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鷗
【摘要】經過幾年的新課程實施,作文教學改革出現了許多令人欣慰的新氣象,但我們也發現作文教學的現狀并非都盡如人意。為
此,提出“隨筆小作文”的思考與探索,以隨筆的形式,利用課內外素材,即時訓練。我們可以結合閱讀教學,尋找“感發點”,比如,精美處仿寫;空白處補寫;“未盡處”續寫;“感悟處”積淀。同時,我們在評價上要重視及時交流,激勵表揚。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中段;隨筆小作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源于生活,重在積累,得益于練筆。“讓我們的作文教學滲透到孩子的全部生活中去。”(著名特級教師袁浩)這些都在向我們強烈地提示:作文教學要走兩條路,除了抓課堂教材作文外,還要長期不懈地抓課外隨筆小作文。因此,我從三年級開始,就帶著班里的二十來個孩子開始了課外隨筆小作文的實踐。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本子,取名“采蜜本”。在這個本子里,他們用稚嫩的筆寫下了對課內課外、書里書外、校里校外、現實中或想象中的一人一物、一花一草等一些感觸,內容包羅萬象,字數多少不等,有時可能只是一句話,有時可能是洋洋灑灑的一段文,但有一個原則,都要是學生有感而發,真情流露的,并因為它的題材小,篇幅短小,學生完成一篇隨筆小作文也不需要太長時間。下面就談談自己在小學中段兩年的教學中對隨筆小作文的一些實踐經驗。
一、抓住素材,即時訓練
(一)結合閱讀教學,尋找“感發點”
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寫作是“表達”的事情。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結合“感發點”寫,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正如丁有寬老師所說的:“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弊魑挠柧氁陂喿x教學中相機生成。
1.精美處仿寫
習作的根在閱讀教學中課文為寫提供了影子,閱讀是根本,運用是目的,遷移文本中精彩的表達技巧,從而創設一種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情景的結合點,能讓寫法活學活用。像新教材的很多文章文質兼美,如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讓學生模仿著寫一個片段,幾個句子,難度不大,卻對學生吸收名家的表達經驗有很大作用。
2.空白處補寫
文本具有召喚讀者參與的空白空間,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捕捉住這些空白空間,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觸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尊嚴》一文時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特點,展開想象,補寫在饑腸轆轆的情況下不接受不勞而獲之食的哈默是怎樣想的。這樣一來,充實了哈默“了不起”的人物形象,實現了閱讀空白的召喚。
這樣的隨筆小作文因為是在理解課文后迸發的,因為有了一條已鋪好的情感線路,學生往往就能落筆成段,所以我一般都在課堂上現場完成,馬上交流點評。
(二)整合其他學科,抓住“興趣點”
新課程注重資源整合,利用其他學科的實踐性,讓作文實踐與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大膽“聯姻”,那么我們的作文又將步入一個美妙的春天,綻放出美麗的奇葩。
四年級上冊的時候,科學老師要求學生觀察豆豆的生長過程,并做好記錄,作品優秀者將參加學校科學論文的比賽。這又是一個可開發寫作的資源。于是,我同科學老師協商好,一同指導學生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興趣盎然。這是我班某某同學當時寫的觀察日記七則中的一則:
豆豆變老了!
早上,老師和我們把黃豆、紅豆、綠豆放進有水的瓦盆里。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一個星期的“豆豆成長跟蹤觀察”。
半個小時過去了,有的豆豆脫下了自己的黃衣裳,換上了一件白白的新衣裳;有的豆豆起了皺紋,好像一位老太太的臉上長滿了皺紋,有趣極了;有的像蠶寶寶結成的繭一樣,變成一個個橢圓形的“小房子”,真可愛!
二、重視交流,即時評價
作文評價的方法也要及時跟上,采取多種措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不吝嗇我們的鼓勵和贊美,相信學生對寫作會擁有更多的自信。學生的重視來自于我們教師的關注。每天抽取幾分鐘,來交流一下學生的作品,將會收到豐厚的回報,但是在交流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蹲下來看孩子
學生的習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經驗、認識程度、表達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正因為有了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義所在?!吧?、社會永遠是有缺憾的,生命進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保ㄈ~瀾語)教育藝術的本質就在于發現、喚醒、激勵和鼓舞,我們當然要看到學生習作中的缺點,可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畢竟學生不是作家,而我們成人也不是評論家,我們應該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習作,都會有它耀眼的亮點。習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詞不達意、錯別字多等問題也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因為這些,而把學生的習作批得一無是處,只要學生有習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寫出來,就應該給予肯定。
(二)仰起來找亮點
葉圣陶先生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币虼?,我們在小學中段開始就要堅持不懈地抓課外隨筆小作文,注重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積累素材的有心人,真正讓作文教學的前景燦爛如花。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