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嬋
【摘要】名著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經過歲月的洗禮,至今仍然熠熠發光。名著閱讀對小學生而言能夠潛移默化地浸潤滋養心靈,增長知識,拓展視野,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但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快餐式”文化鋪天蓋地而來,名著書本早已被束之高閣。這就需要教師去整理一些合適的名著,探尋一些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得到名著的滋養。
【關鍵詞】名著;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孩子的眼球隨之轉動,書本離孩子越來越遠,更別說名著閱讀,閱讀名著的意識嚴重缺失,他們不了解古老的文學歷史文化,這是人文價值、文化底蘊的缺失。加之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繪本、故事書已經滿足不了高段孩子的需求,他們需要深沉一些的東西來積淀自己。《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多種能力。”“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閱讀書目 精心篩選
經典名著是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它凝聚了世代人類思想藝術的精華,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深沉的思維空間。名著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 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國內專家呼吁中國的中小學生應該閱讀名著,因為經典名著蘊含了古典文化和從古到今的教育做人知識,是中小學生必須學習和了解的一部分。從小讀經典名著,加以思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好處。
基于此,根據高段語文教學內容,考慮到名著閱讀的難度。以語文教科書節選為基礎篇目,根據年級的特點,從主題內容、閱讀形式上考慮,以兒童的興趣為前提,以輕松愉悅閱讀為宗旨,以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目標。確定幾個閱讀主題,通過鏈接的方式,延伸到課外,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分配原則,整理出適合學生閱讀的名著的內容。
二、閱讀過程 層層推進
(一)開啟“閱途”
在閱讀前,學生對名著閱讀可以說是陌生的,沒什么吸引力可言,甚至還有一定的畏難心理,覺得這該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教師可以找一些合適的策略聚焦名著,激起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從而開啟閱讀之旅。
(二)助力“閱途”
名著是文化精髓,是藝術精華,所以學生在名著閱讀中,畢竟會有“攔路虎”,尤其對那些理解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可能沒讀幾頁就會打退堂鼓;或者有些學生讀的名著原本就比較深奧,很難推進,這時就可以借助外力,尋求合適的方法,降低閱讀門檻,掃清閱讀障礙,推動學生的閱讀進程。
(三)品味“閱途”
讀著讀著,學生對名著閱讀越來越深入,感受會越來越多,學生的閱讀越有思維含量,他們的個性化想法分量更重,這時我們需要搭建平臺,讓學生能夠暢談觀點,有了展示的舞臺,這樣學生才能越讀越有樂趣,越有閱讀動力。
(四)展示“閱途”
讀到最后,學生的積累滿滿,我們可以多途徑展示學生的收獲,讓他們覺得讀書是多么快樂,讀書多有成就感,幸福感。擁有再次閱讀其他名著的動力。
三、閱讀方法 變化多樣
(一)饑餓閱讀法
導讀時,介紹一些故事的開頭、結尾卻不告訴學生中間的曲折過程,或者介紹一些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而不告訴學生故事的結尾,學生的好奇心十足,吊起他們閱讀的胃口。學生在學完課文《“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后,對王熙鳳這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當學生知道王熙鳳最后死了,躍躍欲讀,想要知道她到底害了誰?算計了誰?怎么算計的?激起學生好奇心,閱讀就有些迫不及待了。
(二)循序漸進法
名著閱讀有一定的難度,短時間內不易完成。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制訂閱讀計劃,利用晨讀、午休、夜晚臨睡前空余時間看10頁或20頁,每日一清,慢慢完成。這樣引導學生有計劃地研讀經典讀本。
(三)影視激勵法
影視作品欣賞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體會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理解名著的內涵。對看過的情節,激發孩子閱讀成就感。學生在閱讀途中觀看相關的電視作品,可以使原來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學生通過觀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而 “百家講壇”易中天的“品三國”,讓學生對名著閱讀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生也在樂此不疲中讓閱讀列車順利往前駛去。
(四)降低難度法
對比較深奧的章節,閱讀儲備不是很豐富的孩子可以閱讀簡單版本,打消畏難情緒。如有簡讀本,有縮寫本,還發現有“名師1+1導讀方案”,這些不同版本滿足了不同學習能力孩子的需要,讓學生閱讀名著有跡可循,大大打消了學生的畏難情緒,掃除了他們的閱讀障礙。
名著滋養心靈,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非凡的意義。“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我們要多方法地進行閱讀指導,引領學生走進名著世界,去書中細細品味,細細揣摩,把自己融入其中,與書中的人物交流。相信孩子會愛上名著,愛上閱讀。
參考文獻
[1]王余光,鄧詠秋.名著的選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