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軍 周靖寓
摘 要 歷代的紫砂藝人經過細心觀察,在研究社會現象及自然形態的基礎上,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特點,具備了高度的藝術素養,從而在設計紫砂茗壺造型時靈感迸發,并形成了壺器獨特的民族風格與藝術特色。這款紫砂“馨竹雅韻套壺”汲取了竹文化的養分,塑造了自身獨特的藝術格局。
關鍵詞 馨竹雅韻套壺;紫砂;竹文化;審美價值
紫砂陶藝術是指紫砂藝人以設計為意識主導,通過運用各種工藝手段與專業技巧對紫砂材料進行具體創作的一種手工技藝,具有形象思維的審美特征。紫砂陶藝術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純美術,其本質上強調陶器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與功能性的完美統一。紫砂陶藝術的美學特征不僅兼顧了功能性要求,還體現出材料美與藝術美。故此,紫砂陶藝術融合了生活與藝術。紫砂“馨竹雅韻套壺”(見圖1)從大自然的竹林中提取了創作靈感,將大自然的人文元素融入紫砂陶的創作之中。
1 紫砂“馨竹雅韻套壺”的造型
這款紫砂“馨竹雅韻套壺”手感細潤,光潔明亮,紅中略見橙色。壺器有著渾圓的壺身,嵌蓋與壺身融為一體,點、線之間見魅力,骨肉亭勻、簡練大方,制作頗見功力。竹節壺嘴胥出流暢,竹節端把略微上抬之后優雅而下,形成一條圓潤飽滿的耳形弧線。壺鈕玲瓏可愛,形似一小截彎曲的竹節,柔美之姿明顯,樸雅大方。兩只口杯珠圓玉潤、光潔細膩,且有杯托輕輕呵護。
2 紫砂“馨竹雅韻套壺”的意象
這款紫砂“馨竹雅韻套壺”是以大自然的竹作為裝飾題材的,令人遐想。每當漫步竹林,感覺清風徐來,萬物寂靜。這時,穿過竹林,經過池塘邊,又見微風吹起了漣漪,一圈一圈蕩漾開來。四周竹林聲起,更覺周圍的安靜。凝視池塘中的小魚,它們在水中輕輕搖擺,好像也徜徉在這寂靜的環境中。從春夏到秋冬,竹林舊容不變,唯一變化的可能是游客。紫砂“馨竹雅韻套壺”含蓄地表達了大自然的永恒與生命的輪回。當然,這種變與不變只是相對的,雖然我們留不住竹影清風,但是我們還可以暫時享受紫砂“馨竹雅韻套壺”帶來的片刻寧靜與從容不迫。
3 紫砂“馨竹雅韻套壺”的藝術格局
這款紫砂“馨竹雅韻套壺”以竹子作為裝飾,其格局開闊、寓意深遠。中國人將竹的寓意歸結為“竹文化”,透過紫砂“馨竹雅韻套壺”,我們可以領略壺器的藝術格局。這種藝術格局是以竹文化為基礎的。首先,竹子常與文人的生活聯系,古代文人閱讀的書籍是竹片做成的;其次,竹子可以用來做成椅子供文人坐臥;再次,文人書寫的筆桿也是竹子做成的。由此,文人對竹子漸漸產生了獨特的感情,并將其擬人化,夸竹子具有不畏逆境、不懼艱辛、寧折不屈的高尚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這也是形成紫砂“馨竹雅韻套壺”藝術格局的根源。此外,竹子所具備的堅韌、虛心等品質,也是人為賦以的精神面貌。人們不僅愛竹、頌竹,還把它的造型融入紫砂壺的設計中。正如這款紫砂“馨竹雅韻套壺”,使用它來泡茶,既符合文人的生活品味,也能使忙碌于文案的文人靜下心來欣賞壺器,進而關照自己的生活。這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在當今世界不可多得。大多數的人都是忙碌于凡塵之中,偶爾歇息下來,而用這款紫砂“馨竹雅韻套壺”泡茶、賞壺、談心、休息,也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
4 結 論
紫砂壺具有質樸無華的泥質與光華內斂的色彩,這正是藝術家所追求的品質。因此,藝術家的格局與心胸、靈魂與氣魄,決定了他們從事紫砂藝術的格局。就像這款紫砂“馨竹雅韻套壺”,因為有了竹元素的融入,才使得這套壺的藝術價值得到了提高。
參 考 文 獻
[1]沈華軍.淺談紫砂壺藝的傳承與創新[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11):61.
[2]陳亞萍.“筋紋”——紫藝精華[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