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雯竹
摘 要 紫砂壺不斷有新的造型涌現,一些壺器還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但是陶藝人在創作一款紫砂壺之時,不僅要考慮其實用功能,還需要在符合審美觀的同時,挖掘壺器的思想內涵。因而創作紫砂壺的時候,需要解決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統一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 紫砂;扁平壺;實用價值;審美價值
紫砂壺在制作過程中,審美價值已經直接或者間接體現了壺器的實用價值。紫砂壺的各種感性形式與人的心理形式是相對應的,或者由視覺感知通達理解和情感,或者由觸覺感知引發想象和聯想,因而陶藝人要用審美眼光對待自己的紫砂壺作品,從審美上組織創作活動,極大程度地激發自身的智慧、想象力與創作力,使紫砂壺的審美意識不斷強化。現以紫砂“扁平壺”(見圖1)為例,談談壺器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是如何統一的。
1 紫砂“扁平壺”的造型
這款紫砂“扁平壺”穩重而平實,比例協調。整體圓潤飽滿、素雅大方,壺身線條流暢,古韻味十足,給人一種柔和之美;壺腹外鼓而扁平,壺口與壺底呈收勢,且互相呼應;壺流筆直攏長,出水連綿;耳把精致纖細,端握舒適。紫砂“扁平壺”通身素雅,實用性高,為不可多得的作品之一。
紫砂“扁平壺”容量小,一般可泡四至六小杯茶,是流行品茶的江南地區茶道者喜好的壺型。泡茶時,壺內要放很多茶葉,由于茶葉多,可將壺放在茶海或茶碗內,再用沸水反復澆淋茶壺的外表,促使出味。
2 紫砂“扁平壺”的泥料特征
紫砂“扁平壺”不但外型簡練樸素,做工精密周全,而且選泥考究,采用了稀有的本山綠泥制作而成。綠泥呈“豆碧色”,泥色酷似綠豆皮、澹草綠。本山綠泥含細黃砂,清麗出眾、雅俗共賞。用本山綠泥制作的紫砂“扁平壺”,其砂質細膩而富有顆粒美感。壺品色澤米黃泛青,泡養后逐步轉為溫潤的亮色,包漿感好而易于泡養,發幽然青光。本山綠泥產于黃龍山礦脈,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本山綠泥的原礦色澤為青灰泛綠,成片巖狀或粉末狀,以手拿之即會沾染上原礦粉末顏色,也常作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特別。
3 紫砂“扁平壺”的薄胎技法
這款紫砂“扁平壺”胎薄,散熱快,而且溫度一下子就傳遍壺體,茶湯出來也快,比起其它壺型更易使用。人們常用“薄如蟬翼、輕似浮云”來形容薄胎紫砂壺,薄胎壺看起來與普通紫砂壺毫無區別,造型同樣是沉穩厚重,上手卻很輕,印證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
薄胎打泥片時比一般壺要薄,通過這種技法,制壺藝人可以展現自己深厚的技藝,由于薄胎成型難,燒制時易變形而燒壞,因而薄胎壺對技術純熟程度的要求很高,制作時對環境的濕度也有嚴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壺的制作難度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壺并非易事。這款紫砂“扁平壺”身骨輕靈,沒有刻意的線條,不為世俗所擾,代表茶人敬天愛人的謙遜之德。
4 結 論
綜上所述,紫砂“扁平壺”從造型、泥料到薄胎技法,無不體現出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高度統一。紫砂“扁平壺”的外型具有簡練、樸素、高雅的特色,工藝精美周全、意念表達獨特,而兩者又互為相通,互為作用,缺一不可。在功能上,紫砂“扁平壺”考究有用,便于把玩。紫砂“扁平壺”雖然在成型上比大件的陶瓷工藝品簡單,但在外型的把握上、意念的表達上極具難度。壺器雖小,但要把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起來并不簡單。所以在鑒賞一件紫砂壺時,要看其有無神韻,氣勢如何,能否達到小中見大、小中見勢的境地,這也是鑒定紫砂壺是否達標的基本要求之一。
參 考 文 獻
[1]莊玉珍.簡析傳統紫砂經典造型歷久彌新的價值取向[J].江蘇陶瓷,2009(02):40,42.
[2]萬美群.試論紫砂壺的評價與鑒賞[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0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