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慧珍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教學科目。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全面性。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教學的重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認清當前習作教學的現狀,要根據教學現狀去選擇契合小學生心理活動的教學方式。對此,本文結合實際,淺談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的現狀與對策。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現狀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不斷深入,到了中高年段,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特別重視學生的習作教學。良好的習作教學,可以讓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斷提升。然而在實際的習作教學中,許多小學語文教師的習作教學方式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當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語文作文成績不斷下降。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自身教學方式的局限性,要投入精力去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工作,從而使小學生的語文習作能力不斷提高。
一、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的現狀
雖然當前許多小學已經開始重視中高年級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工作,然而許多小學語文教師的習作教學方式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的現狀堪憂。下面列舉當前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方式滯后
當前,許多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所采用的習作教學方法是比較滯后的。所謂滯后的教學方式,指的是教師通常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放在教學的被動位置,往往向學生灌輸了大量的習作技巧。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任何學習的主動性,總等著老師的灌輸,坐享其成的學習態度也養成了,這是難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習作能力的。而且這種滯后性嚴重的教學方式,還會讓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改革工作。
(二)不夠注重情感
作文教學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重視技巧。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讓小學生的語文成績有所提升,但是不能讓他們的作文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習作教學中注重情感教學。
(三)不夠注重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中的重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現今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這樣的教學意識,雖然在習作教學中加入了閱讀教學的內容,但是閱讀教學的方式還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形式化現象。除此之外,許多語文教師也沒有足夠重視課外閱讀,學生的寫作素材并沒有得到足夠的積累,其習作能力自然也是無法提升的。
二、解決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問題的對策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要理清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的現 狀,要通過分析這些教學現狀,去尋找契合中高年級小學生心理的習作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一)教學方式多元化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滯后性嚴重的習作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作為習作教學的重要推動器,可以讓學生能夠進入到多媒體教學設備所營造的教學情境中去,進而使他們的習作積極性被充分調動。這樣,他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融入情感教學
單純的習作技巧教學方式,是難以讓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習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習作教學中融入情感教學。良好的情感教學可以讓小學生的習作變得生動,富有想象力,使他們的文章不僅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還能夠感染讀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開放性的命題教學方式,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進行寫作練習,從而使他們的想象能力不斷提高。
(三)注重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的重點,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內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教學的結合。教師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傾向,然后向他們推薦各種契合他們興趣的課外書籍。例如教師可以向喜愛科幻類作品的學生推薦《海底兩萬里》等科幻小說,也可以向喜愛古典名著的學生推薦《西游記》等小說,進而使他們的文學素養得到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應當引起語文教師的注意。在具體的習作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知曉當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現狀,要根據教學現狀使用契合學生心理的習作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的習作能力和語文成績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洪霞.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7(18).
[2]趙一英.小學高年級語文多樣化教學方式實施策略[J].新課程(上),2017(5).
[3]岳嘉娜.北嶺鄉小學生作文中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思考[J].青春歲月,2017(7).
[4]房雪芹.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長江叢刊,2017(3).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