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進行客觀梳理,分析了影響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音樂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進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畬族音樂;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音樂藝術。在56個民族中,畬族音樂是“活化石”,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一顆絢麗璀璨的明珠。福建省畬族的人口數量位居中國畬族人口首位。畬族小說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fā)源地就是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zhèn)白露坑村。畬族民間音樂主要是民歌,以山歌居多。近年來,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音樂的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受經濟全球化和媒介全球化的沖擊,福建畬族音樂的發(fā)展不容樂觀。本文擬分析福建省畬族音樂非物質遺產保護和傳承現(xiàn)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一、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
近年來,我省及有關專家通力合作,投身于搶救畬族音樂文化,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一)政府介入保駕護航
建立了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制度,加掛在福建省藝術館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機構,并在各區(qū)市設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該中心具體承擔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常事務,以及規(guī)劃、普查、整理、研究、培訓等有關工作。福建省非遺中心運用文字、錄音、數字化多媒體等形式,解讀畬族非遺,成為文化部的數字化試點省份。
(二)專家學者熱心創(chuàng)作文本
研究畬族音樂的專家、學者深入實地,結合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和收集了大量優(yōu)秀的畬族音樂作品。光出版畬族研究專著就有:2002年由藍雪霏教授編著的《畬族音樂文化》;2007年由福建寧德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藝術館館長李晨編著的《畬族民間音樂》,其中《畬族音樂史》曾獲得國家文化部“群星獎”文化科研成果銀獎,《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申報書》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三)傳承人是延續(xù)畬族音樂文化血脈的需要
伍國棟說:“民間音樂傳承是一個動態(tài)的音樂過程,它具體是由居于這一音樂傳承過程中心地位的音樂群體和音樂個體完成實現(xiàn)的。因此,民間音樂的口口相傳和身傳言教,在不同民族和地區(qū)范圍內的民間音樂生活中,由于傳承者和受傳者的狀態(tài)不同,便主要表現(xiàn)為群體傳承和個體傳承這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1]
保護畬族音樂傳承人就是保護畬族音樂文化,福建省畬族音樂傳承人共11人,其中年齡最大的1932年8月出生的鐘昌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畬族小說歌第四批國家級代表傳承人),年齡最小的1970年7月出生的雷美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畬族民歌第三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傳承人為畬族民歌的傳承、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二、影響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音樂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畬族音樂由于受經濟全球化和媒介全球化的沖擊,各民族共融的趨勢日趨明顯,文化同化的現(xiàn)象日益突出,畬族音樂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筆者走訪的畬族長期與漢族融居,生活和生產都已漢化。被譽為“畬歌王子”的雷志華感嘆說:“畬歌如果消亡了,就意味著這個民族精神文化的消亡……但是現(xiàn)在,年輕人基本都不知道畬歌是什么了。”[2]總結起來,畬族音樂創(chuàng)新傳承艱難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孕育畬族婚嫁歌的土壤和環(huán)境改變
勞動方式的改變導致畬族民歌數量減少,勞動方式的改變也意味著,伴隨特定勞動方式孕育而生的一些民歌也在逐步消失。歌唱環(huán)境的破壞使得畬歌的傳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二)畬民審美情趣的轉變
畬民長期與漢族融居在一起,加之國家的村村通公路,對外交流的加快,提高了生活質量,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在各種文化的碰撞下,畬民的審美情趣也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傳統(tǒng)的拜師習俗也逐漸減少,師承禮儀的斷裂導致后繼無人。
(三)民眾缺乏民族音樂保護意識
隨著社會的大融合,孩子們走進學校,語言環(huán)境的改變,漸漸地年輕的一代接受了新事物,慢慢遠離了畬族語言和畬族音樂。豐富多變的視聽音響和多元視聽賦予人們更多的選擇。年輕的一代,他們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的現(xiàn)代生活中告別古典,告別傳統(tǒng),植根于畬民的民歌逐漸消失。
三、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音樂保護發(fā)展舉措
王文章說:“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基因的改變,必然帶來民族個性的變異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特定地域、群體中凝聚其文化傳統(tǒng)的那些難以用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消解,也必然帶來價值觀念的混亂。”[3]畬族音樂文化在承受各種文化的沖擊,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畬族音樂,畬族音樂是保留“原汁原味中發(fā)展還是發(fā)展中變革創(chuàng)新,是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福建畬族音樂的保護必須重視政府主導作用
福建畬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應該起主導作用,目前,國家并沒有出臺關于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方面的具體措施和政策。政府應該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和明確保護措施、范圍和目標。
(二)福建畬族音樂的保護必須現(xiàn)代化保護手段介入
數字化建設是對非物質文化保護最有效的途徑,數字化不僅可以記錄和保持原始信息,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優(yōu)勢,利用媒介充分發(fā)揮文化遺產傳承、開發(fā)、利用和共享的作用。
(三)福建畬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必須在繼承中求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畬族民歌一般是單一的一部曲式,作曲家新畬歌的創(chuàng)作除了保留原有的傳統(tǒng)畬歌特色,還應結合現(xiàn)代民歌的技巧和創(chuàng)作技法,變革畬族音樂,使畬族音樂更有 “活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它、喜歡它。
參考文獻
[1]伍國棟.中國民間音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鐘劍賓.歌聲中蘊藏的畬族文化[N].福建日報·文化大觀,2006.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肖玉珍(1976—),女,漢族,福建農林大學文法學院,音樂學碩士,講師。
項目來源:2015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社科一般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福建畬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JAS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