作為、不負托”的要求,馳而不息在引領導向和管理服務上下足功夫。
(1)校正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省體系存在的生命所系,價值取向是否正確、是否精確,直接關系省體系能否生存、生存多久。省體系主管部門要觀大勢、把方向、謀全局,要把體系建設放在鄉村振興這個時代背景下深入謀劃、重新定位、擔當作為。要把能否有力有效支撐產業興旺、進而助推鄉村振興作為體系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把能否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作為體系建設的根本目標任務,旗幟鮮明地樹起來,堅定不移地落下去,貫穿在體系建設的全過程、各環節。
(2)演好“三個角色”。一是勇于創新,扮演好頂層設計者角色,當好設計員。在這個角色中,要堅持“三高”(高站位、高起點、高標準)原則,建立以價值取向為引領、以目標確立為核心,以任務制定為重點,以制度完善為保障的路線圖,讓體系建設發展始終有向可行、有業可為、有章可循。二是狠抓落實,扮演好統籌推進者角色,當好施工員。在這個角色中,要堅持“十指彈琴”要求,按照“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的原則,把體系的“四化”(正規化、標準化、精細化、品牌化)建設一體考慮、一體推進、一體落實。三是改進方式,扮演好管理服務者角色,當好服務員。在這個角色中,要堅持“三不”(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定位,把管理與服務有機融合起來,做到管理上水平、服務真到位。
4.2.2 對于15個產業技術體系,背負著各方期待,必須按照“樹形象、創業績、比貢獻”的要求,始終如一在“一權兩力”上下足功夫。
(1)聚焦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支撐產業發展的話語權。有效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關鍵問題、緊迫問題,是體系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彰顯體系存在價值、體現體系作為的根本標志。各體系應強化問題和需求“雙導向”,努力做到本心不變、初心不忘、癡心不改,著力打好成果創制、試驗示范、科技服務、應急處置、決策咨詢5張牌。
(2)聚焦團隊建設,不斷增強團隊戰斗力。打造一支長期穩定、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精干高效、攻堅克難的創新團隊,是體系作用發揮大小的關鍵。一是強化擔當意識。自覺把責任裝進心里、扛在肩上。二是完善制度建設。建立配套齊全、相互銜接、務實管用的制度體系。三是加強績效考評。把考評作為加強隊伍建設的一把利器,強化結果運用,確保“肌體”健康。四是加強互動交流。讓大家時刻感受到體系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3)聚焦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把在社會各界是否有認知、在業內各方是否有好評、在系統內部是否有聲音,作為衡量體系影響力大小的重要標志。一是多領域參與。要在緊急時刻拉得出、用得上,在重大活動中有圖像、有聲音、有資料、有實物。二是多形式宣傳。既要注重傳統主流媒體作用,又要注重新興媒體作用。三是多層次對接。堅決摒棄單打獨斗、單兵作戰的傳統思維,牢固樹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協作意識。既要加強與部門間的橫向對接,也要加強體系間的縱向協作。
此外,對于產業主管部門,應當好“戰略支援部”,在情感上充分信任體系,工作上緊緊依靠體系,協同上大力支持體系。對于體系建設依托單位,應當好“后勤保障部”,在人員配備、時間安排、設施條件等方面為體系人員工作開展提供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財政部.農業部財政部關于印發《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農科教發〔2007〕12號[A].2007.
[2] 安徽省農委、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皖農科〔2009〕109號[A].2009.
[3] 安徽省農委、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皖農科〔2009〕229號[A].2009.
[4]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皖農科〔2016〕18號[A].2016.
[5]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暫行管理辦法的通知:皖農科〔2016〕20號[A].2016.
[6]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人員考評暫行辦法的通知:皖農科〔2016〕169號[A].2016.
[7]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人員考評細則的通知:皖農科〔2017〕146號[A].2017.
[8]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建立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三項制度一個平臺的通知:皖農科〔2017〕124號[A].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