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芬
摘 要 南瓜壺,由光素器的質感與渾厚加上花貨中運用到的雕、塑、貼花等等創作而成,自己一向對這種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物情有獨鐘,這次便選用了南瓜作為題材,充分表現了紫砂花塑器與光素器的精美細致。
關鍵詞 紫砂;造型;裝飾;貼塑;南瓜
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對動植物的自然形態很有親切感,因此,藝術家們經常結合它們的自然形態,采用多樣的藝術手法對藝術作品進行造型裝飾,而利用得天獨厚的紫砂原料設計制作的紫砂陶更能反映出人們的意念,盡顯自然之趣與自然之美。
古人在用精美的瓷器泡茶后為什么又會選擇紫砂?在明代,古文人泛舟江上時把盞之余,一壺茶是何等的心境,覺想,紫砂的藝術、生命正是有了當時的文人的熱衷介入,才逐漸漾開了漣漪。明代紫砂壺的傳承定有其肥沃的土壤,需求是其立身之本。沒有達官、文人介入,紫砂壺可能如宜興民間陶罐無異,一件清代的鹽罐也就幾百大洋。所以,需求的高端性是其根本。達官顯貴們在試用的過程中帶著極多的挑剔,紫砂經歷萬次的面試后才被接納,傳揚四海九州,這里面要感謝的不僅僅是創造者們,更要感謝的是宜興的陶瓷文化土壤,還有難能可貴的群儒們的鐘愛,大儒鐘愛,紫砂壺才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紫砂既可以田間地頭,也可以香案書桌,“南瓜壺”作為農耕時代的創新,體現了人們對豐收的追求。
宜興紫砂有三種不同的基本形態:光素器、花器、筋紋器。這款“南瓜壺”(見圖1)以光素器的質感與渾厚,加上花貨中運用到的雕、塑、貼花等手法創作而成,色澤瑩潤光潔,壺身生動形象,借由惟妙惟肖的南瓜形態再現了田園般美麗的自然風情。“南瓜壺”重在表現瓜熟蒂落的田園之樂,因此在器型塑造上以飽滿樸拙的碩果為主要的造型表現,將巨大的南瓜濃縮在巴掌大小的茶壺中,宏觀上看顯得大度豪邁,微觀上看則顯得靈秀精致,盎然的田園風趣也了然于其中。
通常人們熟知的瓜果荷花蔬菜作為造型素描,是不少見的。自己一向對這種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物情有獨鐘,這次便選用了南瓜作為題材。整個壺體雖無筋紋的形象,卻以光素器的形態表現出花貨南瓜形狀飽滿、厚重、端莊的形態。其實南瓜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瓜果,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創作中抓住了三個要素,首先要形象上逼真,其次要鮮活,第三要有神韻,這是作品的靈魂所在。創作中,首先把壺形設計成一個扁圓狀,并在壺體的制作上形成南瓜皮的瓜葉、瓜柄、瓜藤,增加了作品的逼真性。壺身比例分配均勻,每一處都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南瓜壺”優美結實的形象和體態,豐富飽滿、形態可掬。最佳處以一只瓢蟲貼塑在壺蓋上,使人覺得妙趣橫生、愛不釋手。整個壺體玲瓏可愛,整體感強烈,充分表現了紫砂花塑器與光素器的精美細致、形象逼真,是一把難得的紫砂茗壺。
對于不同的素材要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其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其美。花貨以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動植物為素材,復雜多變、花樣百出,這導致一些人認為花貨之美就體現在塑型上,工藝越奇巧、形象越華美就是越好的作品,這種觀點無疑是錯誤的。其實花貨是通過外在的塑型來凝結和表現壺內在的精、氣、神,并以其精、氣、神感染、打動人,從而方能將人們帶入自然的審美感觀中。“南瓜壺”創作中把瓜蒂設計成壺蓋,把瓜柄設計成壺的,以南瓜之葉被風吹動自然卷曲之形設計成壺嘴,用瓜藤自然彎曲之形設計成壺把,再貼塑在壺腹上,瓜葉舒展于壺身上,還有小南瓜貼塑在一旁,壺的貼塑裝飾中皆以本色泥料裝飾,貼和自然,更是象征著生命力的鮮活。“南瓜壺”運用雕鏤捏塑、貼塑等多種手法裝飾而成,扭曲的形態足見雕工精細。而壺身貼塑的瓜葉和瓢蟲也足見雕飾細膩、惟妙惟肖。自然形態在花塑器中必不可少的用到雕、塑、貼等一系列裝飾手法,而這些手法也很好地詮釋了紫砂藝術的精髓所在。
此“南瓜壺”不論做工還是立意都是極佳的,在中國傳統理念里,豐收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祈求的,對于這種表現田園之樂的題材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進行藝術創造的人只要傾心于關注自然,熱心于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就必然能從自然之規律中領略到無窮盡的形式法則和紫砂壺的造型規律。從對自然規律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創造出有價值的藝術作品,陳鳴遠所制的紫砂“南瓜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無疑是在自己的作品中道出了自然之規律,也啟迪和激發了不少陶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