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婉華
【摘要】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學生提高能力、豐富涵養的成長“助推器”。我們要整合閱讀的各種資源,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更要認真指導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的實效性,還要開展各類讀書活動,夯實學生的閱讀工程。這樣,充分地利用一切有效舉措,切實以拓展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方法;活動;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 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可見,課外閱讀對于學生來說何其重要。再者,開展課外閱讀是新課程理念下開放式大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整合閱讀資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一)借助文本,激趣閱讀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對于孩子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的影響。那么,讀什么書?以什么為助推力盡可能地激發學生閱讀?筆者認為,首先是結合教材文本,以名家著作為基點,讀教材中涉獵到的名作及此名家的不同名著或讀不同作家的同一類著作尤為重要;其次是結合年級特點和單元要求讀相關著作;再者是讀兒童文學閱讀專題資源及一些閱讀平臺所推薦的適合該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目。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冬陽 童年 駱駝隊》一文時,筆者讓學生首先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林海音,在對作者產生好奇和佩服后,倡議學生跟家長、老師一起閱讀這篇課文所屬的兒童文學作品《城南舊事》,從作品中再次認識林海音這位偉大的兒童文學家童年時代的故事,并了解她對北京生活的認識和追求,從中感受她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當學生已經燃點起對大作家的興趣時,馬上建議他們深入研究林海音的其他代表作,為期一周,然后大家各自寫好讀書分享卡并在讀書分享會上與同學進行交流。學生可以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跨越時空,了解名作家筆下主人公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時代精神,使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被激活,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得到提升。
(二)借助家校,實踐激趣
借助家校結合,進行讀書活動實踐,是激活學生讀書興趣的立竿見影的有效途徑。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指導學生家長在家里給孩子布置讀書角的空間,有條件的在孩子的房間配備書架、坐墊,方便孩子閱讀。同時教育家長要把閱讀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輕松自由的閱讀環境。學校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書香環境,家庭也要為孩子營造有效的讀書氛圍。
1.班級里設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看過的書帶來,放在圖書角里,供大家借閱。
2.班里開展“流動小書包”漂書活動,在規定的閱讀時間里把書閱讀完畢,并寫好讀書分享卡。
3.一周設一節大閱讀課,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
4.每月評閱讀之星。
5.親子共閱一本書,一周一次親子閱讀交流分享。
在課外大閱讀中,讓學生真正自主閱讀。只有在學生潛在的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過程中主動與文本的思維碰撞,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借助平臺,互動激趣
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除了營造更好的家校環境,還需要利用學生喜歡參與的平臺作為依托。例如:設一節專門的閱讀課,讓學生直接走進書海,給他們生生之間一個交流分享的機會;每晚堅持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兒童文學閱讀資源,走進“一起閱讀網”,給學生更多更廣闊的交流分享空間;兩周舉行一次讀書分享會,給學生一次展示閱讀情況、建立自信品質的機會。
二、指導閱讀方法,提高閱讀實效性
(一)重視對擇書的指導
中學生畢竟閱讀經驗少,有從眾心理,且讀物良莠不齊。因此,
課外閱讀作品我們需要“擇真”“擇善”“擇美”。我們推薦小學生多讀傳世經典、中外名著,多讀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兒童文學作品,這樣才能古今結合、文理兼通、開闊視野。
(二)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著力指導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
1.瀏覽泛讀法。比如對于那些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便可采用此法。同時,當我們的讀書僅為了尋求某個問題的答案或專門搜集某方面的知識時,也可采用此法。
2.品味精讀法。對于那些美文佳作,我們應著力指導學生采用“品味精讀法”。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妨好好利用閱讀分享卡,分享卡可設一下內容:閱讀書目名字、作者簡介、內容簡介、語段賞析、總體感受、想探究的問題,學生的閱讀效益得以提升,語文品味也會逐漸形成。
3.讀寫結合法。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我們還應指導學生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及時拾貝的習慣。可指導學生寫好讀書筆記,特別是讓學生寫好分享卡里的語段賞析,這樣,就很容易為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4.學用結合法。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本身滲透著閱讀的方法,如《無字詞典》《煮書》等。對于這些學到的閱讀方法,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主動總結概括,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求得具體的實踐應用,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課外閱讀能力。
三、開展讀書活動,夯實學生閱讀工程
小學生年齡還小,很難長時間安靜地專注于閱讀,故此,我們應該結合他們年齡需求,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來延續他們的專注度,并讓讀書逐漸成為他們的習慣。
(一)“流動小書包”漂書活動
每個學生都設立一個“流動小書包”,全班四十多人就有四十多個小書包,而每個小書包里面的書目都不相同,一周一次漂流,這樣學生就能用最少的錢看最多的書,而且都是同學們也在看的書,自然而然就架構了他們交流分享的平臺,讀書興趣更盎然,學生涉獵面更廣,讀書快樂更凸顯了。
(二)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
為激發和持續學生閱讀興趣,親子共讀一本書的活動不但愉悅了家庭氛圍,讓親子之間拉近距離,更能讓學生熱愛讀書成為愛好繼而成為習慣。我們一個學期舉行兩次親子共讀的活動,在規定的時間里讀完一本書,還要求每個家庭都舉行讀書分享會,學生把讀書感受的異同作比較和整理,然后回學校跟老師和同學一起分享。
(三)以多種形式進行讀書分享活動
1.設立摘抄本。每晚堅持半小時閱讀,并摘抄一到兩個語段。低年段學生只要求摘抄并朗讀給父母聽,再通過微信平臺讀給老師聽。
2.設立讀書分享卡。一周完成一次讀書分享卡,要求讀完一本書并按要求填寫好,再在每周的閱讀分享會上交流。
3.做閱讀手抄報。學生做一份關于閱讀的手抄報,并在課室外墻進行展示。這樣既展示了自己的閱讀收獲,又分享了同學的閱讀心得;既濃厚了學校的讀書氛圍,又激勵了學生不斷閱讀不斷探究的欲望。
4.參與一起閱讀網的平臺互動。學生每晚閱讀課外書半小時,除了完成摘抄作業外,還上一起閱讀網與全省好讀書的小朋友進行交流、互動,甚至去闖關,從中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進而獲得繼續踐讀的力量。
讀書活動的開展,不僅助推了閱讀工程的前行力度,更是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向歷史、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向實踐學習,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是任重道遠、責無旁貸。讓優秀的文學作品蕩滌學生的靈魂,陶冶學生的情操,只有學生心靈的沃土豐厚了,言語之樹才會枝繁葉茂!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2]呂叔湘.語文常談[M].北京:三聯書店,1982.
[3]陶繼新,王崧舟.語文的文化品格[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商金林.葉圣陶傳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邰啟揚,金盛華.語文教育新思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6]朱學清.“大語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丁有寬.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附 注
本文系廣東省“十三五”教育技術專項課題——“互聯網+兒童文學閱讀”資源應用研究重點課題“基于互聯網+兒童文學閱讀書目與小學生閱讀素養發展的研究”(課題編號:GDJYZY0135)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