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蓮
【摘要】為了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便需要老師根據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堅持將核心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辯證關系分析為出發點,深入解讀語文核心素養的本質內涵,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首先分析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十二五”規劃發展階段中,由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并對核心素養與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剖析,并將其作為課程標準中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堅持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作為切入點,以此來優化初中語文閱讀課堂。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需要老師根據學生學習的規律、語文學科的本質內涵進行合理建構,其內涵主要涉及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初中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素養,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以此來豐富精神生活和生活世界。其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指導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不斷學習語言,讓“學”與“習”相輔相成。因此,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不應該單純進行知識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母語情感,并將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語文課程的核心教學任務,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是思維發展與提升。思維是個體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情感反映,以各種不同的現象、概念、事物等要素為判斷,從而有效豐富學生的生成認知經驗。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思維模式的構建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所以需要學生系統地學習語文知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
三是審美鑒賞與創造。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將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作為重要內容。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是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母語學科,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更是文化存在的重要載體。從本質上分析初中語文學科教育過程,就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過程,所以學生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文字的形式來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多元對話,促進語言建構
在人類的交際過程中,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其中,美國的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語言是一種關系。”通過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其主要就是靈活應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能夠更好地交際。其中,語文閱讀教學就是通過采用合理的滲透教育方式,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課程的設計過程中,老師可通過文本研讀、活動體驗、問題研究的途徑來進行針對性培養,促進學生語言建構。
例如,在《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內容,與作者進行多元對話,這樣能夠讓學生在與作者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深入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其中,對于課文中“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這句話,便是作者在靜靜的聆聽自己的心跳之后對生命所產生的一種感悟。同時,作者還使用了“可以......也可以”的句型來強調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通過引導學生潛心分析文本,便能夠讓學生掌握作者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堅決不能夠讓時間白白流失,才能夠讓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通過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對話,便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富有愛心、殘而有志的杏林子,讓他們感悟“除了愛,我一無所有”的人生感言。其中,有一位學生在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后,在寫作的過程中直接寫道:“生命真的是一個奇跡!感恩父母給予我生命!我一定要倍加珍惜光陰,以便讓自己的生命能夠如燃燒般的火炬,變得非常精彩!”通過從這句話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出,孩子們領略了文字深層次的含義,所以在文章建構的過程中能夠水到渠成。
例如,在《春》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指導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字、詞運用,如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為例,學生可簡要分析“鉆”“偷偷”這兩個詞語,讓學生深入感受春天的生機盎然。通過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關注點著重放在語言文字的建構中,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深入實踐,促進思維發展
為了增強學生應用所學語文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好發展,老師便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有限的語文課堂教學時間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積累自己的語言使用量,從而達到增強核心素養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敬畏自然》這篇文章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思維品質。老師可引導學生就《敬畏自然》中的“人類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他發明了種種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億萬年的時間積累下來的寶藏——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質,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 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墳墓呢?”展開辯論:“為什么會敬畏自然呢?”針對這個話題,孩子們都積極地將自己的想法提出來,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理性的精神,樹立起良好的環保意識。
(三)尊重個性,促進表達提升
在新課程深化改革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該珍視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通過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從文本閱讀的角度出發,在閱讀與習作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從而將讀與寫緊密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活力。
例如,在《背影》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學生掌握:第一次見父親悲哀的淚,第二次見背影感動的淚,第三次別父親離別的淚,第四次想背影傷心的淚。這樣引導孩子們深入感悟文本的內容,使學生理解父母愛子女,子女理解、關心父母是家庭溫馨、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培養學生疼愛、關心和回報父母的美德。只有這樣,才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中學生的語言素養。
(四)精準把握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學科教育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任務。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正確處理好“照著講”和“接著講”之間的關系,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文化,有效實現文化傳承。一方面,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始終立足于傳統文化這個基礎性平臺,全面關注語文課程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有效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準確把握國際文化,科學定位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文化的融會貫通。
例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時,老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講解孟子、春秋的內容,讓學生先了解《魚我所欲也》的背景,再深入理解孟子的“舍生取義”道德主張,并將其合理的融入文章情境中,與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以便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五)合作教學,創新閱讀教學方法
作為初中閱讀教師,應注重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從而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各類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快樂,進而喜歡上小組合作。例如,在進行《論語》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便可將學生合理劃分為若干小組,然后讓各小組分別表演并朗讀課文內容,如針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便可由小組指派一名成員負責閱讀,而小組其他成員則負責表演。如此,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且同時將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在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語言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除了用一本書傳授語文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把語文課堂的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將知識與能力有機統一。因此,在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組織學生采取趣味性的活動,促進語言建構、思維發展、表達提升、實現文化傳承與理解,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參與豐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語言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程歡.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好家長,2017(32).
[2]沈凡.指導個性化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J]. 學子(理論版),2017(16).
[3]李晶. 信息時代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 新課程,2017(35).
[4]王婷.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2).
[5]范志剛.基于“核心素養”視角:培植學生“語文學習力”[J].中學語文,2017(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