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增強特色文化并給予傳承有利于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其中,民歌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通過特定的方式進行傳承不僅能夠彰顯我國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特色,更能體現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頑強的生命力。“花兒”作為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歌文化,其已經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文化代表。本文對民歌“花兒”的傳播和生存困境進行探究分析,以期能夠促進我國本土特色文化的流傳與發展。
【關鍵詞】“花兒”;傳播;生存困境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花兒”是流傳于廣袤西北大地的民歌,其為了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革新,現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國西北地區的專屬文化之一。“花兒”的廣泛傳播、傳唱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并注意到其現有的生存困境,這對每個中華兒女文化傳承責任感的建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花兒”的傳播方式探究
(一)口頭傳播
隨著信息時代的帶來,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逐漸進入到互聯網世界,但“花兒”的傳播方式仍然以口頭傳播為主,口頭傳播能夠將“花兒”具象化,通過靈活的口頭傳播滿足了傳播受眾的心理訴求,不僅及時方便,還能反映受眾的生活。“花兒”作為一種區域性特征極為明顯的民歌文化,其在民間的口頭傳播方式占據主要地位,這充分說明了“花兒”在民眾生活中的頑強生命力。
(二)文字傳播
甘肅臨洮詩人吳鎮在他的詩作《我憶臨洮好》(10首)的第9首中寫道:“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這是我國“花兒”最早的文字記錄,這首詩不僅提到了民歌“花兒”,更點出了其饒比興的文化特點,彰顯出了早期“花兒”的文化魅力。此外,我國最早的“花兒”文字作品在清朝,即清乾隆年間編修的青海《循化志》載有一首“花兒”。這些文字的不斷傳播對“花兒”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印刷傳播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文化發展進入了空前強大時期,這一階段涌現出了大量的文化傳承者對“花兒”資料的搜集與撰寫,“花兒”的資料和作品也越來越多,很多學者也紛紛涌入到了對“花兒”的研究熱情中去,一時間對“花兒”的傳承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在這一發展時期,“花兒”被撰寫成雜志和期刊發表,使得“花兒”在印刷傳播中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
(四)電子傳播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受互聯網的影響日趨強化,“花兒”也在新時期受到了電子設備影響,并逐漸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和網絡等方式進行傳承。例如,中國花兒網、西部花兒網、臨夏花兒網等網站借助因特網,將“花兒”文化推向更為廣闊的空間,這使得“花兒”的電子傳播渠道逐漸拓寬。
二、“花兒”的生存困境分析
(一)傳播環境變化,傳播效果較弱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各種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傳播媒介的發展。文化對傳播媒介的依賴性愈來愈強,這對“花兒”的傳承起著喜憂參半的影響。傳播環境的變化使“花兒”的傳播效果變弱,嚴重影響了“花兒”特色魅力。究其原因,“花兒”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歌文化,其在過去的傳播中主要限于欠發達的西北農村地區,當時的傳播環境沒有現如今發達,卻能夠以精神食糧的形式出現,從而給當地人民帶來歡樂。然而,在傳播環境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很多新型傳播媒體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娛樂環境,“花兒”借助這種新媒介傳播逐漸喪失了其“精神食糧”的地位,不僅讓傳統“花兒”對人們精神所影響力度下降,也讓其傳播和生存的空間受到了擠壓。
(二)受眾逐漸缺失,傳播者日趨減少
隨著新的傳播媒體不斷出現,現代人們都樂于將自身的娛樂生活方式與新媒介相鏈接,加之電視與電腦的娛樂節目不斷豐富,極其成功地吸引了受眾的眼球,這種娛樂性極強的生活方式逐漸將傳統的“花兒”所帶來的精神需求抹殺。我們不可否認,當今時代的“花兒”受眾正在大量流失,網絡的發展正在大肆掠奪“花兒”的年輕群體資源,嚴重削弱了“花兒”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除了“花兒”的受眾逐漸喪失以外,其傳播者的逐漸減少亦是其當前的生存困境之一。“花兒”本身作為傳統地方民歌文化,其傳承者多數為老一輩人,現代的年輕歌手極少,傳承的歌手出現了嚴重的斷層,這種斷層對“花兒”的傳承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此外,由于受眾的減少也使得“花兒”歌手的演出費用大幅降低,很多老歌手迫于生計也逐漸放棄了“花兒”,這讓“花兒”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結語
總之,“花兒”作為我國西北大地的特有文化之一,其存在與發展都離不開自身的不斷革新。即便當前在新時代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下,其仍然面臨著些許生存困境,但從其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四個方面的傳承凸顯出其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薛松梅.論西北民歌“花兒”的美[J].大眾文藝,2017 (04):50-52.