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新
【摘要】文言文翻譯是高考的必考點,也是難點,學生容易在這個題上“栽跟頭”,原因之一就是把握不住文言句式。把文言文翻譯成流暢的現代漢語,做到“信、達、雅”,需要練就一雙慧眼,識別出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省略句、被動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定語后置句等。各類文言特殊句式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只要掌握了這些特征,熟讀多練,“練就火眼金睛”,就能識得“廬山真面目”,進而“還原”其本來面目。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對于定語后置句較難識別,成為理解和翻譯的“攔路虎”。在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句有一定的使用習慣,只要摸透了這些使用習慣,就不難做出判斷。那么,定語后置句有哪些“暗示”或者“跡象”可尋呢?
【關鍵詞】定語后置句;文言文;翻譯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者”字句
例1: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赤壁之戰》)
句中“大勢可以拒操者”值得注意,不能按順序翻譯,“可以拒操”作“大勢”的后置定語,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是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后,中間加“的”字。于是,這個句子翻譯成“可以用來抵抗曹操的有利的地勢”。
例2:孝武令朝士善歷者難之,不能屈。(《南史·列傳第六十二》)
句中“朝士善歷者”為定語后置句式,“善歷”為定語,“朝士”為中心語,“者”為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加以調整,即“精通(擅長)歷法的朝中大臣”。
例3:(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
者,以撫養戰斗之士。(《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句中“公族疏遠者”, “疏遠”修飾“公族”,“者”為標志。句意:(吳起) 剛到楚國楚王就任命他為國相。他使法令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的王族的按例供給,來供養戰士。
二、“之(而)……者”式
例1: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句中“馳說之言從橫者”,不能按順序翻譯?!把詮臋M”為定語,“馳說”為中心語,“之……者”為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調整為“言從橫”的“馳說”。句意:致力于加強軍事力量,揭穿主張合縱連橫的往來奔走的游說之客。
例2:(況鐘)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明 ?史·況鐘傳》)
句中“屬僚之貪虐庸懦者”,“貪虐庸懦”作“屬僚”的定語,“之……者”為標志詞。全句的意思是:當即下令打死幾個人,將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屬僚全都痛斥一番。
例3: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句中的中心詞是什么呢?顯然是“窮民”“無告”為后置定語, “而……者”標志性的詞語。
翻譯:這四種人,是天下無依無靠的走投無路的老百姓。
三、“之”字句
例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翻譯成“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健”嗎?顯然太別扭。倒過來,“利”和“強”分別作“爪牙”“筋骨”的定語,意思為“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
例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句中“廟堂之高”“江湖之遠”也應該顛倒過來, 翻譯為“高高的廟堂”“僻遠的江湖間”。
四、數量詞
例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粟一石”即“一石粟”。
例2: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白璧一雙”即“一雙白璧”,“玉斗一雙”即“一雙玉斗”。
五、“有”字句
“有”字句比較特別,翻譯時“有”前后要倒置。
例1:宋人有耕者。(《韓非子·五蠹》)
“宋人”為中心語,“有耕”為定語。翻譯時,把“有耕”提前,譯為“有個耕田的宋國人”。
例2:前明諸臣有抗節不屈、臨危致命者。(《清史稿》卷二六五)
“有抗節不屈、臨危致命”作“前明諸臣”的定語,這句可譯為有為保全志節而寧死不屈、臨危獻身的以前明朝的臣子。
識別文言句式應以理解為主,如同是“者”字句,“者”除了表示是定語后置外,還可以表示判斷句,像“陳勝者,陽城人也”;還可以表示音節助詞,像“今者項莊拔劍舞”;還可以作代詞用,不一而足。
文言文中定語后置的這幾種形式,只要用心識記、揣摩,遇到實際問題時細心明辨,靈活處理,就不會被表面的形式蒙蔽,弄懂它的意思進而把它準確地譯成現代漢語。
附練習及答案
1.時有北人索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車。(《南史·列傳第六十二》)2.客有吹洞簫者。(《赤壁賦》)3.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4.人或說信曰:“斬昩謁上,上必喜,無患。”(《史記·淮陰侯列傳》)
參考答案:1.當時有個叫索馭驎的北方人,也說能制造指南車。2.有個吹洞簫的客人。3.如果憑著偌大的天下,卻重蹈六國破滅的舊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4.有人勸韓信說:“殺掉鐘離昩去拜見皇上,皇上一定高興,沒有性命之憂?!?/p>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