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騁
【摘要】在各個語文教學環節中的一大重要的教學任務便是閱讀教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上對閱讀教學有著明確的解釋:閱讀優秀作品,與文本展開對話,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 體驗和思考。毋庸置疑,掌握了閱讀教學法,就可以解決語文教學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板塊。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調動起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讓學生跟老師對話、跟文章的人物對話等。
【關鍵詞】語文教學; 矛盾分析法;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就是矛盾。簡單地講,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分析法是指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分析社會現象,以達到認識社會現象發展變化的內在聯系與機制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哲學上的原理,包括看問題要看到問題的兩面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應統一。我們在認識事物、解決矛盾的時候可以運用矛盾分析法。
文本作者、授課教師、學生這三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三個主體很重要,這三個要素在運用了這一分析法時,能夠讓教與學都更好地開展下去。
第一,能夠讓教師和學生盡可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當中,很多作者在創作之初的時候,不是要以將文章要收錄到教材中為目的的,作者的讀者也不只是僅僅局限在學生中,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讀者,作者有他自己的創作感情和思想。因此矛盾分析法能讓教師和學生找到一個連接的點,能讓教師和學生在文章當中更好地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挖掘作者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懂得作者創作的目的。
第二,能夠讓教師更明確所要教授的內容。 因為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各種知識十分豐富,所以語文教師在閱讀教材的深度和角度上應該和其他讀者不同。語文教師除了要能對教材中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還應該能夠從教學目的上去分析教材、透視教材,然后再結合考點去確定要教給學生哪些內容。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矛盾關系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去豐富教學內容。
第三,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角色。矛盾分析法一方面可以讓教師明確教學中應該使用什么樣的問題去問學生,讓教師知道怎么教;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帶著教師的問題進入文章去深入地思考,讓自己和文章產生對話和交流。(2)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矛盾分析法運用到教師身上的時候,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教學,如果運用到學生身上的話,那么也會幫助學生很好地進行學習,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3)讓學生產生對鉆研文章的興趣。矛盾分析法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文章、鉆研文章,并且會反復帶著問題一次又一次多次回到文章中去。這就慢慢會讓學生產生對閱讀的興趣,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只要產生了興趣,那么也就離成功不遠了。
首先,我們可以去尋找矛盾,這種矛盾有可能是文章中的人物關系之間的矛盾,也有可能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之間的矛盾,還有可能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之間的矛盾,當我們明確了這些矛盾,我們就能根據這些矛盾去更深刻的開展教與學。例如,要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之間的矛盾,以及其他幾組人物之間的矛盾,在明確這幾組人物之間的矛盾后,學生也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了,特別是戲劇這種形式的教學,更是應該強調矛盾的分析。
然后,通過文章中前后部分意思的不同這樣的矛盾去推測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文章開始部分寫的是主人公厭學甚至想棄學,但后來,經過老師的循循善誘,逐漸讓主人公愛上學習,這組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正是推動著劇情不斷向前發展的一個動力。
接著,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新知識之間的矛盾去增加學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利用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知識的不同看法去加強知識的理解。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把他們原有的對一篇文章的看法呈現出來,然后再讓老師把文本所自帶的原本的意思呈現出來,把兩者進行對比和融合,這樣學生就能在原有的知識框架上增加新的知識,增強對已看文章的理解程度。例如,可以問學生:“在紅軍過草地那篇文章中,當紅軍遇到了危險之后,首先想的是誰?”學生可能會回答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但文章想要表達的是紅軍甘于奉獻、英勇不屈、舍己為人的精神,所以和學生原來的認識產生了沖突,這就讓學生產生了疑惑和興趣,想要去弄清楚原因,從而增加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利用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知識的不同看法去加強知識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不同,利用不同學生之間的觀點的分歧,從而讓他們產生想要弄清楚的好勝心,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例如,不同的學生對于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的理解不同,有的會覺得他是壞人,有的會覺得他是好人,在這個時候,可以來一次大辯論,讓雙方學生根據文章的細節去說明自己這一方的觀點是正確的,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其次,一篇文章中的前半段的思想情感有可能是悲傷的,但到后半段有可能會變成歡快的,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也表明了矛盾的相互轉換性。例如,文章中一個人本來是討厭某一個人的,但是在經過一番掙扎后,那個人可能會愛上另外那個人,這種前后情感態度的變化之間所蘊含的矛盾,讓學生更有興趣去搞清楚人物為什么要產生情感和態度的轉變,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分析一篇文章時,面對文中同一個人物時,他的外形特點和他的內心世界可能是有反差的,例如,林沖的外表是粗狂的、豪放的,但是他的內心確實有細膩的一面的,從這組“粗獷”和“細膩”的矛盾出發,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還有,林沖在面對高俅集團的時候,剛開始還選擇了隱忍,但是什么導致了林沖起來反抗?這就是因為林沖和高俅集團之間的矛盾的不斷加深。表面上看,林沖一方面疾惡如仇但又沒有行動,但其實他的內心的仇恨一步步在不斷加深著,行為的對立,實際反映出了內心情感的統一,最后造成林沖和高俅集團矛盾激化而爆發反抗。
另外,還可以通過細節的矛盾去加以理解文章,例如詞與詞之間的矛盾,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矛盾。比如這樣一句話:一個快樂的悲傷主義者。前面的詞語是快樂,后面的詞語是悲傷,快樂和悲傷的矛盾,顯示出一個人物身上的兩面性,讓學生能夠理解人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最后,矛盾分析法在語文教學中的用法多種多樣,我們應該看到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在語文教學中的方法論上必須堅持矛盾分析法。看問題要一分為二,一分為二看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不要過分強調教學目的中的某一板塊,應該做到循序漸進,兼容并包,統一對待。一分為二看教學所要采取的方式,不要用某一種教學方式框死在固定的范圍之內,對于一種教學方式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的時候,就要用另外一種方式去教學以求能夠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重點去分體語文教學中相對于其他學科的特殊的地方,應該在看到全體學生的整體水平的同時,也要兼顧到個別學生的具體需要,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的需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由于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不同,所以在教學上要分清楚主次,分清楚輕重緩急,明確重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對待小學生要使用適合小學生的方法,對待初中生要使用適合初中生的方法,對待高中生要使用適合高中生的方法。如果能夠充分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及其矛盾發展的規律到語文教學中,就能增強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感受力和辨識力,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教師多了一個角度進行教學,學生更能夠深刻地感受學習的內容,從而更有效地展開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