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瑛杰
【摘要】高職院校是對人才進行專業化、技能化培訓的主要陣地,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的發展輸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是造就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與途徑,而公共音樂課程教育是對人才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創新學生的發展思維,陶冶學生的文化情操。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共音樂課;現狀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結構之中不可缺少。但是,部分院校過于注重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發展,忽略了學生的科學文化教育,導致學生綜合實力下降。因此,我們應該調整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將公共音樂課程成功地融入進校園教育之中,從而增加大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學生綜合實力的發展,最終為社會培養一些高素質人才。
一、高職院校公共音樂課的重要性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在不斷擴張,導致生源的素質低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自我學習意識比較強,在綜合素質上高于高職的學生。高職的學生可以通過高職教育,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更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開設音樂課程是我國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高職學校的學生來說,德、智、體、美的發展,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想要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就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音樂課程具有審美特征,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語文、地理、歷史等學科都有聯系。通過一些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高職院校最應注重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每個學生經過音樂的熏陶后,自身的審美和素質都會得到提升。每個人本身都是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職的學生創新意識薄弱,需要我們進行開發和培養。好的音樂不僅能夠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還能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音樂公共課存在的問題現狀分析
(一)音樂課教學的現狀
在高職院校中,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下降,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中,更注重的是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學習,一般都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一直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長時間處于這樣的教學狀態,學生會覺得音樂課堂枯燥無味,因此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傳統的音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高職學生的需求了。
現在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到了教學中,但是有了學校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單一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升學生的主動性。有音樂基礎的學生能跟得上教師的進度,音樂基礎不好的學生肯本無法理解教師的講課內容,慢慢就會喪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在講課內容上,很多高職院校的音樂公共課沒有合理的課程設置,一般就是上一些音樂欣賞課,很少有對音樂知識的講解,課上學生都是比較隨意的狀態,沒有把音樂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
(二)師資力量的現狀
傳統的高等職業院校中教學的目的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培養需要的人才,這就導致音樂這種非就業課程被忽視。高職院校往往追求的是學生的就業率,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不重視,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和對音樂課程的不重視會導致教師的師資力量不足,影響老師的工作態度,甚至拉低整個教學水平。
(三)學生學習音樂的現狀
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是造成音樂教學質量不高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有的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不高,有的學生關心是自己能否學會一技之長以后畢業有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學生對音樂素質以及提高音樂素質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全面,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仍只停留在表面。
高職學校的學生音樂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音樂,有的學生雖然以前接觸過音樂,但是沒有受到正規的訓練,甚至有的學生只是喜歡一些流行音樂,對高雅的音樂根本不感興趣。現在社會對民族音樂的宣傳特別少,基本都是流行音樂的宣傳,流行音樂比較張揚個性,符合青少年的喜好,導致大多學生偏向于流行音樂的學習。學校音樂公共課多以大班授課為主,學生人數眾多,學生對音樂又沒有正確的認識,不知道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狀態。
(四)學校音樂課程的現狀
音樂知識的理論學習是音樂實踐的基礎,音樂學習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和演唱技巧,還要注重音樂實踐課程的安排。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中安排的實踐活動一般都是音樂比賽和音樂作品演奏等,但是當前高職院校音樂實踐活動只體現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層面上,實際上的音樂課程設置很少,導致學生音樂學習的質量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提高公共音樂課教育現狀的策略
(一)優化師資隊伍
想要提升高職音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升音樂教師的綜合素養,教師掌握音樂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和音樂知識相關的東西。比如民間音樂、西方音樂、視唱練耳、和聲知識等,教師要具有相應的教學技能。音樂教師一定要有即興表演的能力,因為擁有嫻熟的音樂技能還可以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也會給教師增加一份魅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個人的發展。過去教師只是看中結果,現在在關注學習過程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所以,教師不只是知識灌輸和傳授的工具,更應該努力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去,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
(二)完善音樂教學的硬件條件
在很多院校之中,公共音樂課程形同虛設,音樂設備也是寥寥無幾。面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的領導應該認真對待,將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貫徹落實在具體的事物之中,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全面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高度,完善音樂課程所需要的硬件條件。比如鋼琴、音響、音樂書籍以及各種涉及到的音樂樂器等,都需要學校合理地規劃與采購。只有硬件設施完善,才能確保教師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保障音樂教學的質量,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到公共音樂課程中,調動學生的音樂細胞以及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學習到有效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改革音樂教學模式
公共音樂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讓高職生能夠在校園活動中進行審美活動,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提升文化底蘊,增強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之中,“一言講”“滿堂灌”的方式早已被時代所摒棄,新形勢下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面向學生、了解學生,從而打造一個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學論要求教師少“說教”,多“實踐”,將更多的機會交還給學生主體,拉近教師與高職生之間的距離,用鼓勵的方式讓大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比如教師可以將一節課設置為才藝表演,讓學生們匿名推薦本班的學生進行表演,必定會將班級氣氛烘托至一個高潮,在學生表演完畢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演唱進行評價,此時興奮的高職生也能夠聚精會神地聽取教師的意見,從而在意見之中記憶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符合高職生的身心發展,培養學生處事不驚的態度,提升學生的人際關系,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自身潛力。
(四)融入通俗音樂教學
在高職教學中,所認知的音樂課程都是十分正式與嚴謹的古典音樂、爵士樂等,具有極強的專業性質。樂理過于專業,反而導致學生們總是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加入一些大眾流行音樂,以及通俗易懂的樂理知識,激發學生對于公共音樂課程的喜愛,減少學生因為不重視放棄音樂學習的現象。在當今時代,通俗音樂是大學生普遍推崇的類型,教師可以挑選出品位高雅、清新優美、具有時代特征的通俗音樂作品,在課堂之中供學生欣賞,不僅能夠提高學生上課積極性,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一舉兩得。教師可以將古典音樂進行包裝與改編,讓學生們耳目一新。比如將《梁祝》用現代化的音樂手法重新演繹,采用電聲伴奏,清新的音色演繹,結合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各種元素,讓學生在驚喜中感知音樂。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進行音樂的改編,在通俗音樂之中加入我們傳統的樂器演奏,比如二胡、箜篌、琵琶等,給通俗音樂增加一抹傳統的文化色彩,也能夠讓中華的傳統樂器得到發揚,何樂而不為。
(五)建立科學、有趣的考試模式
學生在面對一門學科的結課時,總會苦惱于考試需要背誦的內容,繁多又雜亂。公共音樂課程并不是學生的專業學科,因此在結課之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考試模式,為大家貢獻一場“視聽盛宴”。音樂是帶給我們歡樂的話語,樂器為伴,共同組成了余音繞梁的旋律。在考試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進行演唱節目表演。活動的舉辦需要大家的團結一致,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需要有人進行安排,十分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音樂教師作為此次音樂節目的總導演,共同為校園舉辦一場音樂活動,不僅能夠為學校添加一個特色活動,還能夠在活動之中,鍛煉學生的膽識與魄力。教師可以根據此次表演進行考試評分,作為約束學生必須參加表演的一個強制因素,讓學生們不得不盡全力去做好此次活動以及表演曲目。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的公共音樂課程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走出課堂、跳出固有思維的一項重要科目,其創造力與想象力比其他科目更具優勢,在課堂之中充分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我們需要從現狀去分析、研究公共音樂課程的改革措施,致力于打造一個完美的課程,成為高職院校的“瑰寶”。
參考文獻
[1]胡樂梅.高職院校公共音樂課教學改革與探究[J].戲劇之家,2016(03):81.
[2]康玲.高職公共音樂課教學與研究現狀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3(05):32-34.
[3]張文.高職音樂課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3(04):117.
[4]蔣波.高職院校公共音樂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0(25):167.
[5]呂其瑋,范叢叢,劉智平.高職院校公共音樂教育調查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