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玉
【摘要】本文著重分析了陜北民間歌舞的精神,探索了陜北民間歌舞精神傳承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陜北民間歌舞精神傳承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陜北;民間歌舞;精神;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陜北民間歌舞是陜北人民娛樂的重要形式,極大地豐富了陜北人的生活。陜北民間歌舞是陜北勞動人民在勞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與社會發展、審美、文化發展都有著密切聯系。陜北民間歌舞精神與中華文化精神相一致,能夠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因此,陜北民間歌舞受到文化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另外,陜北民間歌舞以肢體語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為觀眾展示了陜北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與生活空間,做到了情景交融。研究陜北民間歌舞精神不僅能夠深化對陜北民間歌舞的了解,而且對陜北民間歌舞的傳承發展意義深遠。
一、陜北民間歌舞的精神
(一)天人合一
陜北民間歌舞受宗教影響較大,包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是為了實現生存。具體來講,陜北民間歌舞具有濃烈的宗教情懷和深厚的宗教情結,很多民間歌舞都體現了宗教崇拜,這種崇拜符合人性和藝術的發展。這是因為,宗教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明發展有著巨大貢獻,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宗教信仰。不同宗教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社會制度、政治理念等,宗教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陜北民間歌舞中的祈雨舞、秧歌、羊皮鼓等都體現了宗教信仰。這種宗教信仰一直延續到現在。究其原因,陜北秧歌最開始是對神靈的獻演,由廟會會長組織。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需要先拜訪廟會中的神仙,然后再進行歌舞表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宗教崇拜的歌舞逐漸演變為民間歌舞,成為了一種藝術行為。陜北民間歌舞是封建社會中小農經濟發展的產物,與農耕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并與民間的祭祀風俗相結合。在農耕之余,農民積極參與祭祀活動,使得陜北民間歌舞具備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從陜北民間歌舞的服飾和表演方式方面來看,陜北民間歌舞中蘊含著天方地圓、陰陽五行、宿命論等觀念和思想。例如陜北民間歌舞扭秧歌的表演者需要穿戴五彩衣和舞彩綢,隊形具有太極圖和八卦陣的特點,這些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后,陜北民間歌舞以“天人合一、和諧文化為和諧”,強調文化的和諧性。這是因為陜北民間歌舞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大,形成了對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的追求。
(二)樂觀精神
陜北民間歌舞是陜北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藝術形式,體現了陜北人民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樂觀精神彰顯了陜北人民的生命力。受藝術創造者知識水平、生活閱歷、工作環境、心理情緒等的影響,不同背景下的藝術形式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例如政治家認為陜北民間歌舞是一種宣傳和鼓動,教育家認為陜北民間歌舞是音樂和舞蹈教育的重要資源,歷史學家認為陜北民間歌舞是歷史的載體,商業家認為陜北民間歌舞是一種盈利的商品。從不同角度對陜北民間歌舞進行解讀會獲得不同的結果,然而,陜北民間歌舞中所蘊含的樂觀精神是永存不變的。
陜北人民在勞動中自娛自樂,發揮集體智慧創造了陜北民間歌舞這一藝術形式,以口頭流傳和口頭創作的形式傳承至今。民間歌舞中的很多動作都是陜北人民生活方式的體現,包含了陜北地區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從歌唱方面來看,陜北民間歌舞體現了陜北地區溝壑眾多的地理環境。雖然陜北人民需要在這種艱苦的地理環境中生存,但是他們能夠樂觀地面對生活,并自娛自樂地進行藝術創作,這種樂觀精神需要我們傳承下去。
陜北民間歌舞是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它用幽默的語言、樂觀的心態撫慰了陜北人民的心靈,幫陜北人民驅趕饑餓,使陜北人民能夠以樂觀的心態期待收獲和幸福。在陜北,隨處可以聽到風趣幽默、積極樂觀的民歌,這些民歌的創作者大都是社會底層的勞動者,有些是匠人,有些是農民,有些是攬長工,他們用樂觀的心態面對艱難的生活,在他們所創作的民歌中,我們聽不到生活的艱辛,卻聽到了陜北人民精神的富有,聽到了他們對生活的期待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生命的渴求
陜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人們的生活十分不易,陜北人民對生命十分渴望。而陜北民歌則體現了陜北人民對生命的渴望與珍重。具體來講,陜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十分特殊,經常發生天災人禍,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人口銳減。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對陜北地區進行人口支援,然而還是難以改變陜北地區險惡的生態環境,天災與人禍威脅著陜北人民的生命。然而,正是頻繁的生死過程形成了陜北人民對生命的渴望,強化了陜北人民對生命的珍重,很多陜北人將生存寄托在人的生死輪回中,對生命有著更多的希冀。例如,陜北地區很多廟會活動中都會安撫孤魂野鬼、超度亡靈。這些活動從表面上來講希望已經逝去的人能夠盡快轉世,從根本上來講,這些活動是對活著的人的一種心靈慰藉。這些活動中隱含著陜北人的生存的艱苦與辛酸。
(四)情歌文化
愛情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感情,很多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對愛情采取壓抑、遮掩、鄙棄的態度,認為愛情庸俗不堪,更是將性愛當做禁區。然而,愛情是藝術的重要根源,對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陜北民歌中的情歌數量較多,情歌藝術造詣較高。在貧瘠的黃土地上,陜北地區的男人和女人都必須承受物質和精神的貧乏,在這種情況下,愛情成為滋潤他們的源泉,也成為他們的重要精神需求。因此,在陜北民歌中,愛情成為了民歌的重要主題,表現了陜北人民對愛情的執著以及對完美生活的追求。例如,《走西口》《趕牲靈》《藍花花》等都表達了炙熱的愛情。陜北民間歌舞在表現愛情的時候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為觀眾展示了愛的世界。例如,《霸王鞭》用歡快的節奏來體現愛情中的熱烈氣氛,《跑驢》俏皮的戲鬧中流露出濃濃的愛意。陜北民間歌舞中的情歌流淌著陜北人最為樸素的激情,是陜北人民對愛的宣泄。
(五)革命精神
陜北地區土地貧瘠而荒涼,生活十分艱辛,然而,陜北人民樂觀向上,頑強不屈,用自己勤勞的品質創造美好生活。陜北地區是我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陜北民歌中具有高尚的革命精神。1935年10,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踏上了陜北這片土地,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并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和延安整風運動,培育了延安精神,成為了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陜北民歌對革命的勝利有著重要的鼓舞作用與促進作用,中央紅軍達到陜北之后,毛澤東積極運用陜北民歌進行生態治理。例如《東方紅》《南泥灣》《繡金匾》等歌曲在革命中起到了凝聚人心、團結人民的作用,具有較強的政治號召力。延安時期,陜北地區的秧歌充分發揮了文化藝術功能,當戰爭捷報傳來的時候,老百姓和革命戰士們都會扭秧歌來慶祝勝利。秧歌充分反映了革命戰士與廣大群眾生死相依的親密關系。
(六)勤勞樸實
陜北民間歌舞體現了陜北人的勤勞樸實,陜北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根據勞動內容創作了船歌、秧歌、牧歌、趕馬調等歌曲。陜北地區的勞動人民經常在持續時間較短的高強度勞動中歌唱勞動歌曲來協調步調,消除疲勞感。并且,陜北勞動人民在趕腳、放羊等長時間勞動的時候也會歌唱勞動歌曲以消除苦悶,抒發感情。協調步調時所唱的民歌以夯歌最多,歌詞意思和結構對稱,色彩鮮明,能夠達到勞逸結合的目的。消除苦悶、書法感情的勞動歌曲以信天游最多。信天游唱法拙樸,結構勻稱,情感親切。信天游歌曲中以趕牲靈的歌曲為主,表達了腳夫們對愛情的渴望、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對安穩生活的向往。這些勞動歌曲體現了陜北人民勤勞樸實的精神,寫出了陜北人民的辛勤,表達了陜北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陜北民間歌舞精神傳承面臨的問題
(一)民間歌舞傳承危機
陜北民間歌舞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很多陜北地區的年輕人開始進入城市生活,不再需要民歌來抒發心中的情感,導致陜北民間歌舞失去了傳承根基。年輕一代的陜北民歌傳承者藝術修養較差,對陜北民間歌舞的表演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特征,不利于陜北民間歌舞的傳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陜北民間歌舞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很多陜北民間歌舞表演者將重點放在商業利益上而忽視了陜北民間歌舞的內涵,難以在民間歌舞的演唱中表現民間歌舞的內在美,嚴重阻礙了陜北民間歌舞的健康發展。
(二)內容老化
現階段,陜北民間歌舞存在著內容老化的現象。這是因為,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陜北民間歌舞并沒有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失去了生命張力。當前,很多陜北民間歌舞作品都是對舊作品的重復,缺乏能夠引起人民共鳴的、反映新時代新面貌的好作品。陜北民間歌舞的創作很難超過革命時期陜北民間歌舞的成就。在這種情況下,一成不變的民間歌舞表現方式難以吸引人們的關注,陳舊的表演內容逐漸導致人們審美疲勞,陜北民間歌舞面臨著“江郎才盡”的局面。
三、陜北民間歌舞精神傳承發展的策略
(一)加快陜北民間歌舞創新
民間歌舞是藝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于人們的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陜北民間歌舞的發展與陜北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價值取向以及人們的審美情趣有著密切聯系。在時代發展的同時,陜北民間歌舞的表現方式、傳播方式、表現內容等都需要不斷變革創新。尤其是工業生產取代農業生產的情況下,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針對這種情況,應積極加快陜北民間歌舞創新,做到與時俱進,通過民間歌舞展示社會新風貌。為此,應重視陜北民間歌舞的繼承與發揚,在傳統民間歌舞的繼承上對歌舞內容進行加工創新,保留民間歌舞的精髓,引入符合時代的內容,使民間歌舞符合現階段人們的生活狀態與審美需求。應積極對陜北民間歌舞進行探索,擴大陜北民間歌舞的功能,吸取其他音樂形式的優勢,創造獨特的民間歌舞。應積極宣傳陜北民間歌舞,采用有獎大賽的方式激勵新歌手的涌現,促進陜北民間歌舞的創新。應防止西方錯誤思想觀念的滲透,積極保護傳統文化,在宣揚陜北民間歌舞特色的同時加快陜北民間歌舞創新發展。
(二)優化陜北民間歌舞的舞臺化發展
隨著陜北民間歌舞的傳承與發展,陜北民間歌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為了滿足受眾對陜北民間歌舞的需求,陜北民間歌舞被搬上舞臺,開始了舞臺化發展的道路。在陜北民間歌舞舞臺化發展的過程中,應保持陜北民間歌舞的原生態情感,將原生態情感與原生態的表演方式相結合,突出陜北民間歌舞的特色。應積極重視陜北民間歌舞的國際化發展,讓陜北民間歌舞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時為世界展示高尚的陜北民間歌舞精神,向國外觀眾展現民間歌舞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尚飛林.陜北民歌的生存環境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J].音樂天地,2017(04).
[2]曉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陜北民歌[J].中國工會財會,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