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強
摘要 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正處于探索階段,但因缺乏統一規則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風險。對農民合作社開展新型合作金融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村合作金融;風險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8-0213-02
Risk and Precautionary Measures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by th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LIN Fuqiang (Yantai Agricultural School,Yantai,Shandong 264670)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developed by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s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have some risks due to lack of uniform rule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isks of developing new cooperative finance by farmers cooperativ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New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Risk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為基礎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合作金融依賴于農村社會熟人聲譽和信用,主要以地緣、血緣以及業緣為紐帶而產生信用合作,具有融資成本低、服務便捷的優勢。合作金融的產生源于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信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賒購和賒銷必然產生內部信用,其逐步形成了新型的農村合作性金融,這種金融合作是以合作社的生產合作為基礎,目的在于緩解社員的資金困境,可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的不足。目前,農民合作社發展迅速,入社農戶迅速增加,至2016年12月,已有179.4萬家農民合作社登記注冊,44.4%的農戶入社,可以預見以農民合作為基礎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1]。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與傳統的合作金融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是合作金融的主體,具有客戶和所有者雙重屬性,實行一人一票制,盈利主要用于公共積累和分配,分配方式是按股份和服務進行[2]。
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的新型合作金融正處于探索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因缺乏統一規則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風險。筆者對農民合作社開展新型合作金融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以利于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1 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存在的風險
1.1 法律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合作社法》)規定了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業務范圍主要有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使用;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貯藏及其他相關服務;農村民間工藝及制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等;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設施建設運營等服務。可見,《合作社法》沒有明確地將“金融合作”作為合作社的業務范圍予以規定。相關立法的缺失,容易導致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無法可依。
《合作社法》將合作社定性為企業法人,又規定農業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和組織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給予指導、扶持和服務,因此存在部門之間協調問題,有些地方的相關部門都沒有對合作社業務活動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致使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際上是“空心社”或“掛牌社”。由于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督和管理的專業性比較強,通常監管部門只重視對傳統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容易造成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活動監督管理上的缺失,不法分子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名義超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范圍籌集資金,即非法集資。其波及范圍廣、隱蔽性極強,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有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象,也存在諸多法律風險[3]。
1.2 以合作金融為主業的風險
由于國家對農民合作社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尚未規定明確統一的、具體的監管部門及監督管理的職責,監督管理上的空白和缺位導致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超范圍經營,例如業務金融化,參與民間借貸活動,恣意拓展融資功能,甚至基本以信用合作為唯一業務,以吸收資金為目的,高息吸收成員及與本社無實質性生產經營關系成員資金,供合作社牽頭企業使用或者直接對外放貸[4]。
1.3 內部管理不規范導致的風險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必須按照法律的規定建立合作社章程和相應財務制度,但合作社實際運行過程中組織形式往往較為松散,責任主體不清,會員民主管理意識不足,會員之間沒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意識。一般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者實際掌握資本、技術和市場等關鍵要素,并掌控經營決策權。普通的社員雖然能夠分享一部分收益,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真正參與到合作社監督、管理事務中,“一人一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機制也沒有真正發揮作用。還存在合作社資產與創辦者資產歸屬不清晰、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不規范等問題。另外,開展合作金融業務的合作社還需要籌集和借貸資金管理、成員出資與分紅、風險評估、會計核算、閑置資金投資等制度要求,而現實中合作社往往缺乏專業金融人才和上級部門的指導和規范,風險控制機制尚不完善,導致合作社在開展合作金融業務時風險較大。
1.4 對外融資困難產生的風險
有學者在2015—2016年調研了近5 000家農民合作社,只有不到300家獲得過金融貸款,比例約為6%[5]??梢娊^大部分農民合作社不能從商業銀行等正規途徑獲得貸款,正規金融機構對小農金融供給的成本高、效率低、風險大,不愿意提供服務,形成了供給約束型的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供給缺失倒逼合作社進行內源性金融支持,而以在本社內部依法開展資金互助和信用合作渠道融資量非常有限,合作社是小農戶弱勢群體的聯合,大多缺少資金,成員的產業又基本相同,用款時間集中,加劇了資金問題。資金缺乏成為困擾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加大了農民合作社從非正規途徑融資和違規融資的風險?,F行金融體系無法有效滿足合作社的資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非法集資等風險的發生。
2 新型農村合作金融風險防范措施
2.1 明確合作社的政府統一管理機構
《合作社法》規定了合作社是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但沒有明確具體的管理形式;也明確規定了政府對合作社管理中應實施指導、扶持和服務的職能。這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存在多頭領導、權責不清等一系列問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村合作金融過程中存在的空殼運行、假合作社等有名無實的風險行為,都與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和外部監督機制有關。政府應進一步明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導管理部門、監督管理部門及其管理形式和監管責任,避免農業局、工商局、財政局、質監局、稅務局、農工委“誰都管,又誰都難管”的局面。
2.2 加強對合作社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業務的金融監管
根據我國有關金融法規的規定,成立金融機構需要經過金融監管部門的認可。當前開展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合作社已游離于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監管之外。
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比較復雜,已超出了中央監管的半徑,中央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應向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下放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監督管理權,由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對新型農民合作金融進行監督和管理。建立以地方金融機構監督管理為主的、多層次、多方位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業務的監督和管理。
2.3 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建設和內部管理
首先,必須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自身建設,按照法律規定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其次,應完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制度,進一步規范經營和信用行為,提升財務信任度[6]。第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增強自身競爭力,通過規?;彤a業化經營,提升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第四,應構建內部監管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選聘職業經理人來經營合作金融,委托第三方進行審計,強化內部監管機制。同時,注意培育農戶的民主管理觀念,讓農戶學會自我管理。
2.4 創新農業信貸產品,健全信貸擔保體系
2017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對《合作社法》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合作社法》增加了對合作社扶持措施方面的內容,其中規定: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國家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提供金融服務[7]。下一步商業性金融機構應積極轉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給予其終端機構一定的放貸權,在能夠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創新金融信貸產品,降低融資費用,特別是對于那些管理規范、經營規模大和信用優良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加大信貸的支持力度,為社員擴大融資渠道提供金融服務,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同時,應健全信貸擔保體系,拓展擴大農業產權質押和農村資產擔保范圍,解決農村動產不能抵押的問題。金融機構可以施行貸款聯保制度來解決小農戶貸款問題,讓合作社內部的農戶自愿組成互助型擔保組織,農戶之間互?;ヒ?、共擔風險,提高農戶的獲貸能力。
2.5 開發涉農保險產品,建立風險保障機制
新修訂的《合作社法》規定:國家鼓勵保險機構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服務。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開展互助保險。保險公司應積極探索涉農保險產品,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拓展涉農保險業務,擴大農業保險區域,有利于金融機構轉移和分散放貸的風險。政府相關部門要主導并加快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全面覆蓋,探索切合農村實際的險種,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和參與的保險公司范圍,加大對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保障[8]。另外,政府可以建立專門基金,建立風險保障機制,以利于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提供必要的風險補償。
參考文獻
[1]曹軍新,謝元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選擇[N].金融時報,2017-05-15(012).
[2] 陸磊.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回溯與重構[R/OL].21世紀經濟報道,2014-06-30[2018-02-10].http://shanxi.sina.com.cn/jinzhong/jinrong/2014-06-30/101010923.html.
[3] 包艷龍.基于金融穩定視角下的合作社運營風險調查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5(10):32-33.
[4] 李振宇.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發展情況調查與思考[EB/OL].(2016-12-08)[2018-02-10].http://www.zgjrjw.com/news/fxyj/2016/12/15155066411.html.
[5] 張志成.財務規范的合作社才有銀行給“奶”喝[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12):25-26.
[6] 張元斌,梁先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與管理:以貴州省羅甸縣為例[J].農技服務,2010,27(12):1664-1665.
[7] 張梅.國外農業合作社金融支持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甘肅農業,2015(4):51-54.
[8] 王建民,易其昭,房東升,等.金融支持與機制對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金融配套服務研究[J].華北金融,201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