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莉莉
【摘要】受新教育理念的啟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育。當語文與人文精神結合時,語文的德育功能便得以凸顯,從而實現“啟人心智、導人向善”的效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還有利于教師再提升、再進步。 基于此,筆者就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進行了如下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情境與教學的關系,好似茶葉與沸水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把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比如在學習《我與地壇》時,學生學了主要內容、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特點以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并提出相關問題:回憶你和母親的對話,回憶母親為你做過的事,哪件事情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然后,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思考之后,有的學生說:“記得自己6歲時,那是冬天的一個夜晚,我突然發(fā)高燒,媽媽背著我去附近的診所看病,媽媽一邊忍受著刺骨的寒風,一邊問我難不難受,等到了醫(yī)院,媽媽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那時,我感覺媽媽的汗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珍珠?!边€有的學生說:“記得自己上小學時,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了,為了緩解媽媽的疲倦,我就為媽媽洗了腳。通過這次洗腳,我才發(fā)現媽媽的腳上長滿了繭子。我想,這是多年勞累造成的?!苯處煂W生說:“你們說得不錯,這就是母愛,母愛是那么的偉大,又是那么的平凡,母親的付出,永遠不求回報。”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不僅體會到課文中史鐵生與母親之間深深的感情,還回憶了自己和母親的點點滴滴,并深刻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
二、以課文為載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將授課的思維局限在文本上,授課的空間局限在課堂上,整節(jié)課缺少了生機。學生總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的思考空間,缺少展示自我的機會,缺少表達自我想法的渠道。為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師不能采用灌輸的教學模式,而要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當學到廉頗背荊條下跪向藺相如道歉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廉頗的目中無人、盛氣凌人固然令人可氣,但他能夠認識到錯誤,并及時改正,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有關“知錯能改”的故事,或者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教師通過耐心地引導,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從廉頗身上,學生學到了做人不應盛氣凌人、不應自以為是。由此啟迪學生深入思考:如果人與人之間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那么,社會會更加和諧。
三、交流互動,營造人文精神的氛圍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同時也為高中生講授人文精神的內容。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增加與學生交流的頻率和交往的密度,通過這種交流互動,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知識儲備、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如果發(fā)現學生在思想意識上存在誤區(qū),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糾正。比如在學習《離騷》時,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屈原不幸的人生遭遇,體會屈原的愛國之情。教師對學生說:“學習了《離騷》這篇文章后,你們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學生說:“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持真理、不怕犧牲的品質?!苯處熣f:“你們說得不錯,我們不僅對屈原的高尚品質表達贊美之情,更要以屈原為榜樣,向他學習?!边@樣的交流互動,不僅營造了人文精神的氛圍,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操。
四、組織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
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在小學生教學中被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學到文化知識,還能受到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中的人情世態(tài),體會美麗動人的人文之花。教師可以盡可能地對課文進行深度挖掘,將課文中所表現的現實圖景、生活奧秘等在課堂上表演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改編課文、對相關情節(jié)進行模擬假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在學習《雷雨》《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等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對文本的情節(jié)進行適度的改編,并引導學生表演出來,這不僅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知識,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五、結語
當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時,語文的德育功能便得以凸顯,它如春雨般滋潤我們的心田,又如流水般凈化我們的靈魂,從而實現“啟人心智、導人向善”的效果。只有語文揚起了“人文教育”的風帆,才會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還要以“語”引“德”,以“文”育人,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軍.再論語文教育與人文精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5).
[2]王長明.語文教學應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湖北教育,2015(1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