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唱過程當中,除了發聲以外,歌唱者對于所演唱的內容的研究和探討也屬于創作的一部分。歌詞能夠創造出獨特的意境,由此起到審美功用。歌唱作為一項藝術門類,其美感也是歌唱者通過深度感悟歌詞所彰顯的美,進而將其傳送到一種境界的締造的審美創造,這是在人類之于藝術的追求和憧憬以及對于思考和體悟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本文分析并探討中國和外國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中的歌詞,以此來認識歌詞所具有的審美功用。在演唱中,激發主動性,深度體悟歌詞所體現出來的美感,進而使得主體和客體達到融合,締造出完美的意識境界,達到藝術審美,繼而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繹。
【關鍵詞】聲樂演唱;歌詞;審美功用;審美屬性;意境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藝術最為根本的功能和特征就是審美。美能夠推動事物的和諧前進,也是主體的感受狀態,是主客體融合的一個概念。
所謂審美,就是在理性和感性、主觀和客觀這兩對關系中實現統一,并追逐進一步的真理以及發展。所謂審美功用,就是憑借與藝術的形式來展現人世間的真實、善良和美好,使得人們的心靈得到陶冶和升華,進而獲取一種審美體驗。
人類一直在研究該怎樣將聲樂作品演繹得更加完整,怎樣將感情融入其中。大多數人在此論題的研究方面都是從技巧的角度入手。其實,一首歌能夠長時間受到人們的喜愛,其最大的原因在于歌詞所表現的內涵以及蘊含的感情基調是積極向上、快樂愉悅的,還是消極頹靡、痛苦悲傷的,關鍵是其自身本來就是一種美。這樣的美是從聽覺再到視覺進而延伸到心靈的一種主觀體驗,是歌詞和曲調綜合起來而形成的一種美,是創作者出于自身的審美認知,遵循美的規律進而創造的一種美,相比于現實中的美更加高級。
歌唱者在學習與演唱之時不能夠單純注重演唱的聲音以及采用的技巧,還應充分了解其背后深藏的美感以及深層的蘊含。
一、歌詞的審美屬性
(一)歌詞的文學性
歌詞和劇本,都是音樂文學的門類,構成音樂文學的一部分,音樂文學其實也是屬于文學的一種[5]。所以,歌詞的根本特性就是文學性。歌詞還沒有配上曲調的時候,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即音樂文學,具有一定的獨立屬性。一個質量上乘的聲樂作品,歌詞理應具備一定的審美特性,講求形象、情感、意境以及語言方面的美感。
1.形象美
歌詞的深層意義主要是由打造的藝術形象所傳達的。其中的藝術形象,首先,對于歌唱的感情基調、思想蘊藉以及風格特性都有很大的決定性作用;之于其形象具有一定的確定性,相較于別的樣式的音樂作品更加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歌詞使得原本難以感知的情感得以寄托在有形的形象身上。例如,張藜創作的《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詞當中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辭,一個是將我和祖國之間的關系比喻成母子和母女,第二是將祖國比喻成大海和浪花。第一個是情感的原因,表達出母子之間深切的真情,第二個是情感的依據,是大海和浪花之間相互依存的依據。兩者都是一種永遠的關系,是無法改變的連接。
2.情感美
歌詞具有情感才是真正獲得了生命。歌詞要具備感染的屬性,這樣才能更加感染人,從而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歌詞當中所表達的情感要真實動人,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這樣人們才能在其中找到情感的依托。[2]1998年,一曲《英雄》主要歌頌抗擊洪水的戰士們,創作這首歌的作者是王虹,他通過這樣的主題,并且歌詞寫的真切感人,許多人都受到了感染,聽了以后不自覺流下淚來。其中有一句寫的是“有淚之時不輕易流下,有愁之時絕不發愁”,多么真切而又樸實無華的言語,卻道盡了戰士們的辛酸。
3.意境美
王國維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元劇之文章》,其中提到什么事意境,指出抒發感情要做到引人共鳴,描寫景色要注意如臨其境,敘述事情要做到仿從口出。還寫了一本書叫做《人間詞話》,其中也談到,意境其實就是境界,境界不單單指稱景物,人的情感,憂愁喜悅,痛苦歡樂,這也是人類心靈之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夠描寫出真實的景象與真實情感的人,就可以稱之為有境界。
因此,意境,首要就在于情感和景物兩者實現統一。創作者往往將情寓于景中,進而達到主客體融合,實現寄情于物。除此之外,意境還是創作者的思想觀念、審美理念與客觀的景象所達到的一種融合之境。[3]意境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當中就有獨創性的一個概念,也是中華民族抒發情感,創作文學,特別是在詩歌當中作者所賦予以及作品所塑造的審美理想的一種體現。[4]
從內涵的界定上來看,意境就是抒情一類的作品當中情感和景物達到融合,虛構與真實實現統一的一種形象體系與其營造的審美想象,屬于文學形象的一種形態,不過與更加高級歌詞和詩歌沒有什么差別,都企圖能夠實現一種意境上的美感。意境并不是具體可感的,能夠通過人的感官感受到的,但是也不是說完全抽象的,人也能通過一定的方式去感知和把控的。意境能夠給人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特別是歌詞和曲調結合起來以后,塑造的氛圍、所彰顯出來的意境,就像是一場夢,人們身處其中仿佛深入到了歌詞中的畫面。[5]
4.語言美
歌聲就是歌唱這一行為和發生所產生的。從嚴格意義上而言,在實際生活當中,不可能脫離語言實現歌唱,當然,也沒有能夠不需要聲音而存在的語言。亦即,語言、音韻和歌唱者三者是不可分離的。[1]歌詞需要憑借于語言才能得以傳達。作為歌詞的語言就有獨特的要求,不用于一般的語言,因為它不但屬于聽覺藝術,還屬于時間藝術,所以,需要做到自然而順暢、簡單而通俗、明確而真切,念起來能夠連貫順暢,不會晦澀難懂,聽起來也能夠悅耳動人。但是,在注重簡單的過程中還應該賦予深刻的內涵,這樣才能創造出更為廣闊的審美空間,確定無誤地表達,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將需要傳達的情感和理念得以抒發。
(二)歌詞的音樂性
創作歌曲主要涵蓋的過程有創作歌詞、創作音樂,最后是演唱。創作歌詞是最基礎的環節,但是這一環節還不完整,這是由于歌詞要和旋律融合之后才能夠成為完整的歌曲,由此決定歌詞的一大屬性就天然決定了,即音樂性。歌詞的這一屬性主要體現為聲韻、結構以及節奏方面的美感。
1.聲韻美
聲韻方面的美感主要體現為聲調以及音樂。在平時的生活當中,語言自身具備高低、強弱、快慢、抑揚等特性,歌詞則更要講求韻腳、平仄等,這樣在添加音樂的時候才會更加便利,并且連貫順暢,悅耳動聽。
2.結構美
結構方面的美感在于要和作品本身抒發的情感以及主旨相適應,體裁和形式等方面如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那么其歌詞的結構也會有所差別。但是,歌詞的格式是確定的,要注意規范,但同時又要避免模式化,否則就會顯得死板,當前主要是兩段式和三段式這樣的結構,這類結構被廣泛采用的原因就在于能夠反復地進行演唱,更加整體和對稱,在形式上具有一種美感,并能夠達到一種和諧,方便演唱者和受眾進行記憶。
3.節奏美
歌曲的節奏相當于是脈搏,如果沒有節奏,歌曲將難以獲得生命,歌詞的節奏是形成歌曲節奏的必要前提。音樂所具有的節奏通常和歌詞的節奏是相互適應的。所謂歌詞的節奏,指的就是詞、段、篇之間的關系。不但體現于外部層次,還體現在內部層次當中,也就是情感。情感所具有的節奏盡管和外在的節奏存在很大的差別,雖然沒有那么容易感知得到,但同樣是能夠感受和體悟的。
二、通過挖掘歌詞的審美功與打造歌詞的審美意境處理作品的方法
《水調歌頭》與《你好像一朵鮮花》這兩首歌的歌詞都是中國和外國文學歷史上非常出名的詩歌作品。前者是有名的描寫中秋的作品,其作者是蘇軾,創作于中秋佳節,在飲酒樂甚之后放聲歌唱,進而抒發內心的情感,即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后者的創作者是德國著名的詩人海涅,由舒曼負責創作的曲調。本文通過對這兩首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歌詞的審美功用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其中的藝術處理方面的技巧和經驗。
(一)《水調歌頭》
歌詞剛開始就唱到“明月幾時有”,這是引用李白的詩歌,李白有詩云:“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正好和后面一句“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相應和,蘇軾通過疑問的表達對蒼天發起疑問,總體來看與其較為緩和,將人們的思緒帶到了廣闊的宇宙當中去,描繪出一幅作者把酒問蒼天的藝術形象,打造出清淡秀雅、奇特飄逸的意境。接下來的幾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幾句歌詞,陡然曲折,賦予變換。音色也轉而更加暗淡,表達出作者在出世和隱退之間難以抉擇的猶豫和彷徨。后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描畫出一幅作者在月光下跳起舞來,清麗秀雅的情境,就好像身處上天上的宮闕之中一般。歌唱者在演唱的過程當中要懷著留戀人間的思想感情。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短短九個字,在描寫實際景物的過程中,描繪的是一幅已經將景物化為情感,通過描寫月光照耀人世的這樣一副景象,從而由景及人,表達出內心的愁緒和迷茫。突然又開始將語氣進一步的升華,襯托出此時的情感變化。所以,演唱者在歌唱的時候要將這幾句和前面的歌詞分離開來,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轉折之處。后面“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緊承上句,從淺層次來看好像是在懊惱月亮圓滿但是人卻不得圓滿的現實境況,但其實是從內心底里有所思人,歌唱者在演唱的時候也要演唱出其中所蘊含的絲絲惆悵之情,體現出作者對于親人的思念,內心難以排解的感傷。從第二十九小節起,語速就要開始加快,音量也要開始加大,從而一步步將整個歌曲推向高潮階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幾句,恰恰就是作者對于人世間的悲傷與歡樂,分離與重合的觀點,認為人世間的怨憤和月亮的缺漏都是自然發生的,沒有什么能夠引起人的傷感和愁緒的。最終通過理性排解憂傷的情緒,體現出作者豁達樂觀的心態,將得失和榮辱放在一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按照歌詞的內涵以及曲調的發展,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要將這三句作為高潮來加以演唱。做到氣息足、線條寬,進而將歌曲抬到一個高點,繼而打造出一鐘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末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唱到這里的時候要注意將音量進一步強化,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像是向人們表達祝福之情。末尾最后要漸漸將聲音變弱,營造出一種 漸行漸遠之感,傳到夜空之中,讓人在這樣的體驗當中留下無限回味的空間。
(二)《你好像一朵鮮花》
這首歌一開始就描繪的是一位主人公有一名心上人,那位姑娘好似一朵美麗的花。歌詞中寫道:“你好像一朵鮮花, 溫柔、美麗、純潔”,歌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在唱到這一句的時候可以將語氣放緩,溫柔地演唱。后面“當我凝視你,那憂愁就會暗暗潛入我心頭。”仿佛這位主人公覺得自己難以配上心中的這位姑娘,于是心中升起滿滿的愁緒,語氣可以有所加強。“我愿將我的雙手放在你頭之上”這一句要將音調加長,伴奏也要注意更加具有動感,這是整首歌的轉折處,演唱者伴隨著節奏的變化,內心的情感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之后,主人公的情感仿佛開始得到了進一步的凈化和升華,開始對這位心上人表示由衷的祝愿。在歌詞的內涵和曲調達到最大的張力之處,也就是高潮以后,這就是整首歌的最后一句,其情感最為委婉,也最具有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即“祝福你永遠地保持純潔,美麗,溫柔。”飽含了這位主人公對于心上人的祝愿,在演唱的時候,語氣要極盡細膩。歌唱者要根據歌詞當中所體現出來的主人公的情感所發生的細微的變化,繼而通過改變音量和語氣來將這種情感加以傳達。所以,這樣才能增強整首歌打動人心的力量。
三、結語
本文將這一命題納入研究范圍的原因就在于筆者在之前的學習和歌唱過程中,因為對歌詞有所忽視,單純從字面上淺層了解歌曲內涵,沒有對意境有所把握,進而難以在演唱過程當中投入真切的感情,也就難以傳達出一種感人的力量。之后,筆者通過對歌詞的審美功用進行分析和探討之后,各方面的情感、聲音的表達也都有所改進。
對中國和外國不同的作品中歌詞的審美屬性進行分析和探討之后,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聲樂專業的學生,如果單純注重技巧是不行的,要進一步強化內涵的分析,對于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都要有所了解,這樣在把握歌詞內涵的時候才能更加準確,這些都要在演唱之前就做好。在演唱之時,如果沒有對歌詞的內涵有清晰的了解,歌曲演唱的意義也就失去了,也就算不上是一種藝術了。
此外,筆者期望通過這篇論文的分析能夠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和學習者的關注,在注重技巧的同時,還要注重內容分析,提升音樂素養,從作品當中體悟其所蘊含的美感。
參考文獻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張前.音樂二度創作的美學思考——張前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2007.
[3]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4]夏昭炎.意境概說[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
[5]劉以光.論歌詞的審美特性[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01).
作者簡介:張閩(1987—),男,漢族,浙江溫州人,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助教 ,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音樂表演 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