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豐
【摘要】在當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初中時期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從多讀,寫作字詞教學;多想,寫作語句教學;多寫,寫作文思教學這三大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寫作學習的興趣。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初中語文教學經驗,對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探究作逐一深入闡釋,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答疑解惑。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改革下,對于語文教學提出了核心素養(字詞句語修邏文思)培養這個重要的目標,要求教學要圍繞并且踐行核心素養這個目標。根據核心素養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初中語文教學?下面就以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為例進行探究來分析一下——怎樣在核心素養下進行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具體探究如下。
一、多讀:寫作字詞教學
在核心素養下進行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要做到學生讀的教學,讓學生多讀,積累字詞。如果想要讓學生的文章措辭優美、秀色可餐的話,就要讓學生進行讀,讀大家的作品,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讓學生學會字詞積累,以便于自己寫作的時候可以用詞新穎,吸引人的眼球,讓人眼前一亮。用詞是寫作教學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種寫作提高教學方法。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字詞積累,而且學習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性,自學是學生自我提高的一部分,所以要多鼓勵學生在平常多讀書,不管是書、報紙、雜志、漫畫等都可以進行閱讀,不管是文學名著出版物,還是平常網絡小說都可以進行讀。我們平常一定要注意讀而且積累好的字詞,以及他們運用字詞的場合地點都要進行積累。這樣在自己寫作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字詞提高文章可讀性。還可以讓學生準備閱讀積累本,定期檢查,要求學生進行閱讀,積累字詞。
二、多想:寫作語句教學
在現如今初中語文教育的當下,初中生不是小學生,寫作不再是簡單的幾個幾十甚至幾百字了,也不像小學生那樣寫的東西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而且簡單。寫作不光是現實生活的描繪,更是想象世界的比拼,怎樣寫都要進行思考。只有想得多了、分析得多了,才可以做到與眾不同,寫出來的語句與眾不同,就是寫作成功的標志之一。寫作就是比的出奇和出彩,讓其他人感覺到寫作 語句不同才可以讓人愿意讀。這就是寫作價值,讓人思考你的寫作目標。
所以在對初中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語句發揮鍛煉。只有想得與眾不同,才可以寫得與眾不同,讓自己的寫作值得別人思考你的寫作目標。在課上多鼓勵學生,可以具體地拿一個事物,讓學生進行思考。比如一個花瓶,讓學生進行思考,無論學生回答什么:瓶子、花瓶、束縛、深不見底、容易破碎、妖怪、花朵、紋理等,都要對學生肯定,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世界、天馬行空的幻想,以此來讓學生發揮自己想象力,培養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用在自己寫作的語句上面,吸引人的眼球,讓人熱衷于思考初中生寫作的作品,給人期待。這是學生進行寫作的目的和價值所在,是判斷學生思考的重要參考標準。平常應該重視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語句在寫作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非常重要,寫作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起來。
三、多寫:寫作文思教學
光說不練假把式,所以學生一定要在進行閱讀積累和思考想象后進行寫作訓練。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的寫作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寫作文思教學,進行寫作實踐。學生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多再好,如果發揮不出來,寫不出來,只是留在自己的內心,別人就不知道你心里想的和積累的東西。所以學生一定要進行寫作實踐,也就是我們說的文思邏輯訓練。其中寫作之后進行修改提高,也是文思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是寫作的一大進步。
寫作教學一定要進行寫作實踐訓練,給初中生進行寫作教學實踐安排具體課程,是非常有必要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定期給學生上一堂課,讓學生進行寫作實踐,自己寫東西,教師可以規定寫作的方向,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檢查學生的積累情況和思考能力,這是寫作教學的一大部分。可以說寫作是語文科目的半壁江山,所以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定要經過文思實踐也就是寫作訓練,只有進行寫作訓練,才可以看出學生的功底,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邏輯思維能力、思考分析能力、遣詞造句能力等都可以在寫作中體現出來,而且學生的寫作修改也是思考和提高的一部分,只有不斷實踐學習訓練,才可以真正提高。我們應該讓學生進行提高思考,不斷進步開拓,在修改中進步,再思考再進步。這樣一次次地提高進步,就能夠做到寫作實踐提高了,也就達到了教師的寫作教學目標了。
四、總結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要堅持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提高學生對于寫作學習的興趣,加強他們的綜合素養,在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初中語文學習生活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李涵.初中語文學習中核心素養的運用探究[J].語文教育,2017(2).
[2]王沖平.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意義及應用策略[J].語文教育,2015(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